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舉例說明了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中提出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生物;探究教學;提出問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當今,我國的高中教育面臨著重要的改革,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引導至關重要。《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生物科學作為由眾多生物學事實和理論組成的知識體系,是在人們不斷探究的過程中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探究也是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學習生物課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探究是達成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的途徑。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學
探究教學實質上是將科學領域的探究引入課堂,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的本質,并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的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的認知程序是:探究—發(fā)現—歸納—遷移;而接受式學習認知程序:感知—理解—鞏固—應用。體現出來的主要特征是:不把現成的科學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要求他們自己親歷科學知識的獲得過程,從形成問題、建立假設、制定研究方案、檢驗假設、作出結論等活動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二、探究式教學的意義
探究式教學可以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fā)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自主建構知識,增進對知識的理解。
三、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獲取證據→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四、探究式教學中提出問題的策略
怎樣的問題才是好問題?
1.由學生自己提出的,或是在老師的啟發(fā)下產生的
例如,孟德爾雜交實驗教學中由旁欄思考題:“從數學角度分析,9∶3∶3∶1與3∶1能否建立數學關系?這對理解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結果有什么啟示?”引導啟發(fā)產生問題串:
①F2中的性狀類型與親本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②哪些是新組合的類型?
③這些新組合類型與親本性狀有什么關系?說明了什么?
④在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中,每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都遵循分離規(guī)律嗎?
⑤(a+b)2展開式是什么?
⑥兩對相對性狀的實驗中9∶3∶3∶1的數量比與一對相對性狀實驗中3∶1能否建立數學關系?
⑦由以上分析,你對理解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結果有什么啟示?
2.能激起學生興趣的
例1.必修3神經系統(tǒng)不同中樞對排尿反射的控制P20資料分析:“成年人可以有意識地控制排尿,嬰兒卻不能,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經中樞的功能有什么差別?有些患者出現資料3所提到的不受意識支配的排尿情況,是哪里出了問題?這些例子說明神經中樞之間有什么聯系?”
換個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主動思考的角度,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
癱瘓有幾種?這幾種癱瘓有什么不同?癱瘓能否排尿,哪種情況下會尿失禁?
例2.有一次我在講到反射時,舉例排尿、排便是非條件反射,有個學生就大膽地提了個問題:“老師,那放屁也是非條件反射嗎?”有的學生馬上大笑起來。探究式教學由于賦予學生很大的自主發(fā)展空間,學生常常有超越教師預想的發(fā)現。這就使得學生不但在探究過程中,而且在探究結束時,會提出許多新的、更深刻的問題。無論這些問題是否與該節(jié)課的主題相關,無論這些問題是否令教師感到尷尬,都是學生大腦迸發(fā)出的思維火花,都會給探究活動開拓新的空間,因此都應受到教師的鼓勵和贊賞。
3.貼近生活的
問題串(例:體內受精)
精子變形過程中,很多結構消失,但留有細胞核和線粒體,如何解釋?
家畜每次射精排出數億精子,但受精只有一個,這能說是一種浪費嗎?
各種動物的射精量、精子數和精子大小與動物體型大小無關有關嗎?
一個卵泡中能形成幾個成熟的卵子?
排卵排的是卵子還是卵泡?
剛排出的卵細胞是否成熟?
卵子在母體的什么部位與精子受精?
4.緊扣舊知識的
比如,學習到驗證酶的專一性實驗,可以提出這樣的變式問題:
變式情景①:驗證酶的專一性,底物是蔗糖和淀粉,酶是淀粉酶,用碘液還是斐林試劑檢測結果?
變式情景②:驗證酶的專一性,底物是麥芽糖和淀粉,酶是淀粉酶,可以碘液或斐林試劑檢測結果嗎?
5.能制造矛盾的
復習抗體存在的部位:血清、組織液和外分泌液時,我舉了一個外分泌液含抗體的例子,即乳汁并聯系到嬰兒出生后吃母乳可以提高免疫力。沒想到課后不少學生問到:嬰兒喝母乳后,抗體不是被蛋白酶水解了嗎?
探究式教學中可以從生產、生活的常見想象,舊知識的拓展引出的新問題,實驗,學生的錯誤,生物科學史,多媒體動畫、圖片、視頻,日常觀念和科學概念的矛盾,要加以理論解釋的事例,詩詞、成語、神話小故事、童話小故事,科學新進展、新聞人物、社會熱點來創(chuàng)設問題,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小艷.探究式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實施現狀及其對策[J].教師,2012(27).
[2]崔明玉.生物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04).
作者簡介:梁勛麗,1980年出生,女,就職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獅石光中學,從事高中生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