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珊
【摘 要】社會發展的任何時期,不同階段,價值觀教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視。價值觀在個人成長以及發展歷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價值觀的取向關系到大學生的自身成長,社會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要在原有的基礎上調整教育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價值觀教育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在社會迅猛發展的二十一世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的文化理念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通過網絡這一技術平臺在全世界廣泛傳播、交流、碰撞。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是新網絡媒體時代的參與主體,這些網絡信息蘊含著不同國家、不同制度的價值理念,如何教育大學生,以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大學生價值觀這一問題便突出地擺在了社會各界面前。
一、對于價值觀的界定
價值觀是關于價值和價值關系的觀點,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和文化積淀中的信仰、信念、理想系統在人腦中的反映,反映了人們的生存方式、生活條件和實踐經歷。價值觀是人們處理事務,評價人物,權衡的標尺。價值觀是社會文化的精神所在,使人們的行為向導。談到價值觀不免要提到人生觀,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自然,社會歷史,人的思維等的一切現象的總的觀點和看法。人生觀是世界觀的重要方面,是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價值觀以世界觀為前提和導向,價值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會受到社會歷史變革的影響。
價值觀的結構由價值取向、價值目標、價值評價構成,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其中,價值取向是人們對價值追求、評價、選擇的傾向性;而以社會目標為主導,以人生目標為核心、以道德目標為準繩、職業目標、生活目標為社會目標和人生目標服務,則構成了人們的價值目標。價值評價是人根據一定標準對客體價值做出的判斷,包括評價對象、評價標準、評價內容。價值標準是價值評價的核心,決定價值取向,對價值關系的選擇有重要影響。另外,價值觀還可以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領域、不同特點等,進行專門的分類。
二、大學生價值觀的涵義及發展特點
(一)大學生價值觀的涵義
大學生價值觀是大學生評判周圍事物、現象、人物和自身價值的一種內在尺度。大學生價值觀是大學生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內在根據。大學生的價值觀體現為崇高信仰、遠大理想、思想觀念在社會實踐中樹立。大學生價值觀的社會化是大學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積極地價值觀可以防止大學生心理失衡,有利于其妥善處理生活學習上所遇到的問題。積極地價值觀使大學生有崇高的信仰,清醒的使命感,獨立的人格,可以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從容面對人生。
(二)大學生價值觀的發展特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西文化不斷碰撞,多元文化的沖擊,大學生價值觀念也出現多元化的發展特點:簡單來說,一方面,社會發展迅速,現代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素質水平,在實踐生活中大學生價值觀的務實性也在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加上主體性哲學價值觀念的深刻影響,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過分強調自身的主體性,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身利益,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較少考慮到自己應擔負的社會責任以及對社會應作出的貢獻。
三、大學生價值觀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大眾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網絡為主的傳媒時代的來臨。大眾傳媒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越來越舉足輕重的作用。包括互聯網、報紙、電視、書籍,等媒介在內的大眾傳媒,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想動向和精神追求。如大眾媒體傳播的大量信息有利于大學生開闊視野,促進交流;有利于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創新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全面的知識結構;大眾媒體在帶來有利影響分同時也給大學生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帶來了消極影響。而與此同時,大眾媒體所帶來的一些負面效應如宣傳內容里包含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會使大學生對自我價值觀產生懷疑。
(二)西方文化的沖擊
隨著網絡的普及,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便捷、多元,由此對人們的思想也產生重要影響。對此,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西方外來文化,從積極的方面來看,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拓展了大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大學生的文化知識,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而西方文化的消極影響,則主要表現在多元文化使大學生的信仰缺失;西方的個人主義使大學生價值觀價值取向功利化,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增強;西方發達經濟文化使得大學生文化學習工作出現浮躁、偏激、虛榮的傾向等方面。
(三)學校教育的影響
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外在的社會大環境對于學校的影響也是普遍而深刻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人們將主要目光關注在經濟的發展方面,對于思想道德素質來說,在社會層面出現了眾多,如摔倒老人扶不扶等公眾性問題。追求經濟社會的單一性反射到學校就是有些師生普遍產生了實用主義思想,認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大學生的畢業就業沒有太大的用處,可學可不學。部分教師也將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流于形式,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忽視個體差異性,不重社會實踐能力培養,使得大學生對于錯誤價值觀沒有足夠的鑒別和免疫能力。
四、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原則及方法
(一)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原則
1.以人為本,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原則。要以大學生作為價值主體,價值觀教育要在尊重個體需求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引導,煥發個體意識,培養主體能力,發揮主體性作用。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相結合。價值觀教育要理想價值和物質價值并重,價值觀教育要貼近生活,接近實際。關心大學生身心發展,生活學習,就業問題。不斷強化價值觀認識,提高價值觀的判斷分析能力。社會學家密爾頓·羅基奇認為,“人們獲取或改變價值觀的渠道有三條:第一,個體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內化社會對個體的要求,發展這種社會要求和個人需要的意識,并從中意識到自己所期望的行為標準;第二,個體觀察重復出現的行為,模仿這些行為,并從中意識到自己所期望的行為的標準;第三,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通過學習與交流,內化社會的主導價值觀以及社會期待的行為。”從中可以看到實踐對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作用。endprint
2.目標性和方向性原則。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要有明確的目標。價值觀教育要有理想目標,有具體目標,個人發展目標,社會發展目標,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個人目標的實現有利于社會目標的實現,社會目標的實現又可以給個人目標提供條件和可能。
3.繼承性與拓展性相結合原則。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給我國社會帶來了巨大變革,社會的價值觀念也在不斷變化。以往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方法的改進和創新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現代教育價值觀理論和先進教育科學技術,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創新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條件,理念支撐和可借鑒的方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大學生價值觀的創新拓展,大學生價值觀,要以時代的眼光,對傳統教育方法進行揚棄,傳承,總結,借鑒,設計,新的更符合時代潮流的價值觀教育方法。繼承是發展的基礎,創新是發展的動力,超越是發展的方向。
(二)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方法
1.運用主體間性的教育方法。主體間性的教育方法是處理作為主體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方法,即對待他人要本著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原則,通過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等形式途徑,將心比心,以對方的視角進入其內心世界,理解他人,同時也把自己呈現給他人。在生活實踐中,通過各種活動增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主體間的認同、理解、協作、關愛、交往、互動。在教育過程中,調動受教育者接受價值觀教育的主體性,發揮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要從認知、情感、實踐,各方面進行探索。
2.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通過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價值觀教育。理論課程學習要理論正確,邏輯清楚,概念準確,系統全面,分清主次,抓住重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循序漸進地進行。通過其他課程,通過環境,潛移默化的進行價值觀教育。隱形教育包括學校,家庭,社會,要有意識的為個體創造健康、安全、文明的校園氛圍,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的接受積極地價值觀。開展各種有利于價值觀形成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參與各種有利于正確價值觀形成的社會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 蘭久富.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觀念[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0.
[2] 石海兵.青年價值觀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3] 黃希庭,鄭勇等.當代中國青少年價值觀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潘維,瑪雅.聚焦當代中國價值觀[M].北京:三聯書店, 2008.
[5] 吳新穎.當代青年價值觀的構建[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