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蕓
摘 要:社交焦慮是指實際面對或預期面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時,有強烈并持續的害怕、緊張或恐懼的情緒反應,并伴有回避行為。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社交焦慮進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論。此文將分別論述社交焦慮的認知理論、自我調節理論、人際交往理論、進化理論。
關鍵詞:認知;調節;進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002-01
一、社交焦慮的認知理論
1.Clark和Wells的社交焦慮認知模型
一旦知覺到有他人在場就構成了社交情境,社交焦慮者由于早期不愉快的經歷,會形成一些消極信念,比如“我不行”,“他們覺得我很傻”等,這樣的消極信念會讓社交焦慮者將社交情境知覺為危險的。這時,他們將注意力轉到自身,用自身內部的信息來推斷他人對自己的認知,如自己體驗到的焦慮感受、扭曲的自我形象,便會認為他人也是這么評價自己的,因而更加確認社交情境是危險的。也就是說,自我關注與知覺社會情境的危險性這兩個環節之間構成了惡性循環。當社交焦慮者認為外在的社交情境具有威脅性之后,出于自我保護的目的,會采取一些安全行為或補償式行為,如低頭、目光回避等方式。這些安全行為的使用可能會引發他人的消極評價。這些評價又驗證了社交焦慮者的消極信念,使得社交焦慮癥狀無法緩解。
2.Rapee和Heimberg的社交焦慮認知行為模型
社交焦慮認知行為模型不僅關注社交焦慮者的認知過程,還關注他們的行為表現。該模型認為,當社交焦慮者進入社交場合時,會形成自我心理表征,即將自己作為對象加以認識;并且他們傾向于從觀察者的角度來關注自己的心理表征,在將注意力分配到自我心理表征的同時,社交焦慮者還將一部分注意力投注在外部潛在的威脅性信息上。對外界威脅性信息的關注,以及對自我表征的關注,使得社交焦慮的癥狀得以延續和惡化。不過,在收集外部及內部的消極信息后,社交焦慮個體判斷他們所擔心的后果發生的可能性更高,于是將自己的表現和他們認為別人對他們期待的標準相比較,覺得自己不可能達到別人所期待的標準,因而體驗到的焦慮情緒更加強烈,也更害怕他人的消極評價。所以,會表現出焦慮的行為癥狀、認知癥狀及生理癥狀。
二、Carver和Scheier社交焦慮的自我調節模型
社交焦慮的自我調節模型認為,人們的行為是通過反饋機制進行調節的。在反饋環節中,最初的目標設定、自我聚焦、自我評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自我調節模型最基本的假設是:人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監控并且將自己的行為和預設標準進行比較,一旦知覺到這兩者之間有所差距,便會調整自己的行為,使之更趨近于標準。如果個體對自己能夠達到標準的能力非常自信,他們則會繼續投入努力;但是,當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便體驗到消極的情緒和自我貶低的念頭,從而產生逃避行為。Carver和 Scheier解釋說,這樣的逃避行為可能是公然的逃避,比如離開這個場合;也可能是一些心理形式的逃避行為,比如產生和任務無關的想法等。此外,Carver 和Scheier還提出連續的自我聚焦加強了消極的自我評價,使得逃離的意圖、情緒喚醒都被加強了。總之,目標設定、消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聚焦是社交焦慮得以持續下去的重要因素,這三個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都會導致自我調節的功能失調。
三、社交焦慮的人際交往理論
精神病理學的人際交往理論認為,個體人際模式惡性循環導致了社交焦慮癥狀。社交焦慮者自身常常采用一些適應不良的行為,比如很少采用目光對視、與他人的對話很短,常常臉紅或其他的焦慮癥狀,這些行為很難引發他人的積極回應。于是,社交焦慮者在下次進入人際交往的場合時,更加擔心自己引發他人的消極反應,因而采取了更多適應不良的行為。這樣的社交行為模式在人際交往中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社交焦慮的產生和癥狀的持續。那么,社交焦慮者適應不良的行為為何會出現呢?取決于。當社交焦慮者知覺社交情境線索為危險時,便會表現出不良的行為模式。因而,對社交情境中線索的察覺成為人際理論關心的重要問題。在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上,人際理論采用了信息認知過程加以解釋,如自我圖式、對社會線索的選擇性注意、對社會線索的解釋等。
四、社交焦慮的進化理論
進化理論(Gilbert,2001)認為人在社交交往時會使用競爭圖式或合作圖式,競爭圖式即用優勢——劣勢的等級觀念來知覺社交活動,認為自己處于劣勢,容易出現防御反應。合作圖式認為社交交往是相互支持和交換互惠的網絡。我們認為大多數人擁有兩種類型的關系模式,在正常情況下人們使用合作圖式,但當人們解釋社交線索為威脅不可靠的,競爭圖式就會啟動,直到威脅消失或被克服。社交焦慮者由于早期經驗和當前的生活實踐,會更多地使用競爭圖式,用層級制度來看待社交交往,認為自己處于劣勢地位,他人處于優勢地位。交往圖式的不同導致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差異。
參考文獻:
Gilbert,P.(2001).Evolution and social anxiety,The role of attraction, social competition,and social hierarchies.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4,723–7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