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
【摘 要】我國經學濫觴于先秦,而興盛于兩漢?!对姟?、《書》、《禮》、《樂》、《易》、《春秋》等典籍合稱為《六經》始見于《莊子·天運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對“六經”的整理、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并逐漸發展了對經書內容闡釋研究的治經之學,形成“經學”。
【關鍵詞】解經體例;語言;哲學思想
在漢代儒生的推動與影響下,漢武帝“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詔令置五經博士。除《樂經》外,五經皆列于學官,經學正式成為漢代官方哲學,影響深遠。至唐建國,孔穎達等人奉敕撰定《五經正義》,成為唐宋明經取士的定本。至此,經學進入“經學統一時代”(皮錫瑞語)。之后,列為經書的典籍屢有增加,到宋明最終定型為《十三經》。經書在傳統文化中具有權威地位,歷代學者對經文的注疏詮釋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內涵豐富,姿態各異。經學里面包含了眾多的考證闡釋、文字音韻、名物訓詁等屬于語言學領域的內容和語言哲學的思想。在此,我們對漢唐經學中所反映出來的語言哲學思想作一簡要論述。
唐代經學是在歷經近三百年的政治分裂,而造成南北學術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五經正義》是唐代經學的代表性著作,透過《五經正義》的解經體例、訓詁成就可以發掘其中的語言哲學思想。
一、《五經正義》的解經體例及在解釋學上的意義
《五經正義》采用的解經體例為義疏體,兼釋經注,集諸家之說,有不同則斷以己意。所謂義疏,就是疏通其義的意思。義疏體的來源,清人焦循認為來自鄭玄,因為他創立了以箋體釋毛傳的先例。
義疏與箋體都是對經文的“再度詮釋”?!霸俣仍忈尅钡膶嵸|是語義實證,是對注釋書中的字(詞)的義訓的再考據。這種再考據,既有解經的目的,包括對經文的義理的闡發,經文字句的補充說明等;也有解注的目的,闡發注文大意,考據注文文字,有時還要依經釋注,甚至依經破注,但很少見。義疏體總的注釋原則是“疏不破注”?!段褰浾x》基本遵循了這一原則,成為其重要的經學解釋特色。從解釋學的角度看,注與經一樣成為義疏的釋義對象,是義疏進行再度注釋的前提,從而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義疏的功能。義疏的主要功能是疏通經注的意義,不是對經注進行批判的反思。既然疏不疑經,那么一般情況下也不能破注。而且權威的注與經之間往往已經形成相對穩定的聯系,作為一個思想整體得到接受,如果義疏隨意破注,會造成對經義本身的理解混亂。義疏對以往文化傳統持整體繼承的態度,其思想的獨創性不強,但在很多方面,對經注還是有所補充發明。正如焦循用“言不盡意,鄭氏箋之”來解釋鄭玄對《毛詩》“再度注釋”的合理性,義疏對經注的“再度注釋”也在一定程度彌補了經注因為“言不盡意”所造成的文義不備以及??笔д`的缺憾15(第392頁)。而且經文、注文、經注三者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意見扦格和矛盾之處,對此《五經正義》都竭力彌縫,折中權衡,實際上也是在用自己的理解對經注作出創造性的詮釋。
二、《五經正義》的訓詁成就
孔穎達等人撰的《五經正義》在訓詁方面取得了超邁前人的成就,其中較有思想史意義的是訓詁學觀念的初步形成。孔穎達在《毛詩·周南·關雎》疏中說:“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稜栄拧匪?,十有九篇,猶云詁訓者。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于此?!夺層H》已下,皆指體而釋其別,亦是詁訓之義,故唯言詁訓,足總眾篇之目。”在這段話中,孔穎達對訓詁一詞做了系統的理論闡述。
首先,他用“注解”這一概念來概括傳統的“詁訓傳”的本質特征,這是對訓詁學學科認識的重要發展。
其次,在《毛傳》中,詁、訓、傳是作為獨立的單音詞使用的。而孔穎達對“詁”、“訓”、“傳”三字的理解和使用上則有分用、合用兩層。分用和《毛詩詁訓傳》略同,指的是三種解釋故言的注釋方式;合用,則是把詁訓傳作為一個抽象的、具有共同本質(即注解)的學科術語概括地提出來的。在這里,孔穎達將詁訓作為一個復音詞,一個學科術語使用,來概括包括《釋親》以下的解釋學著作,認為“唯言詁訓,足總眾篇之目”。再次,《毛詩正義》用“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概括訓詁的對象,與之以前的語言學著作相比更加全面、準確,使訓詁學在相當高的程度上具備了語言哲學的意味。
此外,在《春秋左傳正義》,孔穎達首次提出了“語法”的術語;虛詞理論在《五經正義》也得以完善(第190—194頁);在《五經正義》中,通過語境分析釋義的“觀境為訓”的訓詁方法也得到大量運用(第122頁),唐代經學的考據方法也因之完備起來。這些都是唐代經學家取得的重要訓詁成果,它表明,唐代經師對古代漢語特別是書面語的機制的認識已經由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自覺階段,此時語文學(語言哲學的初步階段,古典形式)研究有了重大的發展。
總之,唐代經學中的語言哲學問題,主要與訓詁學的具體方法密切相連。這一時期經學在語言哲學方面表現為訓詁學學科觀念的形成。然而,“疏不破注”的語言解釋學原則,從哲學創造方面來說是一個相當保守的經典解釋學觀念,它“寧道周、孔錯,諱言服、鄭非”,暗含了一種復古主義的語言哲學思想傾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