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廷碧
摘 要:學校教育要不斷地探索教育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不斷地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路上前行。石阡民族中學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發展,校本課程融入民族文化,構建家校合力育人機制,多方鞏固教育效果,為服務學生成長、辦人民滿意教育而不斷探索著。
關鍵詞:成長;教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159-01
石阡民族中學具有將近60年的發展歷史,植根于當地的民族文化,以“質量與特色”創品牌,成功升級為地級示范性高中。教育是廣大人民最熱切的期盼,也是影響著整個民族素質、事關國家民族繁榮昌盛的民生之舉。教育是體現“為人民服務”、實現學生健康成長的根本途徑,只有最大程度地植根于人民的需求并滿足人民的需要,才能給稱得上是真正的有價值、有效益的教育。石阡民族中學正是不斷地探索教育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不斷地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路上前行。
一、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發展
1、以人為本,重視生命體驗
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有生命、有感悟的個體,人的生命是在教育和學習中不斷萌芽、成長的。教師職業是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的,教師尊重、關愛、拓展生命是教育的應有之義。課程是為學生開設的,教師所做的一切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的最大限度的發展。在石阡民族中學,我們的課程開發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參與校本課程開發有利于教師形成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教師言行對學生所施加的影響力難以磨滅,教師要以生命為核心,以教育實踐為手段,通過師生共同感知生命,體驗生命歷程,提升生命質量,體驗到促進學生發展的成功與樂趣,
2、回歸生活,貼近學生的思想發展實際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因此,新課程最注重的就是“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這樣就充分的展現了教學生活化的重要。石阡民族中學一方面創新教育形式,力求學以致用。注重服務于學生實際生活所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從宏觀方面講,是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超越現實的生活,并且對現有的生存狀態進行改變,提升生活質量。
二、校本課程融入民族文化
在1999年出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確立起基礎教育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可以說,校本課程是人本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課程改革大大拓展了課程的載體、教師參與課程制定與實施的權利,教師在學科課程、綜合活動實踐課程的開發中注重結合實際,注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學校的現實和特色出發的體現,尤其是要注重融入學生的生活,進行教學設計,提高學生參與性,滿足有學校特色的、教材無法滿足的那部分需要中主要的或比較突出的需要。校本課程的主題就是服務于學生成長,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重視以學習者的需要、動機、興趣和直接經驗設計的全新課程領域。比如既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有很具有民間趣味的踩高蹺、木偶戲、斗雞等民族民間體育活動正式納入校運會比賽項目,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石阡民族中學課程,也因而多次榮獲各級各類體育先進單位、德育研究先進實驗學校等榮譽。
三、構建家校合力育人機制,多方鞏固教育效果
石阡民族中學是一所城鎮地區的學校,相比較于城市的學校而言,不少學生來自農村或者城郊,學生思想淳樸、樸素,生活經歷相對簡單,對生活積極熱情,樂于嘗試,愛好動手活動;有自己的玩伴,他們經常是有自己的玩法。農村學生對于家庭生活方面的事情確實比城市孩子要知道的多,參與家庭事務的機會較多,幫助家人做家務、承擔少量農活的學生不在少數。城鎮地區家長雖然也重視教育但是受限于教育知識匱乏以及觀念的落后,對學生的教育有時候起到的是“反作用”。教育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學生的教育包括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相互作用和影響,對學生的影響各有側重。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教育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影響其成長,什么樣的教育便塑造出什么樣的學生。“家”“校”合力育人需要學校主動接納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過程里來,家長也要提高參與學校事務的意識和能力。石阡民族中學近年來一直堅持學校每年組織向全市中學及全校家長教學公開周活動,讓家長感受學校育人氛圍,近距離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促進了學校和家庭的溝通;同時,作為教師要堅持每學期的家訪活動,親自走進學生家庭、與學生及家長在日常生活情境下進行交流,拉近師生、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提高了家庭對學校教育的滿意度,獲得家庭對學校教育更多的支持;學校教育要主動搭建與家庭教育的溝通橋梁,掌握家庭教育中學生在個性、情感、作業、習慣等方面的動態信息,同時也向家庭傳遞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家庭教育要成為學生成長的“驅動器”與“補給站”,鼓勵學生努力拼搏,激勵學生勇敢去承擔一些事務和力所能及的任務,并且在家庭里進行合理安排,幫助學生繼續維持在學校里習得的良好習慣與取得的個性成長,幫助學生糾正不良思想、習慣與錯誤的行為方式,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之外也輕松接受好的生活教育。
參考文獻:
[1] 李建忠,周延麗,劉松年. 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再思考[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03):52-54.
[2] 李立功,孫冬. 新時期服務學生成長新思路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18):61-62.
[3] 楊宏杰. 要人民滿意更要適合學生[J].中國西部,2012(3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