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教育產業化的發展,導致高校貧困生人數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 而中國的民辦高校生背負著更多的社會和心理壓力。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日趨嚴峻,加強思政教育建設,推進思政工作有效進行尤為重要。
關鍵詞: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1 貧困生的定義
高校貧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在校學費及其相關生活費用,或者基本生活難以達到學校所在地最低標準的學生。目前高校主要依據貧困生的家庭月收入狀況和學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來界定。貧困生中又分為一般貧困、特別貧困和突發意外貧困。
2 高校貧困生問題的產生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進行,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收費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費用相當一部分由個人、家庭負擔,免費上大學已經成為歷史。與此同時,民間辦學逐漸興起,民辦高校逐年增多。截止到2001年,據統計中國的民辦普通高校已達1202所。然而,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原因導致社會階層分化,一部分家庭收入仍然偏低。經濟困難,貧困大學生的數量也日益攀升。根據教育部的調查統計,目前全國普通高校中貧困生占在校生總數的15%~30%,其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所占比例為8%~15%。民辦高校中的貧困生所占比例只會比它更高,民辦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務更加迫切和繁重。
3 貧困生的現狀
(一)貧困生為了緩解經濟上壓力往往普遍兼職,擠壓了學習的時間,甚至還出現為了滿足兼職的需要導致曠課。
(二)對電腦和智能手機等現代科技產品的使用和掌握往往滯后。
(三)部分身體上出現了營養不良,有病不及時就醫。
(四)堅強的外表與脆弱的心理時刻伴存,過強的自尊與過度的自卑感如影隨形,獨立的外表下掩飾的封閉內心,逃避集體活動,游走在大學的邊緣。
(五)面臨就業壓力大。
4 目前民辦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在經濟幫扶上,民辦高校為貧困生提供經濟支持中資助渠道不寬,資助力度不大,資助時間不長,資助形式單一等。
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目前民辦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穩定的機制保障,造成有事臨時處理、沒事無人問津的局面,工作上缺乏長期性和系統性。
第三,在對高校貧困生的認識上,政府和高校比較忽略貧困生的經濟和心理問題,相對缺少人文關懷的環境創建。
5 改進民辦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5.1 落實經濟幫扶是改進民辦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基礎
首先,加強對民辦高校貧困生的經濟資助工作。以政府、民辦高校投入為主,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完善資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包括助學獎學金、勤工助學基金、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在內的助學體系。同時大力鼓勵社會力量和企事業單位參與高校扶困工作,對貢獻較大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社會榮譽和獎勵等。
5.2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改進民辦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由于經濟、學業、交際和就業等方面的壓力,使得一些貧困生的精神長期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較容易出現高焦慮和抑郁等情緒障礙,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差于非貧困生。民辦高校應依托心理健康輔導和訓練實驗室,開展團體訓練和個案咨詢,幫助貧困生形成對貧困的正確認識和健康心態,幫助貧困生提高心理素質,直面環境和壓力,進行自我接納和自我欣賞,給予人文關懷,支撐起他們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促使貧困大學生健康成長。
5.3 完善管理制度是改進民辦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是學校黨政干部、共青團員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以及輔導員和班主任,其中輔導員和班主任是主要力量。因此,高校貧困生管理機構要借助大學現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機構,形成以主管學生工作的黨委書記負責,黨團工作者、政治理論工作者、實際工作者參與,由各院系的學生輔導員具體實施的管理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納入教職工的考核制度。
5.4 實現貧困生道德自助是民辦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
按照唯物辯證法內外因的觀點: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外部的教育歸根結底要轉化為學生的自我教育才能產生教育的目的。因此只有充分發揮貧困生自身的主體作用,啟發貧困生的內驅力,才能使貧困生真正健康地成長。
5.5 緊密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貧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貧困生由于其在學校的特殊身份及他們所面臨著的更為艱難的處境,使得他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心理負擔,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開展心理咨詢、利用校園網等工具開展與貧困生的心理溝通與教育引導、開辟網絡心理咨詢室、開展網上心理知識講座、心理案例討論等,讓貧困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緩解壓力、疏通自卑、焦慮、厭世等不良情緒的自我調節方法,增強貧困生自我心理健康維護的能力,通過堅持不懈的日常教育,最終達到貧困生精神解困營造和諧人文環境的目的。
5.6 創新思想教育工作的載體,營造和諧健康的校園氛圍
自我效能感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能否成功達到某一標準的知覺。多次成功的體驗能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鼓勵貧困家庭學生參加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文娛活動,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通過成功地解決困難來體驗和認識自己的能力,從自身的進步中獲取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且在活動中鍛煉能力,開闊心胸,走出封閉的自我,感到黨的溫暖,師生的關心和呵護,有助于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最大限度地激發自我潛能。在校園中應倡導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為榮優良風氣,減少盲目消費、攀比消費甚至炫富的風氣,使貧困學生在與同學的交往中減少過多的心理壓力,培養其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健康愉悅的情緒、友愛和諧的人際關系,以達到正面的激勵效果。
6 加強民辦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6.1 實現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民辦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能突出地體現社會的教育公平,所以做好民辦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證他們能成人成才,是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體現。
6.2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民辦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強是大學生整體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的有力體現。充分關懷、理解和幫助每一位大學生,是實現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需要。民辦高校貧困生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的后續力量。
民辦高校貧困大學生是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和弱勢群體。關心、愛護、幫助、理解、支持、尊重、引導與教育他們,保證民辦高校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讓每一個民辦高校貧困生都能健康地成長,都能獲得全面的發展,對確保我國政治和社會穩定以及高等教育健康、持久、深入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杜喜榮:《論做好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 中國成人教育》2006年7月
[2]許若蘭《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設計與實施》[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6
[3]李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
[4]陳秋華.加強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J].法制與社會, 2008,05.
作者簡介
賀小梅(1979-),女,講師,江西科技學院,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