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聞+閆立強
摘要:警察院校大學生現場急救教育包括現場急救基礎以及危重疾病、一般機械性損傷、高低溫損傷、中毒、其他意外傷害等現場急救教育。為此,將現場急救能力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培養目標,充分利用校內教育資源,發揮課程和活動的教育作用非常必要。同時,重視校園文化氛圍建設,加強社會教育資源和媒介的開發與利用,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學系統。
關鍵詞:警察院校;大學生;現場急救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1-0135-03
警察院校大學生畢業后絕大多數將成為人民警察,部分還可能成為社會的保安力量。民警在偵破案件或緝拿犯罪嫌疑人時,常受到傷害,這就要求人民警察要掌握現場急救的知識和方法。近年來,我國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肆虐,工業、交通事故頻發,癌癥發病率不斷升高,中毒、溺水等意外傷害逐年劇增,人們對于現場急救能力的關注度和需求也越來越高。現場急救能力不僅能夠維持和搶救生命,降低死亡率,而且能夠及時防止險情惡化,為后期有效介入創造有利條件。這就要求警察院校的急救教育更加全面和科學。
現階段,許多發達國家已將現場急救知識和技能訓練放在提升國民綜合能力素質的高度去要求。以心肺復蘇初級救生術為例,迄今為止,美國已有5 000萬人(占全國人口1/4)接受了這一訓練,并且平均每年接受心肺復蘇術并獲救的人員高達7萬余人;日本消防廳每年通過印發急救手冊,舉辦市民急救知識講座等方式對市民進行教育,聽眾每年達15萬人。可見,現場急救能力建設已成為各國國民綜合素質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并逐步上升到評價民族文明程度的標志性高度。
其實,早在1987年,中國紅十字會就先后會同衛生部、公安部等多部委發出《關于開展群眾性衛生救護訓練的通知》,要求交通、消防、公安等職業人員必須接受急救訓練;2006年,中國紅十字總會又與公安部、交通部聯合下發《關于深入開展急救培訓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推進此項工作的開展。我國警察院校學生入學時現場急救能力較差,主要表現為急救意識淡薄,急救知識知曉率低,急救技能缺乏,臨場應變能力不足等,這與我國目前尚未將現場急救知識、技能和相關能力要求列入大學生基本素質培養有直接關系。近年來,國內多所公安院校開始嘗試對大學生開設現場急救培訓,由于培訓內容、機制和方式等的原因,培訓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各地也在探索加強急救教學的措施。
現場急救教育的主要內容
現場急救是指當危重急癥及意外傷害發生時,短時間內對傷病者生命造成嚴重危害,而在專業醫務人員未趕到之前,利用現場條件,傷病者對自己、他人采取及時有效的初步救助措施。警察院校大學生現場急救教育主要包括:
現場急救基礎 現場急救的順利實施需要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大學生要首先掌握人體解剖生理學知識及病理學知識,其中包括熟悉解剖學術語,了解人體薄弱部分及其常見的意外傷害,掌握人體運動、神經、循環、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內分泌、感覺器官等系統的基本組成與生理功能,熟悉損傷、炎癥、休克、缺氧等病理常識;同時,大學生要能以生理學、病理學等知識為基礎,正確判斷傷病情,及時檢查傷病者的神智、呼吸、脈搏及心跳等是否正常,正確判斷傷病情是正確實施現場急救的前提。根據各類常見傷害的基本特點,大學生應至少掌握五類基本的現場急救方法,即現場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及心肺復蘇技術,尤其心肺復蘇救生技術在急救猝死救助中的作用不可忽視。統計數字顯示,人類猝死87.7%發生在醫院外,35%~40%的病患如經現場及時實施正確的心肺復蘇救助,即可復蘇。
危重疾病的現場急救 有些疾病發病突然、病情嚴重且呈現多發的趨勢,可能在短時間內危及生命,如冠心病、高血壓、昏迷、癲癇、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了解各類病癥基本發病原因,不同階段的癥狀及現場急救的方法,可以延緩病情或緩解癥狀,避免錯誤救助產生嚴重的后果。
常見一般機械性損傷的現場急救 主要適用于不同機械性損傷的現場急救,包括不同部位損傷的急救,如頭部、頸部、胸腹部和四肢損傷等;不同特點損傷的急救,如出血、骨折、軟組織挫傷等。了解各類損傷特點,能正確判斷各類損傷的基本癥狀,了解各類損傷急救的注意事項,能運用創傷急救技術進行簡單處置和保護,可避免二次損傷的發生,甚至可挽救生命。運動損傷的現場急救、特殊部位特殊情況損傷的現場急救應作為授課重點。
高低溫損傷的現場急救 常見高低溫損傷主要包括燒燙傷、中暑及凍傷。燒燙傷,包括物理性燙傷和化學性燙傷,其中物理性燙傷是火焰、高溫對人體的損傷;化學性燙傷主要是具有腐蝕性的化學物質對人體的損傷。燒燙傷不僅傷及皮膚組織,還影響全身重要內臟器官,引發劇烈病理生理變化,死亡率極高,因此,其現場急救對后期治療、恢復尤為重要。中暑也是一種急癥,可導致以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喪失過多為特征的疾病。凍傷主要是指低溫引起的人體損傷,包括冰點以上非凍結性冷傷和冰點以下的凍結性冷傷。
中毒的現場急救 了解一般毒物的特性、危害及其傷害特征,熟悉中毒后引起人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傷的狀態,掌握生產性中毒、環境因素所致中毒、食物中毒等的基本情況及不同毒物所致中毒的現場急救排毒方法。
其他常見意外傷害的現場急救 掌握包括觸電、游泳、呼吸道異物、動物咬傷、交通事故等意外傷害的癥狀及急救步驟,尤其要了解預防方法,防患于未然。
現場急救教育的實施策略
將現場急救能力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培養目標,有的放矢,全面提升急救能力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增強高等教育社會服務能力,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這充分表明高校素質教育開展對社會綜合素質總體提升的重要意義。因此,將現場急救能力的培養列入培養目標中,是制定具體教育舉措的根本方法。結合我國社會需要和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大學生現場急救教育培養目標應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大學生對現場急救教育的認識和重視,提升大學生對現場急救教育價值的情感認同度,將現場急救能力視為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培養大學生對急救現場的評估能力,正確分析和確定事發現場及周圍環境的安全程度,謹慎評估傷病人員的受傷害程度,謹慎施救,積極尋求救援;開發多種途徑,提升大學生的知識儲備、訓練急救技能;培養大學生臨場應變能力和綜合分析現場情況的能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和創新思維完成現場急救任務的能力等。
重視校園文化氛圍建設,進行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建設,營造重視急救能力培養、認同急救教育價值的校園環境 首先,通過精神文化的植入建設,提升大學生對現場急救教育的價值認同度,營造高校“人人懂急救,人人練技能”的氛圍,引發內心情感的認同,逐漸完成文化啟蒙的作用,使大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發展的同時建立起“關注急救、關愛生命”的基本素質;其次,通過制度文化的建設長效地保障現場急救的開展,促使大學生達到較高的行為規范水平,如對學校每年開設的急救課程的學時進行規定,達到知識學習、技能訓練日常化,對相應實踐活動的開展進行要求和保障;再次,通過行為文化建設,促使大學生踐行校園文化所倡導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將現場急救方面的知識、技能獲得轉變為大學生的動態言行,并逐漸成為其行為習慣;最后,充分發揮校園物質環境的文化載體作用,通過校園宣傳欄、校園活動角等形式,鼓勵學生廣泛參與,使靜態物質環境充分“動”起來,創造大學生參與到物質文化建設的機會和條件,讓急救理念與價值滲透到物質文化中去。
充分利用校內教育資源,發揮課程和活動雙管齊下的教育作用,強化現場急救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 大學生現場急救能力主要是大學生在完成現場急救任務時表現出來的現場急救知識和技能,是在現場急救過程中保證大學生順利自救或施救的必備基礎。目前,在校園內提高知識儲備和技能水平主要依靠兩條途徑:一是開設課程,運用現有課程資源,不斷豐富和補充,設置一定學時,進行知識講授和技能訓練,運用課堂教學的多種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現場急救實驗室建設等)和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案例教學法、體驗法、情境教學法等),使大學生獲得更扎實的知識基礎和技能訓練,獲得更多更為直觀、感性的認識和親身體驗;培養大學生的急救意識和隨機應變的思維方式。情境教學與體驗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能夠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由于警察院校大學生技能訓練時可能遇到各種小意外,如散打課程訓練時可能出現軟組織損傷、游泳泅渡訓練時可能有嗆水,等等,應利用這些機會及時引導,考察學員練習情況或檢查學習效果。二是充分利用校內教育資源,開展各種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如讓大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到社會消防、醫療救治等部門實習鍛煉或擔任志愿者,在活動中提高意識、升華情感,加深對急救知識的理解,加強技能操練;激發大學生提高知識、技能和服務社會的積極性和興趣,獲得社會成就感和自信心。
加強社會教育資源和媒介的開發與利用,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學系統 家庭、學校、社會應相互配合,密切聯系,各司其職,充分開發和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形成全面參與、共同提升現場急救能力水平的整體氛圍。一方面,運用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及網絡等媒體宣傳急救知識和技能。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011年12月3日報道,美國10歲女孩馬迪遜·克斯特爾根據自己從電視里學到的心肺復蘇術,在等待救護車到達的過程中,對昏倒在家中并停止呼吸的母親實施急救,成功挽救了母親的生命。該案例的報道足見媒體宣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發揮非盈利組織在急救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志愿者制度,與社會共建培訓基地,加強溝通合作。
參考文獻:
[1]盧艷萍,黃集慈,石茜.健康教育對提高公眾急救知識水平的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2000(3):138-141.
[2]何琨,魏金星.大學生急救知識現況調查及培訓效果[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0(4):661-663.
[3]王光利,代小紅.非醫學院校大學生開展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7):152-156.
[4]陳善喜,滿蓉.大學生現場急救能力調查與高校健康教育的思考[J].瀘州醫學院學報,2010(6):693-695.
[5]王秋林,趙懷讓,范寶軍,等.大學生素質教育內容及方法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0(6):175-178.
[6]高野,張淑華,閆立強.公安現場急救操作規范[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