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對學生會做題,卻解釋不清楚解題過程的此種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了教師采取何種措施,才能使學生發生從“偽訂正”到“知其意”的思想蛻變。
關鍵詞:數學作業;偽訂正;知其意;對策
在小學數學作業訂正過程中,有的學生答案是正確的,但是當你追問學生這道題當時為什么會做對呢,或者請說明具體的解釋過程時,學生給出的答案往往是“我剛才會做,現在忘了”,或者給出的解題過程風馬牛不相及。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僅會下降,還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水平。
一、何謂“偽訂正”
數學作業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作業是讓學生鞏固知識、聯系課堂內外的重要工具。但教師在訂正作業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當學生將錯題改正之后,教師問起具體的解題過程時,學生經常支支吾吾說了些毫無關系的解題方法。作業的答案中正確而實際的解決過程卻沒有掌握,這就是數學作業中的“偽訂正”。
二、數學作業中出現“偽訂正”的原因
1.教師反饋不準確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作業質量的好壞直接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質量。但是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還是以正確率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忽略了學生的解題思路是否合理。例如,我在教學過程中曾經遇到這樣一道題目,一個直徑為50米的花園,在這個花園的邊線每隔兩米就要栽樹,問實際情況中能栽樹多少?很多學生都給出了正確答案78棵,但是當我問一位學生的解決過程時,學生則這樣回答:“π*d=3.14*50=157,157-1=156,156÷2=78。”看似很對的結果,學生卻是這樣理解的。教師不準確的反饋表面上加快了訂正作業的速度,實際上學生對于題目的解法還是不明白,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慢慢下降。
2.學生思考能力差
小學生由于年齡問題,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學習的自律性還是較差。大部分學生都是想著應付作業,而不是用腦、用心去完成作業。缺乏主動思考錯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例如,在教師批改錯題的過程中,思考能力較差的學生遇到相同錯題,很少與原來的錯題進行比較,大多數學生都是參考其他學生的答案或者等著教師統一講解,這樣缺乏思考能力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顯得很被動,思考能力也就逐漸變差了。
3.教師、學生對作業的思想認識
教師、學生在面對數學作業時普遍存在不重視的現象。例如,忽略了數學作業訂正過程的重要性,將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數學作業的答案上,有的教師認為答案正確了學生基本上也就會了;學生一看教師沒有問自己解題過程,對自己的錯題也就敷衍了事,這種思想上的不重視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同時學生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抄襲現象嚴重,造成了教師無法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教師變成了訂正作業的機器,學生變成了寫作業的機器,“偽訂正”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數學作業難以發揮其在教學過程中的根本作用。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的整體成績下滑。
三、如何從“偽訂正”到“知其意”
教師如何改變數學作業中的偽訂正現象,并讓學生真正地“知其意”還需要不斷地研究對策。下面將簡介幾條策略。
1.加強思想認識
小學生的思想往往是天馬行空的,同時學生的思想也是很容易糾正的。教師在訂正作業時,應該先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識讓學生重視作業的訂正過程,了解訂正作業的目的,真正理解錯題的錯誤之處。
2.加強師生合作
教師在批改作業過程中應該將每個學生的錯誤之處記錄下來,并在訂正作業之前應先將學生作業中的共同問題講述一遍,之后讓有特殊問題的學生把自己的錯誤之處講解一遍,并用彩色筆將錯誤標記出來,之后教師再針對有特殊問題的學生進行指導,通過畫圖、舉反例、實驗等方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錯誤之處。
3.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
在訂正過程中,為了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將學生編成學習小組,將學習能力強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安排在一起。將個人訂正與小組訂正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減少“偽訂正”的現象。
總之,數學教師在訂正作業過程中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作業中的這種不和諧的現象。為了能讓學生了解真正的解題過程、明白題目真正的含義,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上文中的對策指導學生。讓批改作業中不再出現“偽訂正”的現象,讓學生都能“知其意”。
參考文獻:
薛金艷.數學作業“偽訂正”的現狀調查和實踐研究[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2(10).
作者簡介:劉玉琴,女,1979年04月生,本科,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中心小學,數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