馬驕MA Jiao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蘇州 215104)
(Suzhou Art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Suzhou 215104,China)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的體制改革,各個高校已經從“精英教育”的培養模式轉化為“大眾教育”,各個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由此帶來的影響就是高校每年源源不斷向社會輸出畢業生,大學生就業的供需失衡。而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模式也由原來計劃經濟時期的“統招統分”,到現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雙向選擇、自主擇業”。而高職類院校由于其一直致力于培養實用型人材的要求,與行業和社會需求更需要實時緊密結合,不斷對教育教學內容作出調整。
在2014年暑假期間,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2006-2009 級廣告媒體專業和展示設計專業畢業生共200人進行了就業情況調研,通過調查問卷、電話采訪、網絡和實地走訪等形式進行跟蹤調查。初步了解了畢業生的以下情況:①畢業生擇業就業意向與供需特點;②畢業生的創業、就業心態,以及在就業過程中的經驗,促進在校生就業心理指導;③掌握企業招聘大學生要求。了解企業對大學生的用人標準,幫助在校生認識了解畢業生的創業、就業現狀,對在校學生未來就業提供一個較為具體的了解,畢業后能夠很快適應企業。
通過調研分析,發現兩個設計類專業學生就業時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缺乏專業能力,適應性不強 在調查中,有36%的畢業生認為自己專業能力不足,還有37%認為自己綜合素質不強。在設計類專業教學過程中,課堂氛圍普遍比較輕松,提倡學生的個性發展。初入職場的學生們對于融入職場的高效率環境難以適應。對于用人單位來說應屆畢業生所完成的工作質量也多數差強人意。雖然高職院校相對本科院校來說與企業結合得更緊密,但是被調查的大學生還是認為在學校所學習的課程知識與工作后的專業需求并不能夠完全匹配,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完全覆蓋。同時,畢業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方面也有所欠缺。總體而言約占53%的畢業生覺得大學專業課程的設計是合理的,但同時也有約占43%的畢業生認為是不合理的。對于課程設計不合理這個問題,畢業生們給出了他們認為的方面:①專業性不強,學而不精,專業素質培養不夠。②從事設計專業工作,見多識廣才能做出好的作品,但是供學生見識的機會不夠多。③理論知識在課程中導入不深入,沒能更好地運用到實際設計訓練項目中。
2.2 崗位穩定性不夠 在四個年級的調查中,基本都會出現畢業生在短時間內更換自己的工作的情況,畢業后1-3年的畢業生對自身發展較缺乏明確的定位,調查顯示約占63%的畢業生是二次、三次甚至是四次就業,只有少部分學生是一次就業。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畢業生對所謂大單位、一線城市比較熱衷,渴望穩定和較高的社會認可,但是沒有意識到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的到來,大多數畢業生將最終走上基層崗位。一部分畢業生認為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所以不斷更換工作單位;一部分畢業生認為工作單位提供的薪水和福利不能讓自己滿意;還有一些畢業生遇到更好的工作機遇,或是在家人的幫助下更換工作。
2.3 欠缺長期事業規劃,薪資兩級分化嚴重 在調查中發現,初次就業對口率達到了72%,而后呈逐年下降趨勢。在對仍然從事設計行業的06 級展示設計畢業生楊敏的電話采訪中了解到,她在進校初期通過向專業老師咨詢、相關專業學長學姐交流和網上查找行業方向等途徑確定了今后向會展設計發展的方向,在學校時就有意識地從事相關兼職,鍛煉自己的能力。也會與老師一起完成一些臨時展會的布置任務。在大三畢業前夕,老師就把楊敏介紹到了蘇州園區一家小型會展公司實習,由于之前的很多實際項目積累,她在公司里也能夠比較快地適應。畢業兩年后,她從原來的公司跳槽到現在的大型國營會展企業工作,月薪在同級畢業生中屬于較高水平。設計類的學生多數在高中時期接受的是繪畫和文化課程的學習,剛進入大學時對于自己未來的專業發展還不明確。而大專院校的三年學制相對于本科院校的四年學制縮短了一年,使得學生在擇業時往往對于未來所要長期從事的職業還不確定,不能立刻投入工作狀態,產生搖擺心理。在調查中,同樣是畢業三年的學生,薪資差距最多可以達到九倍之多。對于企業也存在入行門檻低,普通設計師需求已基本飽和,高端長期從業人才難覓的情況。
3.1 進一步加強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課程改革 專業課程教學中應該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提前適應學校與企業的差別。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多讓畢業生有機會了解企業文化,與企業建立聯系,擴展就業的途徑,提高就業率。所學專業要與社會同步接軌,縮小課程的學習面,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展現專業院校學習特色。如:專業要對施工工藝、裝飾材料、材質色彩等進行深入了解和學習探究。對于發展中的瓶頸問題給與重視,藝術類學生往往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組織能力較欠缺,應該將以后職業中比較重要的綜合能力,如:文案撰寫、溝通技巧、價值觀培養等方面融入進文化課程的學習中去。
3.2 加強畢業生擇業、就業心理健康的教育 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咨詢活動,讓學生提前做好就業前的心理準備,正確面對攀比心理,嫉妒以及懷才不遇等心理誤區。正確對待新形勢下的擇業與就業,樹立信心,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加強畢業生的就業道德觀,增強誠信意識,正確地對待簽約,引導畢業生誠信就業。同時在校企合作項目中提出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在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
3.3 全面培養綜合素質 在此次調研中,已經畢業的同學也呼吁學校不僅要提倡大學生多參加學校的活動,而且更應該盡可能多為學生提供實踐項目及比賽。大學中課余時間比較充裕,應該多利用課余時間參與集體活動,既可以充實大學生活,也可以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作為學校和老師,應該積極扶持創業就業社團,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讓同學在校期間就能對社會需求有所了解,提升了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可以針對在校的專業優秀同學提供資源組建學生設計團隊,將學校資源優化配置并有效利用,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同時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更是為低年級同學樹立了榜樣。
大學生的就業受到社會、高校、自身等各個方面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廣告媒體專業和展示設計專業的調研分析,希望能將這些信息運用于高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改革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設計專業思維、職業規劃、綜合素質等能力。只有讓職業教育中學生的專業特長和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才能進一步提高設計類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
[1]朱力.當代中國社會問題[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劉芳.大學生就業現狀的主要原因分析及對策[J].知識經濟,2010(18).
[3]宋連凱,潘冬子.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環節“一條龍”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當代職業教育,2011(08).
[4]劉艷華.關于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研究現狀與啟示[J].北京教育(高教),201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