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的新課程改革中,課外拓展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魅力點,它是一把雙刃劍,用不好輕則浪費時間,重則破壞課堂結構和影響主次,用得好可增加學生知識面,讓學生充分享受語文課堂的魅力。因此,為保障課外延伸的有效性,就要注意合理而科學的教學預設,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
關鍵詞:課外延伸;教學預設;學習過程;有效性
課處拓展是語文課堂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也是語文教學中極富魅力的一個環節,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延伸的處理直接關乎課堂教學效果。下面就探討幾個公開課案例,談談本人對語文課堂教學延伸的幾點看法。
教學片段1:新課改展示教學中,教師A在執教人教版教材第五冊課文《裝在套子里的人》時,這位教師以播放歌曲《我想有個家》作為課外的延伸和結課內容。
教學片段2:在另外一次的教學改革成果展示中,教師B在執教人教版教材《裝在套子里的人》時,他先是引進《裝在套子里的人》的原有文本進行比較閱讀,得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描寫上存在的差異,然后回歸到話題“如果別里科夫還活在現在”,并列舉了新概念獲獎作文《別里科夫別傳》,其實也是一個完美的故事新編,然后圍繞新編的方法,進行了聯想性的課外拓展和學生的寫作訓練。
教學片段3:在一次公開教學課中,教師C執教《裝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學習課,該教師在兩周前布置并組織學生進行《別里科夫與華連卡的婚能不能結成》的課題探討,課上主要完成了探究性學習的最后兩個步驟:交流檢驗評價探究成果。學生展示了學習探究成果,其他學生記錄要點,小組進行交流評價,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就人物評價的方法進行了歸納。是對別里科夫這樣一個小人物在特殊的社會環境下發生性格變異的課外拓展研究。
一、語文課堂教學延伸,不只為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以上課堂教學的三個案例當中,教師在拓展環節的設計各有不同的教學目的,A教師主要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層面,B教師將文本的解讀引向了學生的聯想作文,C教師則直接蕩開文本,擇取課文中的人物從歷史和文學層面進行了深度的探究和評價。筆者認為A的結課僅僅滿足于學生的一時興趣,一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選用,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挖掘與反思,對文本和經典也沒有太大的幫助。后兩位教師在教學上有創新,一課一個教學目標,目的明確,思路新穎,效果也是很顯著的。筆者認為教師不能把課外延伸的設計理解成最低層次的情景教學,應根據教學需要而進行自然延伸,使好的情景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能為更深層地剖析文本,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服務,語文課不是思品課,也不是音樂課,語文課學生的興趣如果要靠一首流行歌曲來激發,我認為A教師這節語文課從設計之初就缺乏文學性的建構,只能是最低層次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延伸,不只為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課堂延伸應讓學生獲得長遠發展,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都是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
廣義的知識包括兩大類:一是陳述性知識,即“知什么”;二是程序性知識,即“知如何”。A教師的教學延伸集中了學生上課的注意力,B教師讓學生掌握了相關的專業知識,C教師在前二者的基礎上,還鍛煉了學生學習的能力。三者在對學生長遠發展能力上的培養是存在區別的。教學延伸的有效性不能僅限于知識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也就是要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做到“知什么”和“知如何”,從而發展智力,提高學生能力。從時間上來說,學生的發展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下發展,同時對學生長遠發展也會有影響。以前的教學太注重當下發展,注重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和學業成績,實際上教學還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沉淀下來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精神的升華。有效的課外延伸就是一個兼顧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識的傳授拓展、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
與課堂延伸的“有效性”相對應的是“低效或無效”。通過課外延伸,學生從不懂到懂,從懂得少到懂得多,這都表示學業上有收獲、有進步,這樣的課外延伸就是有效的。所以高效的教學就是學生獲得充分發展,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統一發展。
總之,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優化課外延伸的設計,讓課堂教學能真正關注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發展,激活學生靈性,釋放學生潛能,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和諧統一的發展。
參考文獻:
崔允漷.有效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廖鑫瑩,女,1980年9月出生,本科,就職于重慶綦江中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