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是某一知識體系中某一領域的第一節課,它為后續知識的發展、延伸打下基礎。加強數學概念課的教學能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概念產生的背景,生動形象地理解它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概念;引入;理解
一、依據概念產生背景,有效引入概念,有效運用
數學概念很抽象,因此教師要熟悉概念的生活、知識背景,聯系學生熟悉的事物或已有的知識,來形象地引入概念,對學生理解概念很有幫助。
1.從活動情境引入概念
為了有效地開展教學,在引入概念之前,教師創設積極的故事情境、沖突情境、操作情境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情境的真實、有趣、富有挑戰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創設一個操作情境,每個學生準備一些長方體、球、圓柱體等物體放在一個袋子里,同桌互相摸出長方體,并說一說你是根據什么來摸對的?通過摸長方體的動手操作活動,為認識長方體的特征搭建了一個有效的平臺。又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創設一個游戲情境。教師出示謎語:“有個寶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脫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保ㄈ諝v)這樣一個有趣的謎語喚起學生的注意力,然后通過“圈一圈有意義的日子”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年、月、日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
2.從生活經驗引入概念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實物、教具、演示、感知或說明來引入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為教學服務。
3.從已有認知引入概念
數學知識前后相連,教學時,我們可以聯系學生已掌握的數學概念或數學知識引入新的概念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例如,學生理解了“因數”“倍數”的概念,掌握了求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為后續理解公因數、公倍數、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概念奠定了基礎,求兩(三)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做好鋪墊。
二、抓住概念本質,有效理解概念
1.抓住重點字詞理解概念
小學數學中包含著大量的數學概念,每一個概念都是由幾個詞或詞組組成,精確地闡述了這一概念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的描述概念本質特征的字詞,體會其含義的本質,讓學生建立一個準確、簡潔的概念。
2.利用正反對比理解概念
學生在初步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實例,突出概念的主要特征,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同時要及時運用正反對比練習來促進學生對概念的辨析,在概念揭示后往往要針對教學要求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練習。
3.回顧舊概念理解新概念
有些概念很相似,但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老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回顧以前的相似概念,區分它們的異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新概念的含義。
三、精心設計作業,有效運用概念
1.斛決問題——有效運用概念
概念的產生有它的實際生活背景,只有運用概念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才能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質和實際意義。例如,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后設計:動手折出一張紙的 ,并給它涂上顏色,將學生的優秀作品集中展示,為什么這些圖形不一樣,涂色部分也不一樣,卻都可以用 表示呢?學生不但認識了 表示的意義,而且還認識到分數在生活中的價值。
2.拓展練習——靈活運用概念
學生在掌握了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后,應巧設“拓展練習”,適當地改變概念的敘述方式、表達形式、應用的外部條件,引導學生靈活地運用。例如,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后,設計了如下一道練習題:
怎樣求右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此題不僅讓學生明確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要獲得底和高的具體數據的兩個條件,而且,還加強了學生對對應底和高的理解。當然,這道題還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再次變式,如,知道一底兩高,求另外一底或周長。
總之,教師在教學概念課時,應根據概念的本質屬性,從學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學生的生活實際、已有知識基礎出發,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展開教學,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建立準確的數學概念,加強辨析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更深層次的理解概念,靈活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作者簡介:楊春雨,女,1982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四川省廣元市南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