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摘 要:創新,其實質就是創造性,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力求從認識上打破常規,標新立異,質疑問難,大膽探索。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是現代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更是當前高效精品課堂教學所面臨的迫切任務。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該文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培養 創新 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b)-0131-01
1 制定教學目標,做到“上不封頂”
教學目標的確立,是教師教學思想的充分體現,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前提。在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我始終堅持“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頂”的原則。“下要保底”,是指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扎扎實實地完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達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練”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頂”是指教師在完成上述教學目標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挑戰自我。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敏捷,思路開闊,質疑問難,爭論激烈,方法多樣。這樣的教學目標的確立,不僅有利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完成,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在教授小學數學第七冊中加法的簡便運算時,我就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加數接近整十、整百的簡便計算的原理;(2)使學生能根據簡便計算方法正確靈活地進行計算;(3)通過簡便計算,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根據所設計的教學目標,出示了例題:113+59,讓學生先觀察題目,認真思考,然后進行計算,盡量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做一做,看一看,有幾種方法:
(1)113+59=113+60-1=172
(2)113+59=112+1+59=172
(3)113+59=110+3+50+9=172
(4)113+59=110+3+60-1=172
(5)113+59=100+13+50+9=172等等,首先要肯定這些方法都是對的,然后再引導學生探究,從中找出最簡便的方法,這樣層層深入,使學生不但掌握了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計算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同時也使學生既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從而增強了學生創新學習的興趣。
2 教學過程,鼓勵學生學會“創新”
陶行知先生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每一個人只要有創新意識和行為就能超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基礎知識、思維水平、個性特征出發,教學因材施教。按照不同層次和要求進行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都有發展自己創新素質的機會,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創新意識,確切地說不是在“學會”中形成的,而是在“會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學會”是學生側重于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會學”則是側重于掌握學法,主動探究知識,目的在于發現新知識,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學會”是“會學”的前提,“會學” 又是“學會”的創造。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把教師的“教”變成教師的“引”,把學生被動的“學”變成學生主動的“學”。教師的“引”是前提,學生的“會學”才是升華、是創新。由此可見,要十分注重“引”的設計:一是“引”要奇異,使學生対學習感到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二是“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并不深奧,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引”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使學生在學習內容時深受啟發,從而為學生的學習創設勤于動腦、富于想象的氛圍;四是“引”的深度、廣度、坡度要適宜,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積極思考,深入探究。例如:在一年級“鐘表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簡單了解了鐘表的發展史,并結合講述各自的作息時間的實例,來懂得時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緊接著提出“如果沒有了鐘表會怎么樣”這一問題,對此,讓學生展開想象,產生了認識鐘表,掌握和利用好時間的濃厚興趣。
在做好“引”的設計的前提下,還要十分注意學生“學”的設計,一是讓學生帶著教師“引”的問題進行自學,其目的使學生對新知識達到懂和會,即求“會”,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礎;二是帶著“為什么”去自學,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不同的理解,以達到用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方法的認同,即求“同”,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過渡;三是帶著“這是唯一的嗎?”質疑去自學,其目的是使學生無疑處有疑,從而激發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尋求解決問題的其它途徑和辦法,即求“新”,這是學生創新意識的萌芽。當然,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不是一題一課就所能完成的,只有持之以恒,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學生的創新意識才會逐步形成。
3 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差異”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就同一個問題,有的學生只要老師稍加提示或引導甚至用自學就可以理解和掌握,而有的學生即使老師再三講解,卻還是一知半解,這就是學生的智力差異,我們應當承認這種差異并視為正常。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因材施教,分層指導評價,使教師的“教”以適應各個層次學生的“學”,促使“教”與“學”的互動,激勵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主動參與、主動創新呢?這是培養學困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難題。對此,我的體會是指導學困生要做到“四優先”:課堂提問優先,巡視輔導優先,扳演練習優先,作業批改優先。注重激勵學困生的積極性,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敗時,要有耐心,不責怪學生,用信任的眼光和和藹的口氣鼓勵他們再試一試。對有潛力的學生,在自愿的情況下應給予針對性的指導,使他們由“不會”到“學會”,由“學會”再到“會學”,最后到“創新”。只有堅持不懈,才會使他們成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
4 解決疑難,合作“創新”
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合作創新的結果,集體智慧的結晶。在課堂教學中當遇到疑難時,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習小組可以由不同性別、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學生組成。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第七冊中的“步測與目測”一課時,就用小組學習、分工協作的教學方法,首先讓學生步測一段距離,多測幾次,讓學生明確為什么每次走的步數會不一樣?為什么要求它的平均步數?再用距離除以平均步數得到我們的一步大約是大約是多少厘米,然后用相同的步伐走完另一段路程,看用了多少步,再計算出這段路程大約是多少米。在教學中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系統數據和設計的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這樣優等生就可以得到發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鍛煉,學困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使群體之間的互補作用可以得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能力、思維能力,特別是整體的創新能力就可以得到發展。
綜合上述,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和深入探索,就會不斷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