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芬
物理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探究,讓課堂“活”起來。而平時我們在物理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表面上看,似乎學生動起來了,小組合作學習也開展起來了,課堂氣氛好像也很活躍。但仔細思考后會發現:整堂課只有教師連珠炮式地講解,手忙腳亂地演示,學生掃描般地觀看,機械式地記錄,整個過程中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沒有探索的空間。教學過程中,知識如浮光掠影,訓練似蜻蜓點水。課堂教學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熱熱鬧鬧。這不得不讓我想起了不久前一節貌似成功的公開課《汽化和液化》。
一、教學片段:探究“液體蒸發吸熱”(初二物理)
師:蒸發有什么特點呢?現在就讓我們來體驗一下吧!在我們的手背上涂些酒精,觀察酒精的變化,同時注意手背上涂酒精處有什么感覺?把你觀察到的、體驗到的記錄在導學案上。(學生二人一組,時間為0.5min)
師:時間到,老師請最先完成的組來匯報。
生1:在手背上涂些酒精,過一會兒,酒精會變少,酒精由液態變成了氣態,屬于蒸發現象。同時,手背上涂酒精處有涼涼的感覺,這意味著酒精蒸發時需要吸熱。
師:很好!別的組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啊?
生齊說:是的。
師:剛才我們體驗到了酒精蒸發要吸熱,下面我們用實驗來驗證一下。請同學們在溫度計的玻璃泡上蘸一些酒精,取出后,觀察溫度計的示數有什么變化?說明了什么?(用ppt呈現,大概過了1min,請學生來匯報。)
師:哪一組先來說說你們觀察到的現象?
生2:在溫度計的玻璃泡上蘸一些酒精,取出后,發現溫度計的示數會降低,說明酒精蒸發要吸熱。
師:很好,其他組同學是否也得到了同樣的現象?
生3:是的。
師:我們又得到了蒸發的一大特點(點一下ppt),蒸發吸熱,有制冷作用。
……
乍一看,上面的教學過程,比較流暢,既有學生的動手實驗,又有學生實驗后的匯報。學生在體驗和實驗中似乎都掌握了液體蒸發需要吸熱的特點。但仔細推敲一下,筆者發現其中一些問題。
二、反思課堂教學行為
1.忽視了學生的發展
實驗過程中,教師在布置好實驗任務后,就由著學生動手實驗,而自己只是看好時間不能超時,否則后面的環節時間會不夠。至于學生活動過程中會有什么問題,會出現什么問題。教師根本不去關注,也無暇去關注。
實驗結束后,學生的匯報其實也只是將導學案的填空做一下,讀一下。這樣做確實會讓課堂少很多“意外”,教學環節也許會因此而更流暢。但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是不利的,通過學案填空的形式表述實驗結論,框定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學生沒有真正參與
這里的師生互動方式也存在問題,教師只是和個別優等生在對話,請的是“最先完成”的學生來匯報,其他學生只是一帶而過,并沒有面向全體學生,當然也就捕捉不到課堂教學中潛在的一些教學資源。表面看學生全懂了,實則是把問題掩蓋了,當然在課后的練習中問題最終還是暴露出來了。如,有學生認為液體蒸發時需要吸熱,溫度升高。還有學生認為,液體蒸發時需要放熱,溫度下降。總之,學生對蒸發吸熱的實質(液體蒸發這個過程需要能量的支持,需要向自身或依附的物體吸熱,而依附的物體是被吸熱的)沒有理解透徹。
3.學生缺乏表現的機會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就要鼓勵學生求異,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能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
這里教師在最先完成的組匯報完實驗結果后,似乎也很公平地給予了其他同學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如教師在課上會這樣問:“很好,別的組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啊?”“很好,其他組同學是否也得到了同樣的現象?”但是,我們聰明的學生是不會忽視教師發問前“很好”這兩個字的。這明顯是教師對前面同學回答的肯定,這時即使學生有不同的答案,在公開課上,他也不敢說出來,因為他可不想讓自己當眾出丑,也不想讓教師下不來臺。因此,這樣的提問只是走形式而已,相當于是廢話。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了不動腦筋,一味地依賴教師,等待教師的講解,等現成的答案的不良習慣。
透過這一似乎成功的教學案例,我們深刻反省到: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以一定的參與度作保證的,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得不夠,就算不上“主體”。課堂教學要的不是熱鬧場面,而是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三、改進教學行為的對策
1.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預設,立足于學生的發展而生成
古語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聯系到教學上,說的就是好的教學效益必然來自于精心預設。預設是教學的內在要求,生成是教學的必然結果。沒有預設,課堂教學就變得雜亂無章;沒有生成,課堂教學就是封閉僵化的操練。對我們教師而言,課堂教學絕不是課前設計和教案的展示過程,而是不斷思考、不斷調節、不斷更新的生成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師生富有個性的創造過程。如在上面的課例中,在手背上涂酒精有涼涼的感覺,可以讓學生去猜猜看,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的話,就可能認為是酒精的溫度比皮膚的低造成的,也可能是酒精有麻醉的效果……學生會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想法,思維也因此而活躍起來,跳動起來。這樣的預設是以生成為目標的,為學生的生成留下廣闊的空間。有人說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不是精彩的課堂。教師應心中裝著我們的學生,為我們的學生去搭建個性張揚的舞臺,激活學生心中的那個小小的“漣漪”,激起學生在課堂上的“千層浪”,引發思維碰撞的“火花”,這樣才能達到預設與生成共精彩。
2.在學生出現思維障礙時巧妙點撥
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羅塔戈曾經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教師的點撥與評價最大的教育價值在于教會學生學習。教師對不同聲音的真誠呼喚,才能有效點燃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爭辯意識。
在剛才的教學片段中,當學生猜測是“酒精的溫度低而造成的”時,教師可以問問:那空氣的溫度也比皮膚的低,為何手背的其他地方沒感到涼涼的?學生會認為是酒精的溫度比空氣的還要低。這時教師可以這樣去引導:你的思維非常敏捷,猜得也合情合理,那接下來,你準備用什么器材?怎樣去設計實驗驗證呢?學生用溫度計先測了酒精的溫度,再測教室內空氣的溫度,結果溫度一樣。怎么回事呢?在學生急切但又摸不著北的時候,教師就及時點撥:看來不是酒精的溫度比空氣的低造成的,那你能否去試試,一只溫度計的玻璃泡涂酒精,一只不涂,放在空氣中試試看,會有什么現象出現呢?當學生嘗試之后,就會茅塞頓開:原來酒精在蒸發的時候,溫度計的示數下降了,也就是我們的手背感到涼爽的原因。至此,也就明白了酒精在蒸發時要吸熱。這樣寓點撥于評價之中,通過教師真誠的關注,精彩的評價,不顯山不露水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
3.鼓勵學生充分張揚自己的能力
不知哪一個偉人曾經說過:“如果每一個人都能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能,就會使每一位人都成為名人乃至偉人。”一個人的潛能是無窮的,學生也是如此。我們作為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暢所欲言,大膽嘗試。當學生在課堂上有不同的意見或奇思妙想時,教師要多加鼓勵,并給予必要的啟發指導。如上面教學片斷中,學生回答:在溫度計的玻璃泡上蘸一些酒精,取出后,發現溫度計的示數降低,說明酒精蒸發要吸熱。當教師得到了心中最理想的答案后,習慣性地說了“很好”,會讓很多學生都感到疑惑、失望:明明自己看到了不同的現象——溫度計示數會先下降再上升,最后保持不變,教師為什么會不給自己表達、爭辯的機會。如果教師當時能給其他學生一個表現的機會,這節課將會更精彩,學生在對蒸發吸熱理解更透徹的同時,也會由于教師的認可而更加樂于在課堂上展示自我。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應成為學生活動的指導者、咨詢者、觀察者、示范者。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一個個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概念,讓學生大膽猜測、主動探究,讓他們爭得面紅耳赤,讓他們樂在其中,愛上學習,使其充分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讓我們的課堂具有生命的氣息和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