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梅
所謂“問題學生”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課堂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參與課堂學習的學生。“問題學生”與差生、后進生等學生的概念不同。差生、后進生是對學生的一種總體評價,他們往往有較多的問題行為,但在正常班級里其人數甚少,而音樂課堂的“問題學生”則是一個教育性概念,主要針對學生的課堂上某一種表現而言的,“問題學生”無疑是消極的,概念也很模糊,這種模糊恰好如實地反映了“問題學生”的不穩定性和易變性。筆者在長期的課堂實踐中將其大致歸納為兩種。
一、有音樂特長的;這類同學有著長期的音樂學習經歷,在大力提倡個性特長素質教育的今天,很多學生在課外參加各類學習活動。筆者所教的七年級的學生中有的已達到相當的專業水平。如:鋼琴、二胡等各類器樂達到業余十級,合唱隊的同學有了三、四年的聲樂訓練,這類學生不論是演唱、演奏和欣賞水平都明顯高于同班同學。
二、對音樂天生無興趣的;這類同學有的節奏感不好,有的唱歌跑調,有的是真正缺乏興趣,甚至因長期不喜歡音樂而對音樂課有抵觸情緒。筆者在執教的學生中,有一人曾當眾宣布“老師如果讓我表演唱歌,我就跳樓自殺”。據筆者對全校四十幾個班的觀察、統計兩類學生分布大體如下:
注:特長還包括舞蹈特長生
由此可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如何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對于師范類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師提出了難題,既需要最大限度的發揮前者的特長,又要消除后者的抵觸情緒調動其積極性,更要滿足班集體中大多數普通學生的音樂課堂學習。
下面僅談談我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問題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培養學生的合群心理
人際交往,群團合作是人們之間相互聯系的一種最基本的方式,它不僅是個體社會化的一條渠道,同時也是個體適應集體、適應社會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音樂“問題學生”因自身的原因使他們與其他同學彼此隔離。前者有自我優越感,很多孤高自封不合群甚至對其他同學的音樂能力產生輕視態度;而后者對其他同學在音樂課上的表現往往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少數同學甚至是因不合群而對課堂上的各類音樂活動不感興趣。因此在音樂課堂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適時對學生進行合群心理輔導,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有關研究表明,關系融洽,凝聚力強的班級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如利用二聲部歌唱,小組合作,小組競賽,打擊樂器合奏等多種形式對學生的發展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器樂合奏和合唱的全過程都是美好和諧的統一,全體同學團結一致,默契的合作,方能做到旋律,節奏、音準、力度上的配合一致;對音樂的理解,感情投入一致,“只有我們,沒有我”的集體創作中,引導學生自覺擺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使他們懂得,只有把自己融入集體,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增強集體精神。
二、培養特長生的自持心理和學困生的自信心理
音樂特長學生個性很強,很多好表現,自持即做到情緒穩定而達觀,能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客觀環境的特點表現自己,在同一節音樂課中,關注并發展特長生的優勢,又讓他們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優越感。既要做到積極投入課堂又能兼顧其他同學反應,在教學中請一些做老師的小助手、同學的小幫手讓其發揮能力,而且對課堂也起了積極作用。
音樂學困生屬于音樂學習的弱勢學生,關注該類學生要求教師建立師生平等、和諧的課堂探究氛圍,對他們充滿愛心。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易,允許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出錯,讓他們能夠大膽表現。良好的心理素質中,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數音樂學困者不是因為音樂學習能力差,而是自信心不足,學習過程中依賴性強,對音樂學習有畏難心理,長時間開始有逃避情緒,失去了很多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為了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我充分利用教材,不失時機的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引導學生對自己進行較客觀的評價,鼓勵他們參加音樂活動,從合唱隊,團體活動入手,并充分利用他們自身優點。如有的上文的那個不唱歌的同學喜歡打籃球,我就讓他拍球為唱歌的同學打強弱拍,讓其從不喜歡到接受再到投入參與活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各自的智力特點,并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們的機靈點、閃光點經常對他們進行適度的表揚,不斷的通過小的成功增強自信心。
三、培養學習責任感心理
現在學生中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居住單元化,學生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在矛盾發生時總是把自己的責任推的一干二凈。對于“問題學生”責任心的培養有利于學生良好心理意志品質的形成和尊重集體課堂的優良習慣。在課堂中,我經常告訴學生每一節課的時間屬于我們每一個人,老師和每一位同學都是這節課的主人,作為主人,既有權利也有義務把課上好,我不僅是觀眾,也是演員,課堂的舞臺是大家的。要常問自己“我參與了沒有”“我學會了嗎?”“我今天表現如何?”“我們一起加油吧”。讓他們在自評、互評中收獲課堂。讓較強的責任心去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以全班的學習為己任,從內心、責任出發參與音樂課堂活動。
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教學課程的核心理念。 教師要在教學中多關心和幫助“問題學生”促進他們良好心理素養的養成。 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應積極利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讓每個學生充分更好地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城南實驗中學)endprint
所謂“問題學生”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課堂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參與課堂學習的學生。“問題學生”與差生、后進生等學生的概念不同。差生、后進生是對學生的一種總體評價,他們往往有較多的問題行為,但在正常班級里其人數甚少,而音樂課堂的“問題學生”則是一個教育性概念,主要針對學生的課堂上某一種表現而言的,“問題學生”無疑是消極的,概念也很模糊,這種模糊恰好如實地反映了“問題學生”的不穩定性和易變性。筆者在長期的課堂實踐中將其大致歸納為兩種。
一、有音樂特長的;這類同學有著長期的音樂學習經歷,在大力提倡個性特長素質教育的今天,很多學生在課外參加各類學習活動。筆者所教的七年級的學生中有的已達到相當的專業水平。如:鋼琴、二胡等各類器樂達到業余十級,合唱隊的同學有了三、四年的聲樂訓練,這類學生不論是演唱、演奏和欣賞水平都明顯高于同班同學。
二、對音樂天生無興趣的;這類同學有的節奏感不好,有的唱歌跑調,有的是真正缺乏興趣,甚至因長期不喜歡音樂而對音樂課有抵觸情緒。筆者在執教的學生中,有一人曾當眾宣布“老師如果讓我表演唱歌,我就跳樓自殺”。據筆者對全校四十幾個班的觀察、統計兩類學生分布大體如下:
注:特長還包括舞蹈特長生
由此可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如何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對于師范類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師提出了難題,既需要最大限度的發揮前者的特長,又要消除后者的抵觸情緒調動其積極性,更要滿足班集體中大多數普通學生的音樂課堂學習。
下面僅談談我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問題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培養學生的合群心理
人際交往,群團合作是人們之間相互聯系的一種最基本的方式,它不僅是個體社會化的一條渠道,同時也是個體適應集體、適應社會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音樂“問題學生”因自身的原因使他們與其他同學彼此隔離。前者有自我優越感,很多孤高自封不合群甚至對其他同學的音樂能力產生輕視態度;而后者對其他同學在音樂課上的表現往往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少數同學甚至是因不合群而對課堂上的各類音樂活動不感興趣。因此在音樂課堂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適時對學生進行合群心理輔導,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有關研究表明,關系融洽,凝聚力強的班級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如利用二聲部歌唱,小組合作,小組競賽,打擊樂器合奏等多種形式對學生的發展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器樂合奏和合唱的全過程都是美好和諧的統一,全體同學團結一致,默契的合作,方能做到旋律,節奏、音準、力度上的配合一致;對音樂的理解,感情投入一致,“只有我們,沒有我”的集體創作中,引導學生自覺擺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使他們懂得,只有把自己融入集體,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增強集體精神。
二、培養特長生的自持心理和學困生的自信心理
音樂特長學生個性很強,很多好表現,自持即做到情緒穩定而達觀,能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客觀環境的特點表現自己,在同一節音樂課中,關注并發展特長生的優勢,又讓他們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優越感。既要做到積極投入課堂又能兼顧其他同學反應,在教學中請一些做老師的小助手、同學的小幫手讓其發揮能力,而且對課堂也起了積極作用。
音樂學困生屬于音樂學習的弱勢學生,關注該類學生要求教師建立師生平等、和諧的課堂探究氛圍,對他們充滿愛心。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易,允許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出錯,讓他們能夠大膽表現。良好的心理素質中,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數音樂學困者不是因為音樂學習能力差,而是自信心不足,學習過程中依賴性強,對音樂學習有畏難心理,長時間開始有逃避情緒,失去了很多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為了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我充分利用教材,不失時機的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引導學生對自己進行較客觀的評價,鼓勵他們參加音樂活動,從合唱隊,團體活動入手,并充分利用他們自身優點。如有的上文的那個不唱歌的同學喜歡打籃球,我就讓他拍球為唱歌的同學打強弱拍,讓其從不喜歡到接受再到投入參與活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各自的智力特點,并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們的機靈點、閃光點經常對他們進行適度的表揚,不斷的通過小的成功增強自信心。
三、培養學習責任感心理
現在學生中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居住單元化,學生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在矛盾發生時總是把自己的責任推的一干二凈。對于“問題學生”責任心的培養有利于學生良好心理意志品質的形成和尊重集體課堂的優良習慣。在課堂中,我經常告訴學生每一節課的時間屬于我們每一個人,老師和每一位同學都是這節課的主人,作為主人,既有權利也有義務把課上好,我不僅是觀眾,也是演員,課堂的舞臺是大家的。要常問自己“我參與了沒有”“我學會了嗎?”“我今天表現如何?”“我們一起加油吧”。讓他們在自評、互評中收獲課堂。讓較強的責任心去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以全班的學習為己任,從內心、責任出發參與音樂課堂活動。
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教學課程的核心理念。 教師要在教學中多關心和幫助“問題學生”促進他們良好心理素養的養成。 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應積極利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讓每個學生充分更好地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城南實驗中學)endprint
所謂“問題學生”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課堂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參與課堂學習的學生。“問題學生”與差生、后進生等學生的概念不同。差生、后進生是對學生的一種總體評價,他們往往有較多的問題行為,但在正常班級里其人數甚少,而音樂課堂的“問題學生”則是一個教育性概念,主要針對學生的課堂上某一種表現而言的,“問題學生”無疑是消極的,概念也很模糊,這種模糊恰好如實地反映了“問題學生”的不穩定性和易變性。筆者在長期的課堂實踐中將其大致歸納為兩種。
一、有音樂特長的;這類同學有著長期的音樂學習經歷,在大力提倡個性特長素質教育的今天,很多學生在課外參加各類學習活動。筆者所教的七年級的學生中有的已達到相當的專業水平。如:鋼琴、二胡等各類器樂達到業余十級,合唱隊的同學有了三、四年的聲樂訓練,這類學生不論是演唱、演奏和欣賞水平都明顯高于同班同學。
二、對音樂天生無興趣的;這類同學有的節奏感不好,有的唱歌跑調,有的是真正缺乏興趣,甚至因長期不喜歡音樂而對音樂課有抵觸情緒。筆者在執教的學生中,有一人曾當眾宣布“老師如果讓我表演唱歌,我就跳樓自殺”。據筆者對全校四十幾個班的觀察、統計兩類學生分布大體如下:
注:特長還包括舞蹈特長生
由此可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如何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對于師范類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師提出了難題,既需要最大限度的發揮前者的特長,又要消除后者的抵觸情緒調動其積極性,更要滿足班集體中大多數普通學生的音樂課堂學習。
下面僅談談我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問題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培養學生的合群心理
人際交往,群團合作是人們之間相互聯系的一種最基本的方式,它不僅是個體社會化的一條渠道,同時也是個體適應集體、適應社會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音樂“問題學生”因自身的原因使他們與其他同學彼此隔離。前者有自我優越感,很多孤高自封不合群甚至對其他同學的音樂能力產生輕視態度;而后者對其他同學在音樂課上的表現往往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少數同學甚至是因不合群而對課堂上的各類音樂活動不感興趣。因此在音樂課堂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適時對學生進行合群心理輔導,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有關研究表明,關系融洽,凝聚力強的班級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如利用二聲部歌唱,小組合作,小組競賽,打擊樂器合奏等多種形式對學生的發展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器樂合奏和合唱的全過程都是美好和諧的統一,全體同學團結一致,默契的合作,方能做到旋律,節奏、音準、力度上的配合一致;對音樂的理解,感情投入一致,“只有我們,沒有我”的集體創作中,引導學生自覺擺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使他們懂得,只有把自己融入集體,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增強集體精神。
二、培養特長生的自持心理和學困生的自信心理
音樂特長學生個性很強,很多好表現,自持即做到情緒穩定而達觀,能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客觀環境的特點表現自己,在同一節音樂課中,關注并發展特長生的優勢,又讓他們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優越感。既要做到積極投入課堂又能兼顧其他同學反應,在教學中請一些做老師的小助手、同學的小幫手讓其發揮能力,而且對課堂也起了積極作用。
音樂學困生屬于音樂學習的弱勢學生,關注該類學生要求教師建立師生平等、和諧的課堂探究氛圍,對他們充滿愛心。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易,允許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出錯,讓他們能夠大膽表現。良好的心理素質中,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數音樂學困者不是因為音樂學習能力差,而是自信心不足,學習過程中依賴性強,對音樂學習有畏難心理,長時間開始有逃避情緒,失去了很多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為了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我充分利用教材,不失時機的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引導學生對自己進行較客觀的評價,鼓勵他們參加音樂活動,從合唱隊,團體活動入手,并充分利用他們自身優點。如有的上文的那個不唱歌的同學喜歡打籃球,我就讓他拍球為唱歌的同學打強弱拍,讓其從不喜歡到接受再到投入參與活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各自的智力特點,并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們的機靈點、閃光點經常對他們進行適度的表揚,不斷的通過小的成功增強自信心。
三、培養學習責任感心理
現在學生中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居住單元化,學生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在矛盾發生時總是把自己的責任推的一干二凈。對于“問題學生”責任心的培養有利于學生良好心理意志品質的形成和尊重集體課堂的優良習慣。在課堂中,我經常告訴學生每一節課的時間屬于我們每一個人,老師和每一位同學都是這節課的主人,作為主人,既有權利也有義務把課上好,我不僅是觀眾,也是演員,課堂的舞臺是大家的。要常問自己“我參與了沒有”“我學會了嗎?”“我今天表現如何?”“我們一起加油吧”。讓他們在自評、互評中收獲課堂。讓較強的責任心去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以全班的學習為己任,從內心、責任出發參與音樂課堂活動。
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教學課程的核心理念。 教師要在教學中多關心和幫助“問題學生”促進他們良好心理素養的養成。 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應積極利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讓每個學生充分更好地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城南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