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貝娜
喜劇練習的重要性
■盛貝娜
喜劇練習是表演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在低年級進行表演基本功訓練必不可少的重要階段,這早已被諸多教學實踐所證實,并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和興趣。去年開始,我也有幸的成為了一名表演教師,致力于為4到12歲少年兒童進行專業的戲劇培養,所以研究戲劇的教學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作。記得在我學生時代的表演練習是先從喜劇小品開始的,喜劇練習的目的是通過訓練,使學生能夠學會運用表演的各種元素,真實自然地生活在自己設計的規定情境中,提高自己的素質,使自己掌握表演的初步技能。現在孩子們的戲劇學習依然傳承了這套經典模式。
喜劇像悲劇一樣是一種古老的戲劇樣式。《喜劇論綱》中指出“喜劇是對于一個可笑的有相當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喜劇來自笑”,換句話,沒有笑就沒有喜劇。陳瘦竹說過“喜劇反映社會矛盾,無論敵我矛盾還是人民內部矛盾,無論嚴肅的還是細微的,無論丑的還是惡的,這種矛盾總是可以克服的,因而總是可以得到合理解決,從而構成圓滿結局”。喜劇構成依靠夸張手法,巧妙構思,詼諧臺詞和對人物特殊性格的刻畫,并以此引人發出不同含義的笑聲。由上所述,喜劇特點是“引人發笑以笑為武器去嘲弄諷刺一切阻礙社會發展的丑惡事物和落后現象,又以笑來肯定社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情操和風尚。”盡管這種笑聲因每個人對劇情內涵領悟不同而含義各異,但不論哪種笑,它都是輕松的、愉快的、友善的、和諧的。喜劇練習在學生階段學習表演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演員進行角色塑造中,首先要建立起 “我是某某某”的絕對信念感,要建立這種信念感首先要有自信心。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自信心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情緒體驗,是對自我力量的充分估計,是人成長和成才的重要心理品質。”倘若失去自信心,首先表演就缺失了真實性,更不可能很好地與對手交流,無論在舞臺上還是鏡頭里,自信心是一切表演者的源泉。自卑是演員的大忌,說白了就是不自信。自信自卑是一組相互矛盾的對立面,它們既相互聯系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環境下互相轉換。演員必須要有自信心,要在舞臺上充滿活力,要灑脫、松弛、靈動。我認為喜劇練習就是一劑良藥。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喜劇所營造的輕松愉快、和諧友善的創作表演氛圍是其他劇種無法比擬的,當然觀影效果也一級棒。輕松愉快讓人心情舒暢,有個好精神更好地去做一件事;“笑”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良好的溝通彼此信賴。所以說課堂上氣氛好了,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老師和老師之間都是輕松開心的。舉個自己身邊發生過的例子。我曾經碰到過一個學生,上小學了,比起其他還是幼兒園的孩子站在舞臺上還要扭扭捏捏放不開。他的父親說,這個孩子在家里生龍活虎,一出門見了陌生人就不愛說話,就算和別人的對話也是膽怯的放不開……他是典型的極其不自信,可以說他這種行為某種意義上是自我保護。孩子正處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長期封閉自己的語言表達中樞,嚴重的會得自閉癥。不自信是孩子最可怕的天敵。家長把孩子送來學習表演,無非是想讓他通過表演這種特殊的學習方式改變現狀。我和其他老師針對這個孩子制定了一套特殊的教學方案,不可能讓他跟其他孩子一樣先從正字規音或者寓言故事開始。我們先讓他用喜劇練習的元素慢慢介入……比如:練習敘述你能想到最開心或者一想就能笑出聲的小故事給老師們聽;學自己家小狗小貓在地上打滾的樣子;模仿老師的鬼臉做給其他同學們看;聽一段好笑的動畫片片段,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解告訴其他小伙伴……一點一點打開孩子的心扉。在學期末孩子們匯報《小紅帽》的時候,他從一開始不敢講話到最后搶著爭著演調皮搗蛋的大灰狼。如果當初他也像其他素質好的孩子一樣,先從繞口令開始學習,也許到匯報演出時,他依然還是那個坐在角落里不敢講話的膽小鬼……
法國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個已判死刑的囚犯用黑布蒙住雙眼,并告訴他死法是用銳利刀片割斷他的動脈。其實是用刀背輕劃他的手臂,讓順著膠皮管子流動的溫水順著他的手臂慢慢流到地上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就是這個聲音,讓蒙住雙眼的囚犯驚慌失措大喊大叫,最終高度緊張窒息而死。由此看出,緊張情緒對人有著多么可怕的反作用,過度緊張還會置人于死地。在表演過程中,有緊張情緒是常有的事,輕度緊張有時是件好事,能提高演員注意力使得臺詞更精準,動作更穩健。但過度緊張或緊張時間過長,結果就大打折扣了。當然緊張不緊張,不是每個演員都可以控制的,所以在學習表演過程中一開始就要用一些有效方法來培養演員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喜劇練習就是方法之一。喜劇練習以它輕松明快幽默詼諧的臺詞,夸張的表現手法,時間空間不受約束,給練習者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無拘無束的創作空間。我在中學時代初次接觸表演練習的時候,對戲劇呈現的理解是模糊的。有一次模仿著電視劇里的演員在臺上哭哭啼啼,即使我努力的哭成淚人,臺下同學依然鴉雀無聲。那時的老師還嚴肅的評批我演戲不走心。我立刻沒了信心不敢上臺,一上臺就緊張,生怕別人看我笑話,心里迷茫、害怕,胡思亂想……當時一位有經驗的老教師告訴我:“你的問題不是不走心,而是誤解了舞臺表演的表達方式。你天性活潑好動,平日里跟同學們聊天就很生動了,說明你不是一個好緊張的人,為何不延續自身的優點先從喜劇練習開始學習?……”于是,觀察明顯有喜劇特點的人物小品練習和人物模仿練習或喜劇小說改編,成了我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課程。從一開始的“女濟公”“狼狽的潑婦女”到大學畢業大戲《太太學堂》的“沃而熱特”和《自殺者》中有著 H罩杯的呆頭鵝“謝拉菲瑪”。從中學到大學,我的所有匯報大多都是喜劇人物,臺下爆笑如雷,掌聲不斷,人來瘋的我越演越過癮,臺上臺下互動激烈,哪里還會有一絲一毫的緊張情緒。演員越放松臨場發揮也就越好,表演才會越順暢,戲的觀看效果也就越強。
表演是門創作實踐的藝術。一個演員必須經過刻苦訓練仔細揣摩才能提高演技。學生創作的情緒是不穩定的,他們會依據興趣來分散對學習的注意力。喜劇練習絕對是獨一無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教學方式。喜劇小品練習大多都短小精悍,風趣幽默,觀賞價值極高,課堂氣氛活躍,反響效果直接、強烈。對生活中的丑惡善美,落后現象都能給以風趣、辛辣、諷刺、嘲弄等方式來展現,學生們思路大開,積極興奮地去表演,還能迅速抓住所有學生的聽課注意力。大家在笑聲中學到了表演技巧,開拓了表演思路,增進了師生情感。誰都愛看喜劇,當下話劇市場,只要是喜劇,票房一定比悲劇或者其他劇種上座率好。這也是為什么喜劇會像一塊磁鐵那樣吸引觀眾的魅力所在。
很多少年兒童戲劇教育基地招募來的孩子,剛到學校的時候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但是很快就會拉開距離。有些孩子有自卑情緒,老師們會用喜劇方式的練習調動他的積極性,有些孩子天生具備喜劇天分,老師們會結合喜劇練習穩定他們對表演的把控。小朋友的戲劇培訓更要注重觀演效果,比如兒童劇是要兩分鐘一笑口,十分鐘一笑點,臺上臺下不停互動……不然怎能抓住天性好動的小孩觀眾的注意力?這就首先要為屬于孩子們的戲劇添加大量的喜劇元素,孩子們在不停的歡笑中更加愿意學習了,更加愿意去表現自己了,鍛煉了孩子們的主動性,開發了孩子們的潛在能力,學生天賦的多少也就一目了然了……戲劇教育人有句口號“人人戲劇,人人喜劇”。演喜劇的人要求難在它特殊的表演風格和必須經歷觀眾笑不笑的考驗上。喜劇練習會把每個人自身潛力盡可能的挖掘出來,可以說一切表演教育的第一堂課都是“解放天性”,跟喜劇練習密不可分。但演喜劇是有方法有尺度的,不是像大家已經進入誤區的“東北二人轉”那種灑狗血式的嘩眾取寵的低級表演,是要在老師引導下的高級表演。喜劇要求苦中帶樂,樂中帶淚,讓人在不禁大笑后體會出內涵滋味,所以成熟的喜劇也是難演的,因為對表演者要求極其高。比如臺詞的語速、表演節奏的快慢,這些元素一旦精準才能達到喜劇的最佳效果,無論舞臺還是影視,都是考驗演員自身素質和天賦展現的最佳手段。大家都知道的喜劇大師黃渤,無人能比的喜劇表演風格,演起悲劇一樣讓人信服;但一些經常出現在哭鬧糾結言情劇中的偶像演員,一旦涉足喜劇電影,慘淡的票房已經暴露了他們表演的拙劣。也就是說,一個好的喜劇演員一定是一個有戲劇天賦的人,喜劇表演對演員要求很高,今后能否能為多方面表演人才要看是否經受住喜劇表演對演員自身的考驗。喜劇表演是一個演員學習過程中的關口,只有攀登過去,前方必將是坦途……
喜劇練習還能培養學習者的幽默感,節奏感,想象力等等,以上只簡單的歸納了其中關鍵的三條。喜劇練習是表演學習者的啟明燈,讓很多人受益匪淺,照亮了學習者的道路,查找學習者的問題,彌補學習者的不足,提高學習者的素質,對戲劇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陳瘦竹《陳瘦竹戲劇論集》
劉一兵《電影劇作常識100問》
鄭君里《角色的誕生》
郭亨杰、宋月麗《心理學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