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華
化學是初三新開的一門課程,趣味橫生的化學實驗提高了初次接觸化學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化學學習由宏觀世界進入到了抽象的微觀領域。從分子和原子開始,各種微觀術語讓學生難以理解,更別談把宏觀和微觀有機地聯系并相互轉化。如何幫助學生越過此分水嶺,樹立微粒觀,使學生初步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已成為每位化學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城鎮的市直中學,課堂中常用到多媒體,但單純的多媒體課件不足以幫助學生完全理解所學內容,況且部分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意識,需要教師的引領監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微觀世界,在教學中筆者總結了以下授課方法。
方法一:運用現代化手段建立微觀世界
如在講述“水的三態變化”時,筆者把水分子擬人化,設計出Flash動畫,形象地展示出水的三態變化只是分子的間隔發生變化,分子本身并沒有變化,簡單易懂、一目了然,而且設計成卡通形象,學生也很感興趣。
方法二:學生自繪原子結構圖
筆者將科學家認識原子的過程的有關材料事先制成PPT,通過投影的方式讓學生閱讀和分析,并請學生按照自己的想象進行繪圖。對于這種方法,剛開始時學生的興趣并不高,只有少數學生積極配合。但當筆者展示同學們的作品時,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更有不少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進行了想象繪圖。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筆者把他們的作品放在了班級的學科展示欄里進行展示,讓他們在交流共享的過程中,感受科學發展的進程,增進對原子結構的認識。
方法三:自制分子模型,讓學生了解粒子構成
筆者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就地取材,利用彈力球做成了水分子的模型,讓學生通過實物了解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再設置實踐活動:拆分水分子,組建氫氣、氧氣的分子模型,讓學生認識到分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單位,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自制的分子模型雖然簡單、粗糙,但是比起看得見、摸不著的精致圖片更加生動、具體,也更有助于學生微觀世界的建立。從本節課的效果來看,學生的興趣高漲,積極參與學習。
方法四:讓學生表演以展示微觀變化
讓學生表演以增加化學微觀學習的生活氣息。如在講述“分子的合成與分解”時,事先讓學生扮演不同的原子,表演水的合成與分解,并錄像,然后配好音樂放到PPT中,讓抽象的微觀知識變得鮮明而直觀。通過表演,學生既可以看出化學變化中分子發生了變化,又意識到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和元素的種類都沒有改變。采用錄像的方式而不是當堂表演,主要是為了盡量少占用課堂的時間,且可重復使用。
方法五:以課堂實驗引導微觀想象
利用化學實驗展示出物質發生變化時異彩紛呈的現象,如顏色的變化、發光、放熱、沉淀等。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使學生理解自己所看到的宏觀物體是由許多微觀粒子構成的,而宏觀物體間的化學反應的外觀現象,正是其物質的微粒之間相互作用結果的具體體現。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演示實驗的物質是由哪些微觀粒子構成的,在學生的腦海里先形成微觀粒子的影像,再在觀察實驗現象后,讓學生推測微粒間是怎樣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什么。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很自然地從宏觀世界過渡到了微觀領域。
方法六:用作文形式展示學習成果
在2012年山東省優質課比賽中,一位教師把分子擬人化,用水分子的“歷險記”講述水的合成、分解以及凈化,這也啟發了筆者的教學思路。于是,在講述“水的組成”時,筆者在課前布置了開放性作業:撰寫擬人化科幻作文,把自己想象成電子,或原子,或水分子,遨游于微觀世界,把看到的、碰到的、體驗到的、親身經歷的奇妙景象寫成一篇富于想象或幻想的科普短文,并在課堂上共同分享。通過這種途徑,學生就會覺得微觀世界很親切、熟悉。另外,在設計單元復習課時,筆者以電解水為引子,以一個水分子變化的過程為主線,將涉及的微觀及宏觀概念串聯起來,進行復習,這樣使知識更加系統、清晰。
方法七:結合習題訓練加以鞏固
在學生熟知微觀世界的原子、分子后,將微觀世界用語言文字、符號、圖形等抽象的表現出來,設計典型例題,練習從宏觀物質到微觀圖像再到化學符號的轉換;然后再反過來,由化學符號出發,引發學生想象這個化學符號的微觀組成,它所表示的宏觀現象或物質,充分揭示微觀符號、圖形等的內涵,通過比喻、類比、圖示、模型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微觀感知理解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學好這一部分知識。
作為初中化學教師,能為學生做的只不過是開啟一扇新奇的大門,引領他們進入一個他們前所未知的領域。知識不等于智慧,只有對知識達到深層次理解,并將其內化為方法、能力、觀念、思想,才能把知識轉化為智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