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瑭
教學是教與學互動的過程,但是長期以來歷史教學只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采用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學生完全失去了主動學習的激情與動力,學生主體地位缺失這是當前教學最大的問題。新課程為我們當前的歷史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現結合歷史教學實踐中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來進行說明。
歷史教學主體作用興趣觀念探究式教學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在于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變革。這對于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從屬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知識的填鴨式教學來說是最大的挑戰。但前的教育教學提出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者,而是知識體系的主動構建者。新課程提倡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在以往的教學中對于歷史學科不夠重視,只局限于教材上歷史史實的實記,使得原本一門生動活潑、富有活力的歷史課上成了枯燥的理論講授課與識記課,學生只是機械地進行記憶,整個歷史課堂教學完全就是教師一個人在自導自演,學生完全游離在教學之外。在新課程下我們要交還學生學習的主體權與主動權,以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那么在歷史教學中怎樣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呢?現結合對新課程的認識以及具體的歷史教學實踐淺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學生的動力,是開啟學生創新之門的金鑰匙。要想樹立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地位,并發揮學習的主體性,就得讓學生對歷史學科感興趣。當學生對歷史學科感到了興趣,才會主動進行積極的學習,當學生有了主動學習的主觀意愿,才能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在以往的教學中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完全忽視學生對學習的主觀感受,只是把歷史作為一種需要識記的史實來讓學生被動接收,認為學生只要記住這些史實就可以了。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根本就不考慮學生的需要與感受,這是造成學生參與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求知的動力源。我們要想讓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的求知欲,就必須重視激發與調動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眾所周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上的導入同樣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導入雖短,僅有幾分鐘的時間,但對學生情緒與興趣的調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導入會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學生。在具體的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導入環節的設計,以豐富多彩、靈活多變、新奇而有趣的導入來代替以往的千篇一律,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如音樂導入。音樂是一種藝術,更加富有感染力。用相關的音樂作品來導入,可以起到渲染氣氛、烘托環境的重要作用。這樣的導入更能讓學生受到藝術感染力,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順利地進入新知的學習。如在學習《“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內容時,我為學生播放歌曲《三字經》,悠揚的旋律、清新的風格給了學生全新的感受,吸引了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在此基礎上詢問學生關于《三字經》的來歷。這樣自然就由歌曲引起了學生對三字經的關注與思考。如此導入更富有新意,更具有藝術魅力與教學感染力,更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與學習動機,更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視頻導入。歷史具有一定的過去性,所記載是已經發生的人與事,通過相關的影視劇作品等來導入可以再現真實的歷史。這樣更能帶領學生穿越,讓學生如同身處其中,更能以學生強烈的感官刺激,更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解放戰爭》這一課時,上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關于三大戰役的影視劇片斷,震撼的畫面、壯烈的場面大大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與形象性,使得生活在幸福安定之中的學生穿越歷史,置身于那個特有的年代。強烈的視聽效果自然會激起學生強烈的主體意識與學習熱情,使學生急于想了解三大戰役發生的背景與影響。這樣的視頻導入比起直白的講述更富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
1.由擁有者轉變為開發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當前形勢下所需要的教師不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也不再是單純地接受知識。教師與學生都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積極的探究者。因此教師不要再滿足于知識的擁有者,而是要更多地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審視我們的歷史教學,與學生一起進行開發與創造。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不能獨占課堂,只是簡單地將教材上的文字轉換成聲音,充分教學的傳聲筒,而是站在與學生平等的學習者的位置上,與學生一起來開發教材,整合各種教學資源,與學生一起主動而積極地學習歷史,還歷史以生命的活力與魅力,讓歷史課堂教學煥發異彩,將靜止的歷史文字材料轉換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與場景,讓歷史再現,讓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達到各種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讓學生真正學到活的歷史,學會學習歷史。
2.由控制者轉為組織者。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要絕對的控制者,教學的一切事宜都需要按照教師的意愿來進行,學生只能被動接收,不敢有絲毫的逾越,甚至是一個小小的提問就會被教師視為與教學無關,而加以壓制,教師與學生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因此教師變控制者為組織者與引導者,這樣才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與條件來進行主體參與。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為學生設計教學活動,預想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反映,不要將整個課堂控制得死死的,而是為學生的主動思考與主體參與預留空間,讓我們的教學富有彈性。要學會二次創作,要根據學生的隨堂反應對預定的教案進行調整,必要時甚至可以放棄教案,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使整個課堂教學在預料之中,又在預料之外,始終處于動態生成中。
三、開展互動探究,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活動
1.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探究。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問是最常運用的教學手段,這是一門藝術。我們不是隨意發問,而是要在知識的重難點、問題的關鍵處、學生思維轉折處、理解容易出錯的地方有目的發問,以此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的關注,引起學生的探究。如在學習“古代希臘民主政治”這一課時,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針對高中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地理環境對希臘城邦的形成有何影響?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哪些重要特點?這樣的兩個問題直奔教學主題,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引發了學生的關注與思考,使學生將興趣點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學內容上,實現了學生思維的正遷移,實現了學生的主動探究。
2.鼓勵學生質疑,延伸探究活動。提出疑問是發現問題的過程,是發現與創造的開端。探究式教學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我們不能將學生的思想與思維禁錮,而是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跳出教材與教室的狹小空間,敢于挑戰,善于質疑,勇于提問,拓寬學生思維的空間,擴展學生探究的深度與廣度。讓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
總之,我們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歷史課堂,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吳梅.歷史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上旬),2011,(10).
[2]劉江陵.淺談歷史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新課程(中旬),2012,(8).
[3]徐敬霞.淺談中學歷史教學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現代教育教學探索雜志,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