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萍
摘 要:小學語文課本中精心設計的插圖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十分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語言表達和習作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插圖 運用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b)-0139-01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越來越切中孩子們的認知階段,每篇課文都配有色澤鮮艷、富有時代感及童真童趣的插圖。這些插圖密切配合課文內容,它以形象、直觀的特點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師把課文中的插圖當作可有可無的點綴,沒有好好開發利用,無形中造成了這一重要教學資源的浪費?!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課堂教學中,靈活地運用好這些插圖,對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理解、觀察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能起到很好地促進作用。
1 憑借插圖的直觀形象,激發孩子興趣,引領孩子順利走進課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蓖袪査固┱f:“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迸d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是提高創造才能的催化劑。小學生的年齡小,形象思維占主導,更加喜歡感性的學習材料。教材中的插圖色彩鮮艷、生動活潑,把單調的文字化為豐滿鮮活的形象,在孩子面前展現出一種直觀新奇的美,這種美感會極大地吸引孩子注意力,從而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讓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通過老師的點撥引領孩子走進課文,不但降低了理解課文的難度,而且有助于喚起孩子的求知欲,讓孩子從中獲得成功的愉悅,增強學好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上《變色龍》一課時,題目右上角的插圖生動有趣,巧妙地展示了變色龍的外形特點及捕食特點。學生一打開課文,這幅插圖首先映入眼簾,一下子就對這篇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充分利用這幅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合,認真讀讀描寫變色龍外形及捕食的段落,然后要求撇開語言文字,只看著插圖來說說變色龍的外形及怎樣捕食,絕大多數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按順序有條理地說出來,可見,這幅插圖學生是多么的感興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新修訂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新列入的教學目的之一。課文插圖將學生帶入到課文所寫的真情實境中去,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使他們興趣濃厚,主動探求,為下一步的學習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2 運用插圖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幫助學生從總體上理解課文
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指導學生理解重點詞語是掌握一篇課文的基礎,而理解文中關鍵句段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抓住重點和難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領學生積極參與來加以突破。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好學、易學呢?教材中為配合學習詞、句和課文的內容而設計的插圖,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通過以圖解文,以文賞圖,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可感知的具體形象,讓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通過從抽象→具體→抽象和從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化難為易,使孩子對詞語和課文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從而突破重點和難點,最終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能力。
如在古詩教學中充分利用課文插圖,使學生不僅理解古詩大意,而且促進他們質疑問難、深入挖掘背景知識、初步欣賞詩歌意境,獲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蘇教版五下的《游園不值》一詩中的“小扣”“柴扉”,現代的小學生不易理解,于是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中人物的動作,短時間內,“扣”基本理解,即“敲”的意思;我啟發學生這里的“小”不是現代漢語的表示范圍或體積的意思,請再仔細觀察插圖中人物的神態并結合生活經驗想一想,應怎樣“敲”?部分學生就能說出是“輕輕”的意思。接著,“柴扉”的意思因為有插圖及對“小扣”的正確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即“柴門”的意思。古詩因為有了插圖,一些難理解的詞句也就容易多了。
總之,教學中重視利用這些插圖,通過直接的視覺感官作用,它會把教材中的文字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帶領學生進入課文創設的特有情境之中,讓學生產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很自然地步入到積極思維的狀態,從而輕松地化解課文的重難點,并準確地把握整篇課文內容。
3 充分挖掘插圖資源,培養孩子說與寫的能力
能把自己的思想準確地運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出來,是語文學習的主要目標。小學生因為年齡小,生活經歷欠豐富,加之平時不善觀察,造成思路狹窄,口頭表達時覺得無話可說,習作則內容枯燥乏味。課本插圖為培養語言表達和習作能力提供了豐富形象的內容,教師可充分挖掘這一資源。
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插圖時,要有意識地培養觀察的興趣和方法,同時要求展開聯想的翅膀。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而且可以拓展兒童的想象?!弊尯⒆油高^圖畫想象出隱含在其背后的事物,使畫面動起來,在頭腦中產生類似電影的場面感。這樣就開拓了孩子的視野,拓展了說、寫的深度與廣度,變無話可說為有話愛說。訓練時需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從簡單的一兩句話,到多句意思連貫的話,再到一段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話,最后讓學生把整個故事有重點、有主次地寫下來。
在教學蘇教版五下的《大江保衛戰》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我人民子弟兵的錚錚鐵漢的本色,我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看著課文插圖,仔細觀察圖中每個子弟兵在抗洪搶險中的姿勢、動作、神態,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猜猜他們還會想什么。先自己試著說說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現,再小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充分說的基礎上,要求詳寫其中一個人物的片段,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原來每次習作只寫幾行的同學這次語言也豐富起來,一個個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人民子弟兵的形象躍然紙上。
這樣的訓練,顯然是學生在對插圖內容的咀嚼、形象的揣摩、主題的領會的基礎上進行的補充和再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與插圖的形象進行情感交流,產生共鳴,使形象更為生動、豐滿的結果。學生的說與寫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由此感到學習語文“不亦樂乎”。
總之,課文插圖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它以一種錦上添花的方式,拉近了課文與學生的距離,融洽了課文與學生的關系,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充分利用插圖這一教學資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