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劉靜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有科學的價值觀念作引導,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堅力量的大學生黨員群體,其價值觀取向出現多元化、功利化的現象。將生態文明理念納入大學生黨員培養工作中,使他們樹立健康、科學的價值觀,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肩負起黨和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是高校黨員教育管理的有益探索。
[關鍵詞]生態文明;大學生黨員;價值觀;引導
隨著現代文明的推進,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日益加劇,生態危機成為全人類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黨的“十七大”吹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胡錦濤提出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中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是要有科學的價值觀念作引導。大學生黨員是當代青年人中的優秀群體,他們是黨與大學生緊密聯系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他們的價值觀直接影響著其他的青年群體。在新形勢下,根據高校學生黨員的價值觀現狀,及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價值觀的教育培養,使他們提高政治思想素質,堅定人生理想信念,對于促進高校黨的建設以及生態文明校園建設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生態文明與生態黨建
著名的后現代主義思想家托馬斯·伯里認為:人類社會將迎來一個追求生態文明的“生態時代”。[1]可以說,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人類對當代環境危機進行理性反思后所選擇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態文明亦稱為“綠色文明”或“環境文明”,是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的總和。[2]
生態文明建設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亦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有學者依據政治生態理論提出了“生態黨建”的概念。作為我黨發展黨員的主要陣地之一,高校基層黨組織肩負著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加強大學生黨員的發展與培養的重任。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著急劇變化,當代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也受到沖擊,一些大學生黨員身上出現了諸如個人享樂主義思想、功利性思想、拜金主義思想,這給高校黨員教育培養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大學生黨員是集高素質、高文化、青春、活力于一身的黨員群體,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當前大學生黨員的價值觀現狀,不僅決定了大學生黨員的整體素質,也影響著高校生態文明校園的建立,從長遠看更關系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因此,從生態學視角探索大學生黨員教育培養的途徑,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大學生黨員價值觀引導結合起來,對于新時期增強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從根源上構建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和諧生態,維護高校校園和諧穩定具有及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新時期大學生黨員價值觀特點
大學生黨員作為青年人中的優秀群體,在黨和國家多方面的教育培養下,大多都能堅定理想信念,積極進取,艱苦奮斗,保持和發揮共產黨員的純潔性和先進性。但一些負面社會價值理念如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思想和心理都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群體。
1、價值追求功利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注重利益、追求利益成為普遍性的社會潮流。大學生群體普遍個性突出,自我意識強,期望實現自我價值并獲得社會的認可,這就使得共產黨大公無私的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意識趨向弱化。不少大學生黨員的價值追求呈現一定的功利化色彩,太過于強調實用主義,片面追求個人需要,而忽視對自我精神境界和人生意義的思考與追求,缺少為社會、為他人服務的精神。這突出表現在,他們在職業生涯規劃時就很少考慮個人追求與社會需求的吻合度。這樣,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就可能出現注重追求個人利益而犧牲集體和他人利益的現象。
2、價值認同波動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自由、民主、平等、競爭等觀念被當代大學生黨員所吸納,使他們的價值觀內涵得到豐富。再加上文化多元化和知識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各種新思潮、新知識層出不窮,不斷沖擊著大學生黨員的價值觀,影響著他們對人生、學習、生活、交際的態度。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自覺性,大學生黨員正處于生長期,往往由于身體發育的超前和心理發展的滯后,導致感性認識多、理性思考少,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判斷,比較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從而在價值取向上產生動搖,出現價值認同上的波動性,甚至進入價值選擇的誤區。
3、價值取向從眾化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研究,培養實踐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一種重外在、輕內在的現象,經濟攀比、嫌貧尚富、愛慕虛榮的現象愈演愈烈。進而演變為不少大學生黨員在消費觀念上也盲目追隨“潮流”,處處講求品牌,幻想、崇拜高消費的傾向。個體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形成屬于自己獨有的特質和思想,作為引領普通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標桿,一些大學生黨員隨著越來越多地接觸外界環境,不僅未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反而追隨社會流俗風尚,在價值觀念、思想行為等方面盲目從眾,在自我認知上出現錯位。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大學生黨員最應具備的開拓精神、創新能力和勇于擔當的責任感。
三、構建大學生黨員綠色價值觀的途徑
生態文明的提出是黨中央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對文明建設體系的深化,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行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突出建立“綠色”的價值觀,將生態文明理念納入大學生黨員培養工作中,使他們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價值觀,有利于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及生存發展方式,有利于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是高校黨員教育管理的有益探索。
1、抓教育樹理念,增強大學生黨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意識
生態文明作為社會的生態化表現,其價值取向的內在要求體現在社會制度、人類觀念等多個方面。對大學生黨員的生態文明建設教育過程即是一個加之引導的過程,要從強化思想道德建設入手,讓“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入腦、入心,并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結合,使他們增強生態道德意識、養成生態道德習慣、形成生態道德人格。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導向機制,在學生黨員的前期選拔、中期培養和后期考核中引入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習慣養成、知識普及、社會服務等內容,并在各類個人和集體的考核、評比及表彰中對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表現突出的黨員作適當的關心和照顧,從而增強學生黨員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開展主題服務活動,為大學生黨員綠色價值觀培育營造良好氛圍
建立綠色價值觀,重點要求大學生黨員增強對黨的事業的忠誠感和責任感,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變革具有政治敏銳性和政治方向感,具備拒腐防變能力和 勇于跟腐敗現象作斗爭的思想意識。因此,要充分發揮高校校園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利用黨團活動、課堂教育構建活動平臺,以創建“綠色”、“陽光”型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通過創先爭優活動促進比學趕超勢頭在黨員青年中形成,為培養大學生黨員積極、健康的價值觀營造良好的氛圍。如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形式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體驗,向農村和社區宣傳生態文明知識、理念;以“黨員一幫一”為契機,推動廣大黨員和青年學生生態文明習慣的養成;發揮高校科研優勢,創造良好的生態學術氛圍等。
3、創建學習型黨組織,讓大學生黨員價值觀成長可持續發展
培養大學生科學的人生價值觀,應與時俱進,著眼于未來。建立學習型黨組織是讓大學生黨員價值觀成長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有效舉措。積極引導大學生黨員善于運用傳統道德文化來豐富和激勵自己的思想道德追求,能夠“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求克己內省,自律用功”,時刻不忘完善自己的德行、修養自己的人格,遠離粗俗平庸,向往高尚和卓越。引導他們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實際,以成立“課題組”的形式,不斷學習知識、更新觀念,并善于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改進工作、破解難題、促進發展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達到使每一名黨員都成為學習型黨員,并在言行舉止各個方面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自覺成為影響廣大學生青年價值觀成長的楷模,成為真正有理想、有素質的一代青年,從而促進社會整體的良性發展。
注釋:
[1]格里芬.后現代精神[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2]張連偉,金鳴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態文明建設[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9):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