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梅
摘 要:筆者多年行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探索中,深悟要把學生真正放到學習的主體地位,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引導,教師要心中有學生、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學生,才能充分暴露各種真實的想法,才能張揚個性,培養情感;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從容面對學生的奇思妙想,才能顯現可以預約的精彩。筆者將繼續行走在這條路上,不斷探尋教學有效之策。
關鍵詞:診斷;溯源;開方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252-02
一、診斷——得何病
2013年下半年,筆者陪同江山市教研室教研員等領導開展了課堂教學調研,調研對象是江山市部分農村教學點,筆者共聽了30位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同時還作了一些問卷調查,并進行了統計分析。其中,在互動交流方面發現:生生交流匱乏,偶爾有幾次的問答,也是意料之中的一問一答,書本知識的形式化翻版。據統計,30%的課堂有小組交流或同桌互說環節,僅有10%的教師有意識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質疑交流。可見,多數課堂上的互動交流仍以師生交流為主,學生仍然處于較為被動的交流地位,教師對“生生交流”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更缺乏生生之間主動、深入、有效的互動交流。
二、溯源——診病因
何謂“生生交流”?通俗地說,教師每天上課其實就是一種交流活動,老師“教”和學生“學”的交流;老師“問”和學生“答”的交流;學生“質疑”和老師“答疑”的交流等等這些都是師生的交流。而同桌互說、小組討論、小組對抗辯論、生生互問互答等等則是生生交流。“生生交流”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圍繞一個共同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個體之間、小群體之間或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交流模式。顯然,“生生交流”的難度遠遠大于師生交流,要做到有效交流更非易事。充分認識“生生交流”的含義之后,筆者又對“生生交流”被無情地忽視與拋棄進行了追根溯源。
癥狀一:交流氛圍不濃
一些教師沒有創設良好的交流氛圍,仍以面向全體學生的師生交流為主,甚至為了加快教學進度,自己“唱獨腳戲”,學生只有聽的份,哪有什么交流可言,更少給予“生生交流”的機會。
癥狀二:交流流于形式
一些教師表面上讓學生交流,但重結論,輕過程,雖然給機會“生生交流”,但草草收場,只用優秀學生的思維代表全班學生的思維,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癥狀三:交流能力不夠
從學生本身看,不但缺乏“生生交流”的意識和愿望,即使教師給予“生生交流”的機會,交流起來也不夠默契,或出現冷場,或干脆在小組內交流與課堂無關的話題,更缺少生生質疑。
三、探尋——開處方
怎樣才能促進生生之間主動、深入、有效的互動交流呢?根據以上現狀的診斷,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以開出如下幾個處方:
處方一: 營造和諧的氛圍?——敢說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自身要充分認識到生生交流的重要性,并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留足時間讓學生交流。以促進生生交流的開展與深入。
例如:教學《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課伊始教師就邊講故事邊用課件演示:從前,有一個老人,他有六個兒子。一天,他把兒子們叫到跟前說:“孩子們,我已經老了。我沒有多少家產留給你們,只有這個園子,就分給你們吧。”說著,老人拿出六根同樣長(120米)的繩子,“你們每人拿一根繩子到園子里去圈地,誰圈到多大一塊地,這塊地就屬于誰的。你們圈剩下來的地就還留給我種吧。”于是這六個兒子爭先恐后地圈了起來,分別圈出了不同的平面圖形。它們的周長相同嗎?面積呢?誰的面積最大?如果你是老人的兒子,會怎樣圈地?
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最后全班交流。
本案例視聽結合、聲畫并茂地以故事情景導入課堂,不僅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問題變得鮮活、生動,而且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欲望。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還互換師生角色,創造機會鼓勵學生走上講臺,面對全體同學,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解題思路以及不理解、有疑問的地方。當學生匯報、展開生生交流的場面時,教師又站在門邊上當一個旁觀者。學生通過交流,不僅明是非,還知得失,更在交流中修正了自己,發展了自己。
處方二:重視問題的預設——會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可見,一個巧妙的提問,是一個激起千層浪的石子,是一把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一支點燃學生交流的火把。交流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營造了和諧的交流氛圍后,還需要設計好問題,利用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會說,促進生生交流。
例如:教學《角的分類》,導入新課后,教師先讓學生用手中的兩塊三角板拼出一些角,邊拼邊思考如下問題:“我是怎么拼的?我拼的角是什么角?這個角有幾度?然后進行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在小組交流或匯報中,學生就有“話”可說了。
學生的每一次交流都是圍繞一個問題開展的,而小學生往往不能把握問題中心,交流時他們會偏離中心,有時還會天馬行空的說和交流問題毫無相關的內容,甚至會把其他同學的思路也帶偏,這樣的交流便是無效交流。因此,教師要重視問題的預設,不僅要精心設計“中心問題”,還要設計好“子問題”,便于課堂上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及時的調整學生交流的方向,提高生生交流的有效性。
處方三:加強技能的培養——善說
面對問題作出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清晰流暢的表述出來,對小學生而言是不易的事。所以教師要加強學生有關單項技能的訓練,進而培養生生交流的能力。比如想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先要教給學生小組交流的技巧,再通過多次練習逐漸形成方法或習慣。當學生有了這種能力時,遇到類似的問題就會類推聯想到小組交流完成,而不是老師要求交流才交流,讓交流流于形式。
1.培養“小先生”講課能力
“小先生講解制”的引入,給生生交流提供了更大的舞臺。怎樣能促使小先生講清楚、說明白呢?我們可以采用一定的模式,讓“小先生”嘗試模仿,等小先生已經很熟悉這種模式了,再鼓勵他們對其進行創新。
例如:講解式
小先生開始的第一句話:“我們組是這么想的:……”(小先生先介紹自己的思考過程)小先生結束的最后一句話:“你們有什么問題嗎?”(下面學生向小先生質疑,小先生再進行解答)
該模式是初始階段培養小先生的固定模式,通過學生上臺講解,介紹自己的思考過程,然后由同學向他質疑,小先生進行解釋回答,如果下面還有同學質疑,小先生再進行解釋回答。
再如:質疑解惑式
“你們能看懂我的思路嗎?我考考你們?”
“這個問題你們覺得我說得怎么樣?”“還有什么問題嗎?”
該模式對于小先生的要求比較高,要求小先生對于自己要講解的知識點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而且這一類小先生通常對于講解式的模式已經非常熟悉,通常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能像老師一樣設問,適用于中高段的優秀學生。
教學中,讓學生以“小先生”的身份走上講臺,講講自己的思路,考考大家。或者對同伴進行友情提醒,其他同學也可以對同學的講解進行質疑、補充和修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趣,久而久之,一部分學生會成為交流的小能手。
2.培養小組交流能力
“生生交流”的形式有全班交流、小組交流、同桌交流等。其中,小組交流是當前合作學習模式的重要的一環。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技能,小組交流是難以進行的。因此,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小組交流必備的一些技能。
掌握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組交流也不例外。一般可在小組交流前這樣規定:先獨立思考把想法記下來;再由小組長安排各個成員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后,由記錄員將其整理出來。
學會傾聽小組交流時,一般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認真聽每位同學的發言,眼睛看著對方,邊聽邊思辨,不插嘴;二是要聽別人的發言要點;三是聽后須作思考并做出判斷,提出自己的見解。
學會表達語言表達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也是自己實際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小組交流需要每個成員都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多表達自己的觀點,給學生的討論提供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敢說、會說,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判斷、選擇和補充別人意見的好習慣。
學會組織 聽、說技能是小組交流的基本技能,組織技能是聽、說技能和獨立思考的前提。小組交流的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組內的組織者。具體做法是指導組織者進行組內分工、歸納組內意見、幫助別人評價等。另外為了體現小組內的主體性可定期培訓、及時更換組織者。
總之,以上列舉的一些小組交流技能和方法,教師要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掌握應用,這樣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會更加自然嫻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