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行新課程改革已經很多年了。語文到底如何上?重視基礎,重視效果,才是真的改革。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業設計
一、作業的內容設計
對于作業內容,首先我對語文的作業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新大綱,了解編者的意圖,抓住學生的愛新、厭多、圖快、求趣等的作業心理,注重作業選擇的整體性、階梯性、啟發性、趣味性、針對性、綜合性、創造性、時間性和實踐性,本著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原則,在作業的內容上也體現了“保證基礎,挖掘潛能,發展個性,培養特長”的學習宗旨。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自由選擇
每一位學生上課聽講接受知識的能力不同,所以,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由選擇作業的內容,有些重復類似的作業引導學生不都做,對于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的習題,引導學生選做,對于基礎知識的習題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而定,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有興趣去做,帶著愉快的心情去做。
(二)趣味作業
教學實踐也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然而有些語文作業形式呆板,內容枯燥,形成了一個一成不變的脫離實際的無趣模式,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教師的作業設計應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成功樂趣。所以每周末我都布置一些趣味作業,有看電視聽廣播,有條件的上網搜集并下載資料,整理儲存信息,讀課外書和報紙,剪報,辦手抄報,創作小詩和童話,寫文章,積累精彩的語言等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靈活性大,實踐性強。同時常常設計一些操作型作業,即讓學生依課文內容畫一畫、做一做的作業:
1.畫一畫,再現情境。讓學生將課文的內容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表現出來,可以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受。(1)畫畫面。對《橋之美》、古詩《望岳》等寫景文,讓學生畫一畫,可以再現美景,從而讓學生在畫中感受與體悟其內容。(2)畫游覽圖。對一些游記類文章,讓學生畫游覽線路圖,可以明晰思路,抓住特征。如,教完《蘇州園林》一文后,我讓學生畫一幅作者游覽線路圖。要求標明路程、位置名稱、特點等。這就提高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力、概括力。(3)畫方位圖,弄清空間位置。如《故宮博物院》一文,學生往往弄不清前后左右的位置。在課前預習時,我讓學生思考如果站在天安門的位置看故宮,看到什么,在什么位置,然后用簡筆畫成簡圖標出。由于課前形成鮮明的表象,學習課文時,對文中“上下”“左右”“南北”等方位就清楚了。
2.做一做,驗證事理。通過做,可以淺化知識難點。如,教《端午的鴨蛋》一文時,我在布置課前預習作業,就讓學生認真讀課文后,試著做一做文中鴨蛋的幾種做法,總結鴨蛋有幾種做法,各是什么味道。大部分學生通過實踐,就能理解課文的作者對鴨蛋的那種深厚的感情了,然后按課文的思路、敘述的事理,口述給大家聽,談談各自的總結。這樣,可以將課本知識內化為學生腦中的知識。
二、開放性作業的設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課程目標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都得到發展。因而我們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學習的機會。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的需要,教師可設計如下幾個類型的開放性作業:
1.想象性作業。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煉學生的書面、口頭表達能力。如,讀了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后,可讓學生根據人物性格、時代背景等因素合理想象作文并加以交流。
2.專題搜集性作業。專題搜集就是指圍繞某一專題利用圖書館、閱覽室、網絡等渠道廣泛涉獵,收集整理信息,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認真篩選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物化形式,表達、傳遞信息。它是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學習過程,體現課內外、校內外、學科間的相互融合。例如,教學《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看云識天氣》等課文前,布置學生搜集同課文有關的圖片、影像、文章等資料,教學時結合資料理解文章內容。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求知,學會合作,學會搜索信息,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
總之,語文作業的內容應是豐富多彩的,形式應是多種多樣的,這樣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形成綜合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堅信:未來的語文課堂將因作業的精彩而更精彩。
參考文獻:
王國新.優化初中語文作業設計之我見[J].中學語文,2012(25).
作者簡介:康秀芳,1976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四川省儀隴縣觀紫中學,研究方向:中學作文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