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今,高中語文教學正處于學生疲于學習此門課程的尷尬情境,怎樣才能引領學生自己思考,使學生學習語文,這是教師探究立體引導教學模式的目的。由高二語文課程教育著手,依據學生的心理素質,知識學識架構特性,利用各式方法去開拓思維,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致,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語文展開闡述。
關鍵詞:立體引導式;教學模式;語文
目前,許多老師均反映語文課堂氣氛低沉、學生興致不高等問題。歸根到底,筆者認為,將高考作為中軸心的考試文化掩蓋了教學的本質目的,扭曲了學生對真正的學習目的的解讀,對于學習存有極大的功利性理念。因為各個學科均有各自的特性,在升學考試中語文成績取得高分并非易事,彼此之間的成績差距并不會太明顯,因此高中語文在學生的心目中自然而然地被歸置于從屬地位。怎樣才能破此困境,使學生再一次愛上這門課程,這是橫亙在每一位教育一線的語文教師首先要思考的一個難題。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急需各方努力,筆者綜合自身教學經驗,將立體引導教育模式運用于高二年級語文課程教學里面進行一番探究。
一、應用各種方法去引導思考,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致
課程講學中老師依據所講課程內容的特性,綜合學生的學識水平、知識基礎,應用合適的方法開展引導思維工作,使學生對語文刮目相看,促使他們能夠進行自主學習,進而收獲最佳的課堂教育成效。個人教學實踐總結,老師的引導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可循。
1.懸疑設計,拋磚引玉
高中生正處于一個對世界萬事萬物充滿好奇的年紀,教師若能夠機智地在課程上設計懸念,提出質疑,這樣課程教學過程必會變得活潑許多。舉個例子,在講授高二年級語文文學類課程《雷雨》時,我在正式上這門課之前安排了20分鐘的預習討論課,在這個課堂上啟發學生的思維,設計懸念,并向大家發問。《雷雨》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瑰麗的大作,我當然會在課前安排大家去閱讀整部作品。因此,在大家對情節基本清楚的情況下,我會這樣啟發他們:假若四鳳和周平的關系一直沒有對其母親坦白,那以后的故事情節是否會改寫?是不是四鳳將其和周平的孩子生下來,其母親就能夠默認這亂倫的關系,而四鳳和周平就能夠在一起了嗎?周樸園跟魯侍萍的那一大段對白,是其面對現實無奈妥協但依然深藏對魯侍萍的愛而有感而發呢?還是其心理愧疚而又為逃脫道德責任而為自己開脫呢?正式上課之后,學生經過事前的思考,再經解析便會有自己的答案。至此,學生對于厘清小說中的人物關系與情節可謂是易如反掌了,接著再去解析人物性格就是一個非常自然的思考方向了。
2.創設情境,以境致情
語文課程教學中老師可運用各種方式創設情境啟發引導,使學生能夠置身于老師設計的情境中感染熏陶,由境而達到生情的目標,推動學生可以學會自主學習。具體的實施措施可以運用多媒體、視頻剪輯片段等方式。本人曾經講授過《我有一個夢想》,巧妙地應用視頻片段再現黑人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且將這作為一個情感激發的主線,讓大家沉浸在這樣一種同情的情懷之中,繼而醞釀成激奮,最后在這種情感中獲得悲憫與理解。“朋友們今天我對你們說,在此時此刻,我們雖然遭受種種困難和挫折,我仍然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好的夢想中的。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禱,一起斗爭,一起坐牢,一起維護自由;因為我們知道,終有一天,我們是會自由的。”經過情境的創設與課本內容的整合,學生情緒激動,且對自由有了自己完全不同的理解,高效地推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教學情境的創設
還能夠應用老師優美的語言引導,利用美學等各種方式來達到
目的。
二、巧妙處理課本內容,推進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熱情
1.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語文課本呈現在學生眼前的只是一行又一行的文字。假若沒有發掘想象力,沒有對內容進行再創造,那么呈現在腦海里的也許僅僅是詞語所體現的抽象內涵,對于表象所構建起來的有趣畫面則無從談起。如此,則沒辦法走進作品的靈魂中去,不但沒有閱讀的興致可講,而且很難吃透作者所表達的真實含義。我們在學習《琵琶行》這篇古文時,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學習過程中,老師的職責之一則是引領學生發揮想象力,能
夠看到詞文而產生相關的意象,理解白居易所要表達的真正的內涵,通過歌女的不得志來領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詩人的境遇。高二語文課程中,文學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它們由古至今,擔當著傳承文化的職責,其所倡導的普世價值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鳴,將
課本內容再創造,必定會對學生形成一種吸引力,使學生油然而生一種想要學習的欲望。
2.依據學生的基礎來加工課本內容
依據學生的基礎、發展方向、學習需要等實際情況,靈活加工語文課程內容,發揮課本內容的魅力,開拓學習的視野與思考的深度。不僅關注對語文的應用,而且注重語文和日常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熱忱。舉個例子,在講授《拿來主義》這篇文章時,筆者在引導學生認識近代中國以來我國和西方的差距后,激發大家的愛國情懷。并且設計問題,向學生提問,讓他們思考。面對西方的科學技術與精神文明的快速發展,我們是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地學習西方?回到生活中也是一樣的,我們要思考怎樣的學習才不是表象的學習?如何才可學到精髓部分?由此,學生以前啟而不發的狀況轉變成主動探討的態勢,使語文課程教學拓展到課外,并思考我們的生活。還能夠舉辦學生感興趣的專題講座,形式可以采用話劇表演、詩歌朗讀、專題演講、舉辦辯論賽等,這種啟發式的語文講學方式,可以開發他們的想象力,讓大家充分感受到語文的美好以及帶給我們對生活的思考。學習不就是要活學活用嗎?
高二語文課本中精選了很多文質皆優的篇章,很多文章蘊藏著豐富的思辨性。如果可以對課文內容里面牽涉到的矛盾聯系細細品評,深掘本質,觸類旁通,轉變角度,聯系現實談談對此間矛盾聯系的觀點。不但能夠讓課程氣氛活躍,并且有助于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總而言之,假若我們作為語文教育的實施者可以用盡方法做好課堂引導啟發工作,爭取把自己的課程啟發出特質,緊緊地吸引學生的關注力,把語文講學演化成絢爛的知識殿堂,讓大家沉醉在你的語文藝術與課程規劃中而不思歸,那么,你的工作就是成功的。語文的學習,最終回歸到的是對生活的理解、對普世情懷與價值觀的塑造上,而不應該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所以,我們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時事內容引進課程中,不能讓學生整天埋在陳舊的紙堆里面,而要開拓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思辨能力,這才是真正的語文教育。唯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地對語文課程刮目相看,并由心生出想要學習語文的欲望。
參考文獻:
[1]楊欽芬,苗霞.教學情境的理解與有效創設[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2(03).
[2]高巍.教師行為與學生行為的關系解析[J].教育研究, 2012(03).
作者簡介:吳紅霞,女,1981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如皋市第二中學,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