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物理實驗是學生自主學習、科學探究的重要載體。分析了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實驗教學改進的策略。
關鍵詞:實驗教學;存在問題;策略改進
物理實驗是物理學研究的基礎,也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手段和內容之一。《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高中生在科學探究和物理實驗中應達到的要求,并指出“隨著科技進步,對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斷地變化”。但在實際實驗教學中,筆者發現一些問題,現做些粗淺的分析與思考。
一、高中實驗的重要性
1.實驗活動是研究物理問題的根本方法。
2.通過實驗,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本中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理論。如高中生較難理解磁感線和磁場方向,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幫助學生理解。
二、實驗教學的存在問題
實驗教學仍是物理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薄弱環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學校的問題。部分偏遠地區,學校辦學經費短缺,無法配置標準實驗室,且實驗儀器簡陋,導致學生實驗無法按時開展。
2.教師的問題。(1)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存在重理論、輕實驗的思想,用觀看實驗視頻、多媒體模擬實驗取代分組實驗。多媒體模擬實驗雖然更能突出重點和細節,但往往會給學生一種不真實的感覺,若長期使用,學生容易對該做法感到反感,最終導致后續實驗課程不愿聽。(2)教師用演示實驗取代學生分組實驗,演示實驗平鋪直敘,缺乏認知沖突,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DISlab,即數字化信息系統實驗室,早些年被條件較好的高中學校引入,
但部分教師教學觀念比較守舊,不愿去學習如何使用DISlab,導致該系統在中學被閑置浪費。
3.學生的問題。(1)對基本測量儀器的使用不規范。(2)動手操作能力差,實驗目的性不強,把實驗課當作游戲課。(3)以“背”實驗結論“代替”實驗操作。
三、實驗教學的策略改進
1.培養實驗能力。高中生實驗能力較差,實驗操作時毫無目的。要改變這種現象,就要從學生剛接觸實驗時入手,分階段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初中到高一,主要向學生介紹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實驗儀器使用的規范性。如必修二第一章第四節平拋運動,應開展分組實驗,讓學生掌握該實驗的原理和方法等,為選修3-5“驗證動量守恒”的實驗做鋪墊。進入高二后,應多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讓學生實驗從驗證性實驗過渡到探究性實驗。
2.改革教學模式。
(1)探究式教學。高中物理實驗可分為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探究性實驗是實驗者在不知道實驗結果的前提下,通過自己實驗進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結論,以發現新事物、新規律,從而形成科學概念的一種認知活動。驗證性實驗是實驗者針對已知的實驗結果而進行的以驗證實驗結果、鞏固和加強有關知識內容,以培養實驗操作能力、掌握實驗原理為目的重復性實驗活動。高中物理課堂實驗更多地停留在驗證性實驗上,雖能確保學生順利完成實驗,卻減少了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機會,難以激發學生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增加探究性實驗。以粵教版選修3-3第一章第二節為例:
實驗名稱:測量分子大小
提出問題:從理論知識學習知道分子直徑的數量級是10-10 m,
如何通過實驗儀器去測量微觀物理量?該選擇哪些實驗儀器?如何進行實驗?
猜想與假設: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討論。有學生提出采用初中測量一張紙厚度的方法,“積少成多”。
設計實驗:學生設計實驗、數據記錄表格,學生設計多種實驗方案,采用汽油、油酸等進行實驗。
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學生分組實驗,測量汽油分子大小;測量油酸分子大小,教師巡視幫助學生分析,并不斷改進實驗。
分析與論證:根據測量數據進行數據處理,計算分子的大小,與理論數據進行對比。
評估:學生自我評估、互評、教師評價。
交流與合作:學生間相互交流。
(2)開放式教學。若條件允許,學校可放開實驗室。實驗室有較為齊全的實驗儀器,是學生實驗探究的重要場所。若學生能在課后將課堂的演示實驗、課本的小實驗或者其他感興趣的實驗做一做,就能增加學生主動思考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可由實驗員對學生進行簡單指導,確保學生實驗過程的安全。
3.使用數字化信息系統實驗室。DISlab功能多元化,可探測微弱物理量,可將探測的物理量生成圖像等。高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使用。如粵教版選修3-2第一章第二節《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可以用微電流傳感器取代靈敏電流計,數據采集器將采集的數據以電流隨時間變化的圖像這一形式呈現,學生更容易觀察,印象更深刻,亦有助于后續分析感應電流的方向。
在新課程體系下,應將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培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師在實驗授課過程中,應多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探究能力,培養綜合素質強的人才。
參考文獻:
程燕.淺談新課程下高中物理實驗的教學[J].技術物理教學,2011(03).
作者簡介:溫雯露,女,本科,就職于廣東省清遠市第三中學,研究方向:物理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