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志愿服務是新形勢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中涌現出來的新事物,是高校服務社會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根據調查現狀來看,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諸多問題,而解決志愿服務活動中的問題是一個需要理論和實踐探索的過程。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調查;改進策略
當前,志愿服務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甚至日益成為很多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應運用好這一有效載體,動員更多的社會成員和社會組織投身到志愿服務中去,為社會奉獻自己的愛心和力量。
一、志愿服務的內涵和由來及其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1.志愿服務的含義、特征
志愿服務是指任何人志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力,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提供的服務。它具有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四大特征。
志愿服務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現代志愿服務發端于西方。志愿服務起源于十九世紀初西方國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務,志愿服務精神在古老的宗教慈善理念中萌芽;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歐美等國政府逐漸地重視和鼓勵志愿服務,志愿服務進入了擴展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志愿服務擴大成為一種由政府或私人社團所舉辦的具有廣泛性、制度性、專業性的社會服務工作。經過近百年的發展,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的志愿服務事業遍及世界各地。
2.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志愿服務精神
儒家——儒家對于志愿服務精神是“積極有為”的,孔子認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儒學崇尚推己及人的“仁”的思想,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志愿服務精神最凝練的詮釋。
佛教——志愿服務精神的一個具有創造性的升華。佛教中“慈悲”的根本精神也是“愛”,“慈”側重對人的關愛,“悲”則側重對人的同情。
道教——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信奉的經典是《道德經》,以“道”為最高信仰,其“上善若水”“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理念深入國民的內心。
中國的志愿服務,在學習西方先進的志愿服務精神的同時,也應該汲取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營養,只有在不斷地繼承和創新中,才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二、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及其分析
本次調查的地點為牡丹江師范學院。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最后回收200份,其中有效問卷200份,問卷有效率為100%。其中大一42人,大二94人,大三44人,大四20人;男生44人,女生156人。問卷從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現狀、對志愿服務的看法和期望兩個方面進行設計。
1.參與志愿服務的現狀
(1)是否參與過志愿服務
在調查的200名大學生中,136人參加過志愿服務,占68%。32%的大學生從來沒有參加過志愿服務。一部分同學從未參加過志愿服務,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想去,但自己時間不多(78人)。②對志愿者活動沒興趣(46人)。③報名參加但未入選(18人)。④還沒碰到感興趣的項目(140人)。⑤選項E缺乏對志愿者的專項法律、法規保障,權利義務關系的了解(18人)。如圖1所示:
(2)參與志愿服務的動力
有39%的大學生認為參加志愿服務最大的動力在于實現自我價值;46%是認為志愿服務可以獲得人生經驗;15%的同學參加志愿服務還有其他原因。在回答問題“假設取消相關激勵政策和強制政策,您是否愿意參與志愿活動?”時,有124人愿意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尚有38%的同學在學校取消相關激勵政策和強制政策時,不愿意或者不一定參加志愿服務活動。
(3)志愿服務宣傳的渠道
在志愿服務宣傳渠道的調查中,42%的大學生認為掛橫幅,宣傳海報、宣傳單等宣傳方式能起到一個較好的效果;但大部分同學熱衷于網絡、義演、班級內部宣傳等方式,其比重占總人數的68%。
2.學生對志愿服務的看法和期望
(1)對志愿服務的看法
對志愿服務的評價。有78%的人認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實現自我價值,實踐志愿服務精神”,有84%的人認為是“獲得人生經驗,滿足求職要求”的好機會,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是“援助社會弱勢群體”的一種好形式,但也有37%的人認為這類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實際意義”。
(2)對志愿服務開展的期望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學生志愿者最希望高校為志愿服務提供“志愿者崗前培訓”,其比例占到總人數的75%;與此同時,48%的志愿者們也對自身提出了要求“要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如圖2所示:
(3)對激勵方面的期望
在對于“您覺得高校中對志愿服務最應該采取何種激勵機制”的調查中,63%的人希望獲得“獎金或補貼等實物獎勵”,有37%的人希望獲得的“評獎評優”。
綜上,通過對問卷數據的整理與分析,發現以牡丹江師范學院為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如下:
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學校組織管理不良;學校和社會的支持度不夠,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激勵機制。
三、針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現存問題的改進策略
(一)志愿者自身的角度
1.增強大學生志愿者志愿服務意識
(1)關注社群的公共福利。我們要對當代大學生大力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志愿服務精神,通過他們對社群的歷史或傳統塑造共同的文化認同,從而把不同的個人團結在一起,釋放出志愿服務的社會效能。
(2)遵循社會角色的規范。志愿服務是一種生活態度,選擇做志愿者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通過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來遵循社會角色的規范。
2.拓寬大學生志愿服務領域
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在進行志愿項目設計時,要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開展多樣化、多層次、寬領域的服務,使志愿服務項目既符合服務對象的需求,又能使自身量力而行,從而確保志愿服務能長遠有效開展。
(二)高校的角度
1.進一步加強學校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支持力度
高校應對大學生志愿者參加服務項目實行量化管理,通過指標的制定和相關考核制度的配合給予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一個客觀合理的評價,再以評價的結果為參考來采取相應的評獎評優或補貼等一系列的獎勵措施。
2.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崗前培訓機制
進行崗前培訓的具體措施如下:
(1)介紹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地點的基本概況、服務功能、服務項目,使志愿者了解服務對象的規模、特點等。
(2)介紹牡丹江師范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的規章制度、組織紀律和活動中應注意的事項。
(3)對具體服務流程、技術標準、安全標準、質量要求進行語言描述和實地操作。
(4)采用提問或者筆試的形式對志愿者進行考核,沒有進行培訓和多次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許上崗。
3.進一步完善管理機構和經費保障機制
牡丹江師范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是我校志愿服務活動的管理機構,它組織開展了大量富有特色的青年志愿者活動。但在志愿服務的活動中仍存在管理缺位、經費不足等問題,對此應進一步完善由學校院系黨委統一領導,團委等職能部門積極參與。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組織者需要借鑒國際志愿服務活動的經驗,建立政府撥款、社會贊助、高校扶持、組織自籌等方式相結合的籌款機制。
(三)從社會的角度
1.政府應該加快志愿服務相關立法的進程
完善現有的志愿服務地方條例,規范志愿服務的管理體系,完善志愿服務的培養方式,建立志愿者權益法律保障體系,通過規范、合法的管理引導志愿者組織健康有序的發展。
2.大學生志愿服務應該得到社會的足夠認可,以激發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社會應該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在各個方面幫助和激勵大學生志愿者。特別是企事業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應該重視志愿服務的意義。
總之,對于高校的大學生來說,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成長的現實途徑。所以,高校本身要在志愿服務活動的管理和組織方面做出適當改進,提高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增強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麥金泰爾.德性之后[M].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5:93.
作者簡介:孫山,男,1989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廣東省東莞市東城朝暉學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的角度
1.進一步加強學校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支持力度
高校應對大學生志愿者參加服務項目實行量化管理,通過指標的制定和相關考核制度的配合給予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一個客觀合理的評價,再以評價的結果為參考來采取相應的評獎評優或補貼等一系列的獎勵措施。
2.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崗前培訓機制
進行崗前培訓的具體措施如下:
(1)介紹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地點的基本概況、服務功能、服務項目,使志愿者了解服務對象的規模、特點等。
(2)介紹牡丹江師范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的規章制度、組織紀律和活動中應注意的事項。
(3)對具體服務流程、技術標準、安全標準、質量要求進行語言描述和實地操作。
(4)采用提問或者筆試的形式對志愿者進行考核,沒有進行培訓和多次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許上崗。
3.進一步完善管理機構和經費保障機制
牡丹江師范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是我校志愿服務活動的管理機構,它組織開展了大量富有特色的青年志愿者活動。但在志愿服務的活動中仍存在管理缺位、經費不足等問題,對此應進一步完善由學校院系黨委統一領導,團委等職能部門積極參與。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組織者需要借鑒國際志愿服務活動的經驗,建立政府撥款、社會贊助、高校扶持、組織自籌等方式相結合的籌款機制。
(三)從社會的角度
1.政府應該加快志愿服務相關立法的進程
完善現有的志愿服務地方條例,規范志愿服務的管理體系,完善志愿服務的培養方式,建立志愿者權益法律保障體系,通過規范、合法的管理引導志愿者組織健康有序的發展。
2.大學生志愿服務應該得到社會的足夠認可,以激發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社會應該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在各個方面幫助和激勵大學生志愿者。特別是企事業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應該重視志愿服務的意義。
總之,對于高校的大學生來說,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成長的現實途徑。所以,高校本身要在志愿服務活動的管理和組織方面做出適當改進,提高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增強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麥金泰爾.德性之后[M].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5:93.
作者簡介:孫山,男,1989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廣東省東莞市東城朝暉學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的角度
1.進一步加強學校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支持力度
高校應對大學生志愿者參加服務項目實行量化管理,通過指標的制定和相關考核制度的配合給予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一個客觀合理的評價,再以評價的結果為參考來采取相應的評獎評優或補貼等一系列的獎勵措施。
2.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崗前培訓機制
進行崗前培訓的具體措施如下:
(1)介紹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地點的基本概況、服務功能、服務項目,使志愿者了解服務對象的規模、特點等。
(2)介紹牡丹江師范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的規章制度、組織紀律和活動中應注意的事項。
(3)對具體服務流程、技術標準、安全標準、質量要求進行語言描述和實地操作。
(4)采用提問或者筆試的形式對志愿者進行考核,沒有進行培訓和多次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許上崗。
3.進一步完善管理機構和經費保障機制
牡丹江師范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是我校志愿服務活動的管理機構,它組織開展了大量富有特色的青年志愿者活動。但在志愿服務的活動中仍存在管理缺位、經費不足等問題,對此應進一步完善由學校院系黨委統一領導,團委等職能部門積極參與。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組織者需要借鑒國際志愿服務活動的經驗,建立政府撥款、社會贊助、高校扶持、組織自籌等方式相結合的籌款機制。
(三)從社會的角度
1.政府應該加快志愿服務相關立法的進程
完善現有的志愿服務地方條例,規范志愿服務的管理體系,完善志愿服務的培養方式,建立志愿者權益法律保障體系,通過規范、合法的管理引導志愿者組織健康有序的發展。
2.大學生志愿服務應該得到社會的足夠認可,以激發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社會應該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在各個方面幫助和激勵大學生志愿者。特別是企事業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應該重視志愿服務的意義。
總之,對于高校的大學生來說,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成長的現實途徑。所以,高校本身要在志愿服務活動的管理和組織方面做出適當改進,提高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增強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麥金泰爾.德性之后[M].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5:93.
作者簡介:孫山,男,1989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廣東省東莞市東城朝暉學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