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平 武海景
【摘 要】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文章主要論述對高職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生態文明的概念和內涵,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
我們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意識到了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道理,人們把天地人看作不可分割的整體,尊重大自然,珍惜大自然,努力維護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而伴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騰飛,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也被慢慢打破,諸如霧霾、沙塵暴等各種自然災害頻發,這是自然界給予人類敲響的“警鐘”。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將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也能夠推動我國經濟實現健康科學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意義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在未來五年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高職大學畢業生人數占到整個高校畢業生的一半,培養高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
(一)生態文明教育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高職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和技能作為基礎,也需要有較高的思想認識水平,這就要求學生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進行深入學習,并具有高度的生態文明意識,要求學生在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同時,能夠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目前,很多高職大學生對生態文明認知不深,不能自覺做到愛護環境,尊重大自然,而生態文明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使他們愛護環境,尊重自然。高職院校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需要培養高職大學生良好的職業技能與必要的生態文明意識,在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加強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生態文明教育是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能夠提高我國的競爭力
生態文明要求人類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愛護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并能夠承擔起對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具有生態文明意識是人類道德發展的新境界,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它能夠衡量現代社會的文明程度,衡量一個國家和公民文明的發達程度。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出現的生態惡化體現出我國在生態文明教育上的欠缺。社會發展既要求經濟發展,也要求積極對待生態問題,加強全民生態文明意識,減少污染,降低消耗,做到低碳環保,有利于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人們提高對生態文明的認知,因此,加強高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有利于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夠提高我國的競爭力。
(三)生態文明教育適應時代發展,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人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無數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但也消耗了許多的自然資源,由此,人們開始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并且將生態文明放在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位置。當今社會,生態文明教育正成為日益重要的研究領域,高職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高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加強高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有利于生態文明在社會上的傳播,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二、生態文明及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文化成果的總和。簡言之,生態文明就是要人類在自然界活動時積極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努力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的內涵有三個方面,即首先生態文明倡導一種價值觀念的轉變;第二,生態文明倡導愛自然就是愛自身;第三,生態文明追求環境與發展的統一。
生態文明教育的概念起因于20 世紀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和加劇。西方學者在20世紀中期提出了從道德的角度關注環境問題,倡導環境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態文明教育不僅包括生態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等,還包括科學知識教育。狹義的生態文明教育包括生態道德觀教育、生態危機教育、人道主義教育、生態平衡基礎知識教育、自然人道主義教育和生態道德知識教育及維護生態環境的獻身精神教育等。生態文明教育是一種強調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德育活動,教導學生保護自然,尊重自然,重視自然的平衡,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將生態文明的意識滲透到學生的實踐中去。總之,生態文明教育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不曾涉及到的,它對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三、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徑
高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認識到生態文明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合理利用資源,結合學生思想實際來進行。
(一)重視高職大學生生態文明情感意識的培養
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既包括有關科學知識、道德觀念等方面,也包括培養學生對生態文明的情感意識。當前高職院校在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上,忽略了情感意識的培養,學生僅僅從理性的層面對生態文明有所認識,但從感性層面而言,學生并未形成足夠的危機意識,沒有對生態問題產生應有的緊迫感。因此,需要學校注重學生生態情感的培養,應從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出發,增強學生的基礎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生態情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習慣,重塑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促進大學生更好地實踐生態文明建設。endprint
(二)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將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基本場所,學生在校園中接受著各式教育,其中就包括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人們通常都能夠意識到顯性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高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過程中,學校會積極推出相應的課程,以便直觀的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但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成效必須將其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學校在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過程中,應該重視隱性教育的作用,將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通過改善校園的生態環境,開展各種有關生態文明的課外活動,學校領導與教師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傳遞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愛護生態環境,同時,學校應該廣泛的宣傳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增強大學生保護自然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使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染缸中受到生態文明的浸染,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習慣。
(三)強調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的實踐活動
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能夠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并將這種生態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因此,忽視生態文明教育中的實踐活動是無法真正達到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實踐,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檢驗理論知識,還能夠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職院校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應該結合高職學校的實踐特色,設置多種實踐活動,將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實踐性結合起來,推動生態知識的普及,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將符合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的知識技能、技術傳授給學生,使他們能夠在實踐中解決生態問題,讓他們在實踐中真正體會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
(四)實現教育主體多樣化
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前,更多的是來自家庭的教育,從高等學校畢業后,更多的則為來自社會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培養現代人才素質的起點;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是塑造現代人才素質的主體工程;社會生態文明教育是為前二者的教育提供平臺。因此,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體不只限于學校,還包括家庭和社會。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都積極參與生態文明教育,才能使學生的生態意識根深蒂固。
四、結語
十八大報告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這段論述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今后繼續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指明了方向,我們將努力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歷史重任,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斗。
參考文獻
[1] 劉俊偉.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初探[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1998.6.
[2] 王冬.從生態文明看生態文明教育[J].華章,2011.
[3] 李芙蓉.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咸寧學院學報,2007,10:156-158
[4] 張大圣.淺析蘇州高職院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基本經驗[J].文學界,2017,7:329-330.
作者簡介:楊銀平(1960- ),男,河北行唐人,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黨總支副書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武海景(1963- ),女,河北冀州人,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與會計實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