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長新+孫忠慧+陳升蘭


農村實用人才是農村實用技術的踐行者、示范者,他們立足家園,活躍在鄉村,在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拉動農村經濟發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特別是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同時,更要強化對農村實用人才的激勵作用。
一、當前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激勵機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農村實用人才職稱評定后缺乏相應的物質報酬
農村實用人才來自鄉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對評定了某一職稱后的農村實用人才的相關待遇沒有作出相應的規定,也基本沒有給予相應的物質報酬或獎勵。因此,對于農民來說,職稱評定也只能起到宣傳和精神鼓勵的作用,職稱評定本身沒有給他們帶來實質性的、直接的物質利益。因此,職稱評定以及人才選拔對于農村實用人才資源開發的促進作用非常有限。
2. 對農村實用人才的理解狹隘
農村實用人才,是指戶口所在地屬于農村,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術,在當地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并得到周圍群眾認可的農村專業型勞動者。農村建設和發展涉及各行各業,產業鏈條涉及各個環節,農村實用人才這一概念的內涵應該是非常寬泛的。而不少區縣卻要用幾個有限的條件和片面的標準來對農村實用人才展開選拔,并賦予入選者一些特殊的優惠政策,雖然短期內有扶優做強的功效,但長此以往會損害公平競爭,不能夯實農村實用人才資源開發的廣泛性基礎。
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激勵機制的構建與運作
1. 職稱評定與獎勵機制
積極開展農民職稱評審工作,把實用人才技術職稱評審納入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管理范圍,堅持重成果、重實績、重貢獻、重效益的原則,對農村實用人才評定專業技術資格、頒發職稱證書,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落實職稱與獎勵、補貼掛鉤。近年來,莒縣有105人獲得高級農民技師職稱,494人獲得農民技師職稱,2483人獲得農民技術員職稱,均落實了相應的獎勵政策。
加快農村基層涉農服務事業單位的改革,從體制和機制方面入手,為基層農牧業專業技術人員施展才能創造環境。認真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在農牧業和農村專業技術人員的業績評價、職稱評聘、工資定級、學習培訓等方面給予適當照顧。
2. 創業激勵機制
大力吸引農村實用人才回歸創業,鼓勵農村實用人才領辦創辦企業,積極鼓勵小能人自主創業,不斷優化創業環境。如制定農民創業優惠政策,對創業者應在建設用地、工商登記、稅務減免、資金借貸、新技術推廣和信息服務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莒縣最近啟動了農村青年創業信貸扶持計劃,安排信貸授信額度500萬元,扶持100余名農村青年創業,貸款對象是優秀的農村青年創業能人,或者有較好創業項目的有志青年,以此來帶動更多的群眾,吸納更多人就業,歸根到底是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3. 榜樣激勵機制
莒縣農廣校在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同時,注重農村實用人才的榜樣作用,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渠道對優秀學員進行廣泛宣傳,激發了農村青年的學習熱情和創業激情,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和示范引導作用。如龍山鎮崔家官莊村學員崔寶祥,培訓結業回家后不久即被提拔為村支部書記,根據本村的自然優勢搞山區開發,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大力發展觀光旅游農業,目前已引進栽植核桃優良品種達600畝。夏莊鎮東旺疃村學員來守峰,在積累了部分資金后,2009年投資建養豬場發展養殖事業。自2010年11月參加了創業培訓后,他發展養豬事業的信心更大,目標更高,思路更寬,投資20萬元擴建了養豬場,并于2010年成立了“莒縣守峰養豬服務專業合作社”,現擁有社員200人,帶動本村及周邊村莊養殖戶200多戶。合作社上聯中惠、正昌、金鑼等大型飼料和肉食品加工企業,下聯200余戶養殖農戶,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將生豬養殖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緊密結合起來,帶領全體社員闖出一條致富路。錢希武是2012年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學員,同年他注冊成立了“山東省豐澤園彩葉苗木花卉專業合作社”。培訓后,他在縣農廣校和縣團委的幫助下,開辦了青年創業沙龍。創業沙龍定期聘請專家講授種植知識,目前已發展苗木基地2個,帶動300多名鄉親致富。
另外,莒縣在貫徹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法》、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正確引導農村土地流轉,鼓勵有條件的種養大戶實行適度規模經營,發揮產業和項目對農村實用人才的吸附效應,利用園區建設和現代農業開發建設聚集和吸引農村實用人才;鼓勵和支持農村實用人才牽頭組織農民建立各類新型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引導農民進行規?;a,提高農民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營銷能力,使農民有組織地進入市場,確保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
4. 激勵保障機制
建立領導保障機制,明確工作機構,確定專人負責;建立資金保障機制,縣政府設立“農村人才資源開發專項基金”,縣財政局把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鄉鎮積極創造條件建立人才開發專項基金;對農村實用人才的使用激勵,出臺《農民科技指導員選聘管理辦法》,每年集中選聘部分農村實用人才為農民科技指導員,就近為周邊群眾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對完成目標任務、年度考核合格的,由縣財政一次性發放相應的補助、補貼;對農民科技指導員實行動態管理,每年進行調整補充,對示范帶動作用發揮好的,予以表彰、獎勵,特別優秀的,選拔進市、縣區拔尖人才隊伍,享受政府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