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瑤
摘 要:友誼似水年華,在流動的青春中綻放出屬于他的光彩,年少何時,是否還能憶起與你結伴同行共同成長的伙伴,而我們共同成長的友誼之心,毅然在時間的磨礪下漸漸明朗開明。
關鍵詞:友誼;情感;智者;選擇
一、文章的寫作背景
《追風箏的人》是一位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著作,小說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十分富有情感的人,在他筆下每一個鮮活而具有人文特征的小人物總能還原出生活本真最初的顏色,不管人類的面具下隱藏的是一顆什么樣的心,通過他的文章,總能在繁復的人世間找到“愛”所迸發出的感動之源。
當我們打開小說的扉頁,就會看到作者內心的真實寄托,“謹以此書獻給哈里斯和法拉,他們為我啟蒙。獻給所有阿富汗的孩子。”我想就如作者給為我們描述的那樣,“我只為我自己”,而他做到了。拋開一切用文字與情感抒寫自己的故事,而真實的情感往往能夠激發起人內心深處的感動,進而回想我們在情感中的“奉獻”與“脫身”,面對情感,我們同樣有自己的私心利欲,而對于那些一直處于奉獻地位的人,接受方式一直處于有利地位的人,甚至是基于對無私奉獻的羊羔默默處于“卑微”地位的人,我們在面具下飽嘗一切無私者的獻身,便一一接受并且默認了這樣一種近乎泯滅人性純真的方式,一再貪婪享受,從此結局便是如此這般冷血以至于我們無法承擔起奉獻帶給我們的沉重負擔。或是獻身于情感,脫身與情感,亦或是情感里的奉獻者,帶給我們的無疑是沉重的負擔,而這本身的結局,我們都無法去背負。
二、主人公的情感歷程
小說的兩個主人公便是在這情感里相互影響的人,阿米爾是一位當地具有錢財與權勢的富豪之子,在面對同時具有威望與力量的爸爸,阿米爾的形象在內心深處是處于自卑的狀態,面對于小他一歲的仆人哈桑,他們或許有的共同點便是他們同樣都是沒有媽媽的人,而且還是吃一個媽媽的奶水長大的人,擁有著似乎牢不可破的情感紐扣,但同時也有著無形的階級思想體現。當哈桑面對困難選擇獨自承擔后果時,當哈桑為了保護阿米爾不被凌辱之時,阿米爾卻一一選擇了逃避和放棄,這是兩個內心具有不同價值觀念的主人公,無形的力量也會通過時間的影響而慢慢累積,進而摧毀兩個人的友誼。
作者在小說里面埋下了許多的伏筆,情感也讓人內心浮動,不禁感懷至深,伴隨著情節的細致描寫和內心糾結,我們就好像進入到了作者的那個世界,一個處于被戰爭侵略和宗教精神禁錮緊緊相連的悲劇國家,那里的人們無家可歸,食不果腹,面對恐怖襲擊和接二連三的暴利行徑,他們有的卻只是生活里慢慢被磨蝕掉的默然與凄冷,這些形象一一展現,好似我們能夠感受到那樣一個只有槍戰和哭聲,人們的呼吸急促,精神意志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情境,而這些也是真實的,一個現在確有其事的真實的國家。
當阿米爾在這樣一個飽受情感重負的壓迫下成長之時,哈桑卻走出了生活里不該帶給他的心理陰影,我想這是出于他們對于自身情感的本能,在選擇自已的情感歸屬之時,誰更能還原生活的本真,那么,誰就是生活里的智者。而哈桑,他做到了。
年少時期的阿米爾在心理沉重的雙重折磨下依然選擇了逃避,再次選擇逃避的方式來麻痹自己,使得自己的內心得到平靜,而少年時期的他內心并沒有一個可觀的理想狀態,在面對哈桑近乎悲慘的凌辱時,年弱而膽小的他過多的承受了來自情感的重負和追求情感的完美歸屬,而爸爸就是一個例證,雖然阿米爾享受富家子弟的生活優待,但卻很少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懷,相反于爸爸對待哈桑更至像是父親和兒子的生活狀態時,阿米爾內心深處是希望得到認可和關懷的,而那種急切迫求便體現在了風箏比賽上。但對于兩者,藍色的風箏是打開爸爸內心的鑰匙,渴求父愛的表現,而對于只有11歲的哈桑,風箏是友誼與榮耀的象征,也是完成朋友心愿的唯一方法。
“我寧愿吃泥巴也不騙你”
“真的嗎?你會那樣做?”
“做什么?”
“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
“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么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
這是在面對哈桑被索拉博凌辱時,阿米爾因為害怕而選擇的另外一種極端方式,用逼迫對方使自己達到相對安全的狀態,但他卻被自己的話語震撼了,哈桑面對阿米爾的要求從未拒絕過,哪怕是用彈弓做一些傷害動物和行人的事情,哈桑都為阿米爾做到了,對于信奉伊斯蘭教的哈桑一家,“傷害”是一種教義里的不該有的行為,而自己卻被人凌辱,這是何以精神折磨的境界,但是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選擇了守護純真,做生活里的智者,阿米爾卻選擇了逃避與追悔,這是截然兩種面對生活困難選擇的思考方式。
作者安排的小說伏筆一一呈現,結局出人意料,情節暗想連篇,在面對同樣一次艱難的選擇之時,這時的阿米爾勇敢的承擔起過去自己對于心理追悔的愧疚與醒悟,使得自己內心平靜的方法不是在于逃避自己的內心,而是還原自己的本心,當再次面對選擇之時,已然走出自己內心牢籠的阿米爾就像是被哈桑時刻能夠找回的風箏,雖然被隔斷,但是哈桑永遠能夠自信的回答道,相信我,我就是能夠找到他。
參考文獻:
[1] 余鋼.身份認同感的缺失及其尋找的焦慮——《追風箏的人》中主人公阿米爾的身份認同軌跡[J]. 電影評介.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