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
針對在新課改實踐中出現的,諸如在課堂熱鬧之余學生卻不知道在學什么之類的新問題,我認識到可以把“滿足學生學習知情權”作為抓手,通過“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意識”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在教學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什么是學生的“學習知情權”,經過我的教學實踐證明,滿足學生“學習知情權”有利于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意識,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學習知情權主體意識教學變革
新課改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如蔡元培先生所指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發展自己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有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主動參與教育教學活動,才能實現教育教學的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針對這些新問題,我們又該如何解決呢?如何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意識呢?教師常用的方法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愉快的課堂氣氛;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初中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創新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采用多元評價方式,給學生足夠的鼓勵和贊揚等。這些措施,在教學實踐中都取得一定的成效。我們也看到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意識增強后,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帶來的可喜變化: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了,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感興趣了,學生學得輕松自如了等。
同時,我們也發現在學生身上出現了新問題:課堂氣氛活躍但學生注意力下降,有的學生一節課下來不知道自己學了些什么,教學任務有時不能夠按計劃完成,“兩極分化”的現象依然存在,部分學生在“興奮”之后又逐漸失去學習思想品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等。
通過反思我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還是在于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意識,發揚教學民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滿足學生學習知情權”可以作為其重要抓手。
一、什么是“學習知情權”
什么是“學習知情權”?所謂學生“學習知情權”,就是學生享有知悉其學習全過程的真實情況的權利。相對應的是教師的告知義務。
“學習知情權”是新課改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這是因為,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而師生雙方在信息上并不是完全對等的,學生對于所學內容、學習安排、學習要求等方面的信息大都需要老師告知才能獲得,如果學生對這些一無所知,學生該如何學習呢?更不必去談自主學習了。比如說學生要完成課后作業,他首先要知道作業是什么,教師也肯定會明確布置。這就是教師在履行告知義務,學生享有的就是“學習知情權”。如果,教師不批改作業,學生對于作業對錯的“知情權”就無法得到滿足,那學生如何自主的去訂正錯誤,查漏補缺呢?所以說,學生享有“學習知情權”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基礎,是體現學生主體意識的表現。
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意識,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學習的內容,掌握學習的方法,使其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成為“自主學習的人”。就如陶行知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正因為如此,現在很多學校都在做“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改革。比如說,有很多學校都在使用“導學案”開展教學活動。所謂“導學案”,就是教師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編寫的,用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導學案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即“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拓展”。導學案的編寫和使用,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導學案自主完成。
“導學案”的實質就是賦予學生“學習知情權”。“導學案”和以往教師教案的最大不同在于,教師教案是寫給老師自己看的,而現在的導學案是寫給學生看的,在“導學案”中明確告知了學生本課的學習目標、學習路徑和學習要求,這讓學生能準確獲取學習信息,并據此做出判斷,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避免了學習的盲目性的同時必然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滿足學生“學習知情權”有利于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意識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同樣的付出,但在不同的班級教學效果卻迥異。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以前總是在自身找原因,比如備課時要深刻領會教材內容,比如因材施教,再比如多鼓勵學生等,一段時間下來,課堂教學的確會發生變化,學生對思想品德課也提高了興趣,但是教學效果則依然不太明顯,尤其是會讓某些學生把學習注意力過多地放到了課堂氣氛的熱鬧上,這對學生的學習往往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為什么會這樣呢?通過對學生的調查,我發現有的學生在課堂是顯得很活躍,但一節課下來不知道自己學了些什么;在課后,更是沒人去復習思想品德,他們說書上就這些內容,又是開卷考試,根本不需要看;還有學生在考前準備了大量資料,考試時卻不知道如何運用,干脆當作閉卷去做了。那該如何改變這些狀況呢?
上學期,我接手初三四個班級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工作,由于是中途接手,師生之間彼此不熟悉,再加上面臨中考,這讓我壓力很大。這四個班級學生數一樣多,學習基礎卻差很多,其中,有兩個班級的成績明顯要好一些,但是,這兩個班級學生的特點卻不大一樣。其中,甲班學生性格沉穩,能很好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而乙班學生則活潑許多,在課堂上經常表達自己的學習訴求,課余時間也愿意與老師交流。針對兩個班級學生的不同特點,我制定了不同的教學方案。因為和乙班學生交流較多,在課堂教學之余,我經常會和他們說一些教學計劃安排、搜集資料注意事項之類的事情,有意識的針對他們的學情開展學法指導,并提前告訴他們一些測驗、考試的時間安排,到了期中考試的時候,我發現乙班同學的成績上升明顯。于是,我進行了反思,在后半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就有意識地經常和乙班同學交流學習上的種種問題,讓他們知道我的教學安排、解決他們在學習上的困惑。結果,在期末考試中,乙班真如所料那樣繼續進步,取得了更好地成績,與甲班拉開了差距。
通過數據比對,我們不難發現乙班(試驗班級)的思想品德成績有了明顯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考試后的學生問卷調查,我們可以了解到在乙班90%以上的學生更喜歡與思想品德老師接觸,接受思想品德老師的教育;80%以上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習比以往更有信心;56%的學生回家后愿意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思想品德學習上。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乙班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主動性提高了,自主學習的愿望在增強,這是學生在學習上主體意識增強的重要表現,也是他們班級思想品德成績提高的根本原因。
學期結束后,我進行了認真的教學反思。原本英語水平差不多的兩個班級,我同樣進行了認真施教,為什么乙班會進步更加明顯呢?除卻一些客觀原因,是不是能找到一些對今后教學有所幫助的因素呢。通過反思,我發現,原因就在于我和乙班學生的積極的交流互動上。
乙班學生性格開朗,愿意與老師交流學習上的事。學生有問,老師就必須回答,因此,乙班學生對于我的教學安排、教學要求等都非常了解。經常有學生在我布置作業時就神秘的告訴我他已經提前完成作業了,怎么會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們已經摸清我布置作業的規律,在空余的時候提前完成了作業。這不正是教師很希望學生做到的自主學習嗎?而這種自主學習的實現不正是以學生知悉學習內容、學習要求為前提實現的嗎?這也讓我認識到:我的教學正因為滿足了學生的“學習知情權”,因此,學生愿意參與其中,并積極開展自主學習;也就是說我“增強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意識”,這才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同樣的,我們希望學生自主去預習、自主去復習、自主去拓展,等等這些不都是要在學生對學習內容、要求和安排知情的前提下,即學生“學習知情權”得以滿足的前提下,才能完成嗎?所以,我們反對隨意調課、不通知學生就考試等不規范的教學行為,為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些不規范的行為沒有提前告知學生,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知情權”,那讓學生如何去配合呢,更奢談自主學習了。也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忽略“學生在學習上主體性”的表現。
由此,我意識到面對“增強學生在學習上主體意識”這個老話題,我們需要有新的認識,就是可以把“滿足學生學習知情權”作為其重要抓手,增強學生主體意識,發揚教學民主,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我的教學實踐充分證明了這條路是正確的、可行的。
三、對學生“學習知情權”教學實踐反思
1.學生有權獲知本學科的學習內容和教學計劃安排。學生不僅是通過使用“導學案”之類手段,對某一節課的學習內容、教學計劃安排有所知情;還要知情一學期(甚至更長時間)內本學科的學習內容、計劃安排等相關信息。比如,我在學期開始就告訴學生本學期教學進度是完成九年級全冊書的學習任務,到期中檢測時應該完成前兩單元的學習任務。學生對這些信息知情后,就不再多問什么時候該期中檢測了,等第二單元學完之后,有些學生就開始著手準備復習了。
2.學生有權獲知本學科的學習要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九年級思想品德該如何學,如何收集新聞,如何做好問答題等,這些內容必須要明確告知學生,讓學生知情,學生才能結合自身實際參與學習,自主安排,步步提高。
3.學生有權獲知本學科的學習評價環節。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在課堂上會有檢查,學生上課回答問題教師會給予評價,學生的作業、測驗教師會批改等,這些都會涉及到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這個評價是多元的而非單一的,教師有必要告知學生,學生只有在知情后,才會加以重視,想辦法去獲得好的評價。
4.學生有權獲知自己學習狀況,了解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以及出現的問題。我們說“不公開學生的排名”,但并不是說要對學生隱瞞他的學習狀況。我們要盡可能地讓學生了解他的點滴進步,這可以激勵他繼續前進;同時,也應讓他清楚自己出現的問題,這有利于他盡快改正,解決問題。
滿足了學生“學習知情權”,學生一開始或許做不好,但會積累經驗和教訓,這些經驗和教訓必將會對以后的學習產生好的作用。滿足學生“學習知情權”有利于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肖川.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