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軍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提倡個性化閱讀,不僅僅是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價值觀的取向。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個性化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提倡個性化閱讀,不僅僅是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價值觀的取向。在個性化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的自讀自悟,積極主動地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通過個性化的思考、個性化的選擇、個性化的質疑、個性化的積累、個性化的表達,使“個性”在閱讀中得到張揚。
然而,很多教師認為所謂的“個性化閱讀”就是要把閱讀權、言說權完全下放給學生,讓學生自由言說,只要他們能說就達到了“個性化閱讀”的目的。其實,教師忽視了自身在其中的主導身份,學生的言說往往浮于表面。筆者認為“個性化閱讀”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自我表達,真正做到個性化閱讀的有效生成。
一、密切關系,和諧閱讀
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交流思想、溝通個性想法的過程,誠如《標準》里一再強調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現在的語文教學課堂,一言堂和滿堂灌的現象還是存在的。盡管教師也向學生提出問題,但要么是答案已經固定,提問只是形式,要么提問的內容答案昭然若揭,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沒有多少深度。為此,教師要明確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語文課堂是一個個性化展示的課堂。
二、積極評價,養護個性言說
學生有了個性言說的欲求,教師就要積極保護,不能用挖苦、諷刺的語言以及漠視的態度打擊學生個性言說的積極性。因此,在平時的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用積極的評價,養護學生的個性言說。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閱讀教學里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是閱讀的主人,教師要歸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利,引導他們確立自己的閱讀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讀書的主人。使學生成為自覺主動的行為者,而不是教師活動的追隨者。
四、倡導學生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看法
個性化閱讀是體驗性閱讀,學生帶著熱情,憑自己的經驗能力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是以自己各種感官去觸摸品味,體驗文本的,這時他的獨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將在文本上打下鮮明的個性的印痕。為了能讓學生真切的感悟體驗文本,教師應該針對其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多媒體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構建一個引力強勁的閱讀磁場,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與探知欲望,在對文本的還原和體悟中感受閱讀的妙趣橫生。
例如,在教學《井底之蛙》時,我問:“青蛙跳出水井之后看到了什么?”學生們熱烈地討論后,紛紛舉手,其中,有一只小手羞怯怯地舉著,不那么得自信。我為了鼓勵她,就請她發言。她害羞地說:“老師,我覺得青蛙沒法跳出水井。”如果這時我說:“小朋友,聽清楚問題哦,我問的是青蛙跳出水井后看到了什么?我不是讓你研究青蛙能不能跳出水井。請坐!”那么,我就會扼殺這位學生積極的思考。于是,我說:“嗯,你思考得很細致。那么,青蛙為什么沒法跳出水井?那應該怎么辦呢?”小女孩繼續說:“青蛙本來就愛跳,而在井底生活這么久都沒有跳出來,可能是因為水井太高了,所以它無法跳出來。我現在也不知道要怎么幫它。也許,可以用一根繩子。”“你說的太好了。請同學們用掌聲鼓勵她,也鼓勵一下青蛙,讓它盡力地跳出來。生活中不乏障礙物,就像青蛙一樣,不是它不想知道,而是因為水井這個障礙物太強大了,他憑借自己的力量無法跨越,需要借助于外在的力量。現在,請同學們賜給它力量,讓它跳出來。你們會給它什么呢?”
這堂課真是“教學相長”,從積極評價、養護學生的個性言說中,閱讀教學進入了更深的一個層次。
五、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
學生因各人的知識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表現為不同的個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用自己認為最佳的方法進行學習,教師加以適當的引導,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是邊想邊讀,可以是邊表演邊讀,可以集體讀,個人讀,也可以是批注閱讀,學生通過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有得而寫,滿足個體學習的需要,促進個性品質的發展,當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閱讀時,他們會學得主動、自覺、輕松、愉快,把學習當作一種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無奈。
總之,個性化閱讀體現了“生本”思想,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所必需的。只要教師牢記新課程標準中關于個性化閱讀的理念,堅持在教學中貫徹執行,相信閱讀的原野上一定會開滿更多更美的個性的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