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摘 要 在互聯網技術、移動智能終端的迅猛發展下,移動新媒體的強勁勢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為新時期用“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夢”理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如何與日新月異的移動新媒體技術相融合,從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是擺在我們每一位德育教師面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課題。
關鍵詞 中國夢 理想信念教育 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要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爸袊鴫簟辈粌H是全體中國人民追求的夢想,更是新中國幾代領導集體升華出的共同理想信念!
高校是培養青年人才的園地,也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陣地。把青年人的思想武裝起來,做好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師的重要任務。但如何在當下信息時代瞬息萬變的網絡環境下,用“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擺在每個高校面前且亟待解決的課題。
1 新媒體環境下用“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報紙、電視、廣播以其內容的真實可靠贏得受眾的青睞,幾百年來一直是傳播界的主流。但在這個以“傳播為王”的時代里,速度成了決定的因素,巨大的、可選擇的信息量成為“賣點”,及時靈活的互動機制也可以成為某些個人“自我價值”的體現。當新媒體借助互聯網的強大力量后,新媒體以貼近平民化的路線迅速占據了受眾的心靈。
高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能夠提供一定的社會資源。大學生獲得消息的渠道比較狹窄,傳統的廣播、報紙離學生越來越遙遠,他們更容易獲得消息的途徑是手機。手機的網上功能也滿足了學生的日常需要,比如獲取最新的資訊、娛樂、社交功能……對于社會財富未來的創造者而言,青年一代則更樂于接受新媒體并融入其中。新媒體帶給青年一代的改變是顛覆性的,知識的來源不再局限于書本,娛樂的本質可以變為自我實現,溝通交流可以不必面對面。長此以往,學生們就會從新奇逐步演變為依賴的心理和行為。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說,在教育場域中,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達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新媒體本身具有海量消息,品類齊全,信息可以瞬間整合,無疑可以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搭建信息資源庫,提供最新、最全面的信息,并運用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尤其是“中國夢”背景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要切實做到善于宣傳“中國夢”,高效傳播“中國夢”,切實提高工作效率,必然會使用到新媒體技術。
2 新媒體環境下用“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意義
做好高校新媒體工作,用“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對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保駕護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高校是思想的策源地,青年學生是社會思潮的積極推動者?;仡欀袊F代以來的重大社會變革都與青年學生有關。因此,正確理解高校新媒體的重要地位及不同于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認識到高校的新媒體工作作為一種信念和理念的爭奪戰,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用“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對維護我們的社會意識形態、政治制度至關重要,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其次,學者、學生思想活躍,價值觀各有不同。比如,高校學者越來越多地在社會生活中“發聲”,很多成為網絡大V、意見領袖,登高一呼、應者云集。所以做好高校學者的政治工作,提高“中國夢”理論的水平,也能更好地宣傳“中國夢”的理論體系。同時,高校要通過移動新媒體平臺不斷開拓新的教育陣地,使學生們充分領會意見領袖的思想,將更多的學生拉到我們的身邊。
最后,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尤其是移動新媒體已深入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和領域,從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上來看,勢必成為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戰場”。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從未停止,而且更善于把觸角伸向理論文化前沿的教師和青年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挑戰,高校要緊跟時代步伐,針對新媒體的發展特點,充分征求網絡意見人士意見,開發及利用校園新媒體平臺,發揮高校輿論引導的優勢, 創新高校學習發展“中國夢”理論的途徑,開創高校新媒體工作新局面。
3 新媒體環境下用“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對策
3.1 從技術層面上要重視高校新媒體建設
現階段,雖然各高校已經充分意識到網絡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網絡環境及移動終端的迅猛發展又使絕大多數高校措手不及。從CNNIC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表現出的新特點顯示,手機上網的比例為83.4%(對比近幾年的數據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上網網民比例略有下降。各大高校早已開通官方主頁、博客(微博),甚至二級學院也有主頁、博客(微博),但也存在無法回避的問題。比如,官方的主頁、博客(微博)只能做到定期維護,而傳播的方式大多為單向傳播,互動少,貼近性小。另外,由于手機客戶端的快速發展,迄今為止大多數高校尚未采取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占領這片陣地。所以,高校利用網絡載體,開展移動新媒體育人工作迫在眉睫。
與傳統的校園媒體——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電臺、校報、院系雜志相區別,新媒體更加適合進行資源整合,尤其適用于多校區空間格局的需要。新媒體的運作方式可以大量節約人力物力,節約時間和成本,即使對于時效性較強的訊息也可以做到短平快的發散性傳播。新媒體便捷、靈活的特性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只要兼具移動客戶端和網絡服務,就可以徹底實現教育活動中的時空分離,突破了傳統媒體的局限。
3.2 從內容層面上要樹立“中國夢”品牌
中國幾代領導集體對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地位都有深刻而形象的闡述。習近平同志在關于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的重要論述時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彼岳硐胄拍罱逃矐撌歉叩冉逃暮诵?。我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就是針對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開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品牌是市場經濟的重要概念,體現商品的品質與價值。好的品牌可以最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經濟領域需要品牌戰略,文化領域、政治領域同樣需要品牌的影響力。好的品脾可以增強凝聚力、強化競爭力、提高擴散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的承接,契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所提出的兩個“一百年”正體現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艱難而卓有成效的奮斗歷程以及宏大愿景。
“中國夢”可以作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品牌,這是由其本身的特點決定的。首先,“中國夢”擺脫傳統口號式的風格,用質樸的語言傳達出對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具體目標和堅定信心。而且這一目標是完全可以通過努力而實現的,又增強了說服力。其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夢”具有相當大的社會影響力,社會認同感強。再次,“中國夢”理論在教育生產活動中具有標準化、規范化的特點,同時還兼具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的優勢!
高校新媒體陣地要充分借助“中國夢”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品牌力量,增強學生對于信仰的辨識力,樹立遠大理想,明確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把自身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結合。
3.3 合理的管理、運營、維護機制,使新媒體成為用“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陣地
第一,要建立黨委領導機制。高校的輿論建設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統籌包括黨委宣傳部、組織部、團委、學生工作部以及二級學院在內的各級管理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切實用“中國夢”理論正面引導學生,保障教育工作的有序、有效開展。
第二,要建立切實可行的運營機制?,F階段高校網絡的生存狀態并不十分樂觀,部分網站點擊率不高,甚至可稱之為“空站”,移動新媒體工作更只是起步階段。為了避免淪為“虛架子”的狀態,要求首先設立網絡輔導員,實行專人專管制度,明確權責,把傳統的“面對面”工作,延伸到移動新媒體這個虛擬的戰場。其次,鼓勵高校學術權威人士或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參與到高校新媒體工作中,充分運用“中國夢”理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最后,高校一定要樹立服務育人的新理念,教育學生很重要,服務學生同樣重要。要把校園生活服務的功能與育人的功能進行打包捆綁,增加學生使用移動新媒體的頻度,從而進行有效傳播。
基金項目:本文系 2013 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中國夢導向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L13BZZ026)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總書記深情闡述“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2.11.30(1).
[2] 安陽朝.中國夢視域下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路徑[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4(1).
[3] 龐桂甲.淺析以“中國夢”統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5).
[4] 張海娜.“中國夢”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