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華
摘 要 中小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力量,由于其管理者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經營業績的相關性缺乏正確的理解,使其在社會責任方面無法盡到應盡的義務。本文以相關利益者理論為基礎,通過選取符合樣本要求的中小企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構建一定的指標體系對兩者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 中小企業 社會責任 利益相關者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企業大量引進外資,各種經濟屬性的企業競相出現。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企業忽視社會責任、為了追逐利益而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坑害消費者的現象,愈演愈烈。對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關鍵時期的中國來說,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失位必將嚴重阻礙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經過考察可以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源于,企業的管理層對企業經營業績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關系,缺乏深入的理解。
由此,本文以我國上市企業為樣本,依據一定的指標體系,試圖通過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和經營業績之間的數量模型,分析其履行社會責任與經營業績之間的作用機制,進而分析制約企業積極盡責的影響因素,為企業的管理層的相關社會責任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 文獻綜述
在企業社會責任的有關領域研究中,大體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主要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建設,屬于規范性研究;另一部分則專注于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業績相關性的研究,屬于實證性研究。萬斯(Vance,1975)的研究顯示,企業的社會責任在實施過程中,會降低公司的經營業績,減少公司的價值,即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公司的經營業績呈負相關。①拉夫爾(Ruf,2001)根據KLD數據庫的數據,利用加權平均法對產品責任、社區關系、環境保護、員工關系等八個方面,對公司的經營業績進行回歸分析,研究發現公司社會責任不僅與當期的經營業績變動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與隨后期間的經營業績同樣存在正相關關系。②
在我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業績的相關性研究還相對較少。李正、向銳(2007)利用指數法,對2003年間642家上市公司的年報中社會責任信息進行歸類分析,研究表明公司對于員工問題、產品質量、公益捐贈等類別的信息較為關注,而對于環境、社區問題并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③沈洪濤(2008)選取了1999年至2003年中418家上市公司的資料,在控制了會計盈余、公司規模、系統風險和成長性指標后,得出結論為上市公司披露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數量和質量與股票的收益率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④
本文在進行實證模型分析的時候,在上述文獻的基礎上,在樣本數據的選取、指標的設計上加以了改進,并對指標的選取做了進一步的調整合優化,更真實地反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水平。
2 理論分析和研究方法
2.1 理論基礎
綜合上述學者的利益相關者理論,本文對“利益相關者”做出如下定義:以一定數量的資產或資本,投入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對企業的行為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并以此對企業的行為承擔責任、風險和義務的群體和對象。這一定義的明確,不僅為企業履行對各個利益相關群體的社會責任提供了明確方向,也為實證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筆者基于以下假設:
H1:企業對股東的社會責任履行程度與企業的經營業績成正相關關系。
H2: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履行程度與企業的經營業績成正相關關系。
H3:企業對政府和社區的社會責任履行程度與企業的經營業績成正相關關系。
H4:企業對債權人的社會責任履行程度與企業的經營業績成正相關關系。
2.2 數據的選擇以及模型構建
2.2.1 樣本數據的選擇
本文的樣本數據經過以下的步驟進行選取:首先選取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所有樣本,以2012年11月30日為截止日期;其次,剔除所有在B股市場發行的企業樣本,只保留在二級主板市場的企業。另一方面,本文企業樣本的數據時間段為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即2012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剔除在此會計期間中缺失數據的樣本。最終,一共得到樣本2106個。
2.2.2 模型指標的構建
本文的研究方法借鑒克拉克森的兩步式研究法,以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利益者理論為基礎,同時借鑒陳玉清、馬麗麗(2005)的實證模型,定義以下變量:⑤
log(share)(股東權益):基本每股收益的對數值;
employ(員工福利):企業當年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
govern(政府和社區):(企業當年支付的各項稅費-企業當年收到的稅費返還);
credit(債權人):企業當年債務支付的現金;
perform(經營業績):企業當年凈利潤。
另外,由于不同的企業具有不同的特點,進而影響其自身的經營業績。因此,需要進一步的在模型中加入控制變量,以保證回歸系數的無偏性。
log(size)(企業規模):企業當年總資產的對數值。
industry(行業):企業所處的行業,以一個取值為0-1的虛擬變量表示。如果上市公司屬于該行業,則行業變量取值為1,否則為0。
2.2.3 實證模型的設定
本文采用多元回歸的方法進行研究,目的是探尋我國中小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水平,與其經營業績之間的相關性程度。模型以log(share)、employ、govern、credit、log(size)、industry作為解釋變量,以perform為被解釋變量,以檢驗樣本企業的當期的經營利潤,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由企業對于股東權益、員工福利、政府和社區以及債權人相關責任的履行得到解釋。同時,進一步考察各個回歸系數的數值大小和符號,以檢驗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程度和方向。根據前文定義的變量,設定模型如下:
PERFOR i=0 + 1 SHARE i + 2 EMPLOY i + 3 GOVERN i+ 4 CREDIT i+ i
(i = 1,2,3,……,2106)
3 實證研究及其分析
(1)第一列中,log(share)、employ、govern和credit四個變量的符號均為正值,并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異于零。可以認為,實證結果很好地支持了先前提出的理論假設。
(2)第二列中,加入log(size)作為控制變量,為了控制企業規模差異對企業社會責任與經營績效相關性的影響。加入了一個控制變量后,log(share)、employ、govern和credit四個變量的符號均為正值,并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異于零;但是log(share)、employ、govern三個變量的系數估計值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只有credit的系數出現顯著上升。可以認為,實證結果很好支持了先前提出的理論假設。
(3)第三列中,進一步地加入了行業變量以控制企業社會責任行業間的變異程度。加入行業變量后,log(share)、employ、govern三個變量的符號均為正值,并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異于零;但是credit的符號為負,且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企業經營績效沒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同時,作為企業規模的log(size)的系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也沒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說明相比于行業差異對于企業社會責任與經營績效相關關系的影響,企業的規模并不十分重要。可以認為,實證結果很好地支持了先前提出的理論假設H1、H2和H3。
(4)第四列中,在行業變量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滯后因變量以控制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對企業經營業績的時滯效應。加入了一個控制變量后,log(share)、employ和govern三個變量的符號均為正值,并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異于零;而相比于模型3,credit的回歸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對企業經營業績具有統計意義上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log(share)、employ的回歸系數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而govern的回歸系數則有較大幅度的降低,這意味著企業履行對于政府的社會責任(繳納稅款),對于企業的經營業績并沒有經濟意義上的顯著性。
4 總結
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和企業經營業績的相關性進行了考察,選取我國主板市場上使得企業2010年的相關數據,以財務數據為基礎構建了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模型,采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方式,得到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到,企業積極率履行對于股東、員工和政府的社會責任,將對企業的經營業績產生正向促進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缺乏較為完善的融資制度,債權人出于資金安全對企業的投資運作產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從而企業積極履行了對于債權人的社會責任,反而抑制了企業業績的增長。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履行社會責任并不能立即為企業帶來收益,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投入,不斷優化與各個利益群體的關系。因此,對于急功近利型的企業,即使很好地履行了社會責任,也無法獲得業績的提升。這也需要我們從制度上給予保護,建立一個長效機制,以鼓勵那些長期堅持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
基金資助項目名稱: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項目編號:zzdh12008
注釋
① Vance, S.C., 1975, “Are Socially Responsible Corporations Good Investment Risks?”, Management Review, Vol.64(8).
② Ruf, Bernadette M., et al., 2001,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Stakeholder Theo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32(2).
③ 李正,向銳.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界定、計量方法和現狀研究[J].會計研究,2007(7)
④ 沈洪濤.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價值相關性研究——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當代財經,2008(3).
⑤ 所有以貨幣價值衡量的變量,均以(萬元)為單位.
參考文獻
[1] 陳宏輝,賈生華.利益相關者理論與企業倫理管理的新發展[J].社會科學,2002.6.
[2] 李冬生,陽秋林.社會責任會計涵義研究[J].財會月刊,2005(12).
[3] 李正.企業社會責任披露研究[J].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11.
[4] 任榮明,朱曉明.企業社會責任多視角透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 沈洪濤,沈藝峰.公司社會責任思想起源與演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 夏緒梅.企業倫理學——轉型經濟條件下的企業倫理問題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7] 楊帆,吳江.國外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評價[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8] 周祖城.基于卓越倫理的競爭優勢[J].南開管理評論,2002.2.
[9] [美]羅伯特·C·所羅門著.倫理與卓越——商業中的合作與誠信[M].羅 漢,黃悅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9.
[10] Abagail Mcwilliams, Donald Siege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Thoery of the Firm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Vol.26.
[11] Andre Nijhof, Stephan Cludts, Olaf Fisscher, Albertus Laan, “Meas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des of Conduct.: An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a Process Approach of the Responsible Organis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 ics, 2003.
[12] Nerilee Hing, “Changing the Odds: A Study of Corporate Soci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Addressing Problem Gambling”,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