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光澤縣是福建省重點產茶縣之一,更是世界紅茶的祖居地。近年來,光澤縣的茶產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面臨著諸多的發展困境與挑戰。本文主要以光澤縣茶產業發展現狀為依據,分析其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的對策。
關鍵詞:光澤縣;茶產業;發展現狀;對策
光澤縣地處武夷山北段,是國家級武夷山自然保護的核心區。這里自然環境優越,產茶歷史悠久,茶葉資源豐富。早在上世紀80年代,光澤縣茶葉總面積就已達4萬多畝,茶園初具規模,并達到全縣茶產業的鼎盛期,推動著全縣農業經濟的發展。而到90年代末,由于受市場發展定位等因素的影響,茶葉面積大幅度減少,大部分茶園荒廢或被套種其它農作物。在規模小、技術短缺、無品牌的發展狀況下,光澤縣茶產業發展進程緩慢,茶葉知名度和贊譽度下降。當前,光澤縣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美麗光澤,打造中國生態食品城”的發展戰略目標,茶產業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光澤縣應該抓住機遇,努力解決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茶產業經濟的發展。
1 光澤縣茶產業發展現狀
1.1 茶園分布情況
光澤縣現有茶園總面積3.1萬畝,其主要分布在如下4個鄉鎮,其中止馬鎮0.82萬畝,李坊鎮0.56萬畝,華橋鎮0.4萬畝,司前鎮1.32萬畝(干坑一帶面積0.4萬畝左右,陳家排、崩山、官塘、蓮花際等村有成片較大面積,岱坪村的高山茶近0.2萬畝,西口、清溪、墩上、云際、長庭等村均有零星的茶樹部落分布),另外其它鄉鎮占0.6萬畝左右。
1.2 茶葉品種介紹
光澤縣茶葉品種主要以菜茶(小種)為主,占茶園種植面積1.4萬畝,占總面積的36.8%;上世紀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光澤縣種植的茶葉品種有“福云6號”、“福云7號”,占茶園種植面積達0.8萬畝,占總面積的21.1%;干坑小種有1.2萬畝,占31.58%;九龍大白、龍井43、烏牛早、肉桂、大紅袍等品種合計約0.4萬畝,占10.53%。
1.3 光澤縣茶產業發展優勢
1.3.1發展條件優越
光澤縣茶產業歷史悠久,早在清代乾隆之前就出現了栽茶制茶工藝。近年來,該縣縣委、縣政府對縣內茶產業引起高度的重視,在武夷紅茶和司前紅茶暢銷的促動下,茶商對茶產業的投資熱情逐年高漲,一些被荒廢的茶園被重新開發。同時,光澤縣擁有優越的自然地理優勢,山地資源豐富,為茶葉種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資源環境,為茶葉向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發展奠定基礎。另外,在茶葉營銷方面,福建省對光澤縣茶葉的認知度也不斷提高,逐漸拓展了更多的銷售渠道推出了“光澤紅茶”與“光澤天源”品牌,加強對野生優質茶種的保護、挖掘開發,有力地帶動和促進了我縣茶產業的發展。
1.3.2茶企業呈現規?;l展
隨著近年光澤縣紅茶的暢銷與發展,一些小企業逐漸擯棄茶葉的家庭作坊生產模式,不斷更新生產設備,引進茶葉生產加工線,新建或改(擴)建廠房,提高生產技術,建立生態茶園基地,積極謀求組建各種形式的茶企合作組織,走上了茶企業的規?;l展道路。截止2013年11月,全縣有茶企16家,其中工商注冊的茶企有限公司8家,茶葉合作社8家,獲得QS認證的茶企4家,已申報待批4家,未注冊的茶廠10多家,城區茶葉銷售門店40多家。這些數據足以表明光澤縣茶產業的美好的發展前景。
1.3.3茶葉產量效益高
一直以來,光澤縣都以生產綠茶為主,紅茶生產僅局限于司前干坑一帶。然而近年來紅茶暢銷市場,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光澤縣開始以紅茶生產為主,綠茶為輔。據統計,2013年全縣年產毛茶3000多擔,銷售收入高達3600萬元。干坑紅茶價格每公斤在300-600元左右,其它產區普通紅茶每公斤150-300元不等,少量精選特級、優質、高檔茶價格每公斤在2000元左右,綠茶價格每公斤120元以上。較高的茶葉產量與效益,為未來光澤縣的茶產業發展迎來了好兆頭。
2 光澤縣茶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規模小、效益低
目前,光澤縣實際茶葉種植面積約3.1萬畝,茶園分布較為分散,較集中的連片茶園較少。而且除個別品牌外,大部分茶企業的生產規模較小,品牌知名度與標準化生產程度低,缺少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產業示范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使得市場認可度較低,多數茶企產品結構類同,效益低。
2.2 茶技低、管理亂
從現狀來看,光澤縣較多的茶園生產管理較為落后。表現為茶農生產理念陳舊,對生態茶園建設的認識不到位,標準化、清潔化生產的意識不強;茶企業制茶技術人員少,缺乏技術標準與資本實力,使得企業對技術投入少,技術更新慢,導致茶葉品質不高。
2.3 營銷網絡薄弱,市場化程度較低
受光澤縣自身能力所限,除部分茶企在本縣范圍內有營銷網點外,大多數茶企也還以“人情茶”、“禮品茶”、“扶貧茶”的營銷方式來解決茶葉銷售問題。這樣就導致了茶葉銷售基本拘于本地市場,難以輻射到全國各大消費市場,導致茶葉的市場化程度不高。
2.4 資金緊、科技含量低,發展后勁不足
茶葉屬于第一產業,在光澤縣的生產加工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不高的特點,且符合銀行授信條件的企業較少。由于現金支付份額大,且貸款回籠通過個人賬戶的比例大,導致銀行監控難度較大。同時,由于茶葉專業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專業技術人員少,工作經費缺乏,茶農得不到技術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茶產業的發展。
3 推進光澤縣茶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3.1 強化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扶持
推進茶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把茶產業作為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的重要內容來抓,加快組織機構建設,強化組織領導,制定茶產業發展規劃和推進茶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運作,促進產業快速發展。
3.2 加大資金投入,爭取項目支持
據了解江西毗鄰縣對茶產業發展的投入力度較大,資溪縣財政每年撥款300萬元支持該縣茶產業發展,并重點用于新植茶園建設,新品種品牌創建、市場拓展、標準化生產及技術培訓等方面。因此,光澤縣也應該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快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機制,推動茶產業發展。同時,要加大茶產業的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吸引資本。在國家產業扶持政策的引導下,做好產業項目的對接,積極申報茶產業建設項目,進一步深化茶產業加工,提高產業的附加值。
3.3 廣泛宣傳推介,發揮品牌帶動作用
光澤縣要充分利用其茶產業的發展優勢,在政府引導、茶企參與、部門支持的整體協作下,運用各種新聞媒體做好茶產業宣傳工作??梢試@“好山好水出好茶”的主題,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推介,開展以茶會友、以茶引資,積極組織茶企參加各種茶博會、展銷會。另外,要加強對外交流,擴大知名度,精心打造“光澤天源”、“光澤紅茶”的著名品牌,帶動全縣茶產業發展。
3.4 加快流通體系建設,提高茶產業化、市場化程度
鼓勵茶企、經銷商在全國范圍內開設銷售網點,布設“光澤紅茶”品牌的專賣店、直營店、加盟店。與此同時,政府要大力培植龍頭企業,引導鼓勵企業與農戶之間通過聯營、合作參股、控股、茶園經營權流轉、組建合作社等形式,組建龍頭企業或經營集團,發揮龍頭企業聯系農戶與市場的紐帶作用,使茶葉生產經營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努力營造“特色在茶、優勢在茶、希望在茶”的發展氛圍,形成一個品牌、一家企業、一個集團運作的局面,以促進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實現,促進光澤縣茶產業的發展。
4 結語
總之,光澤縣要想提高其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茶產業的市場地位,就應該正視當前茶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積極發揮當地茶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努力解決茶產業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科學的措施與途徑推動茶產業經濟的發展,并以此促進光澤縣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榮光明.對岳西茶產業發展的思考[J].茶業通報,2008(2).
[2]曹淑華,張謀貴.我國茶葉產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 2003(10).
[3]徐虹釵.論福建省茶葉產業結構優化[J]. 黎明職業大學學報. 2008(01).
作者簡介
黃杰超(1968-),男,籍貫: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現職稱:經濟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經濟管理,經濟計劃,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