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鑫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將要完成的任務或事件成功與否的預期判斷,標志著個體對成功完成某件事的自信指數。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括:個體自身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說服;情境喚醒水平;情境條件的設置等。本文將著重圍繞中小學生心理和人生觀建設,積極的學生評價,改善教學及作業安排,經典榜樣學習四個方面,闡述班級管理情境中提升中小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關鍵詞:班級管理;中小學生;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學習動機是構成學習內容的重要因素,指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欲望和內在驅動力。對于學習的兩個動力維度,內在驅動力和外在影響力,就學生學習個體而言,學習動機是學習過程引發的起始階段。也就是說,學習活動能否順暢進行下去,學習動機的產生是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因而,研究學生學習動機的產生,影響因素,心理機制,激發途徑等對于正確引導學生合理進入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隨著基礎教育課改的進展,心理學研究方法逐漸被引入教育學研究領域中,相關的心理學學習分析法,教育心理學對學生認知,情感,學習策略等的研究成果,對學生學習的思維過程加入的監督和元認知調控的理論,很好地指導了現實課堂的教學和班級管理。而本文將從心理學角度闡釋有關學生自我效能感在班級管理情境下的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
一.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班杜拉(A·Bandura)社會認知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個體對自己具有組織和執行達到特定成就能力的信念,是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一種主觀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1]
(一)個體自身成敗經驗
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和思維意識的高級動物,在自然界中,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分標準就是人能夠將外在物質世界的映像反映在頭腦中,并且通過思維的加工,分析等高級邏輯過程,形成整合,全新的認知和體會。俗語有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由此可見,先前失敗經歷會造成個體心理巨大的創傷和恐懼,當再次面臨相同或類似情境時,心理情境復制刻板印象會再次啟動,從而形成擔心,害怕,恐懼和焦慮等情緒體驗,導致個體在進行行為決策時,選擇退縮,拒絕等逃避行為,形成低成就感。相反,如果一個人在相同或類似情境下曾經有過成功的經驗,就相對容易地選擇積極的行動方案,或是對未來的行動結果持有樂觀的預期判斷,從而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
(二)替代性經驗
如果說個體自身成敗經驗是直接經驗,那么替代性經驗就是間接經驗,是個體通過觀察他人或所處環境,獲取替代性感受,從而間接從事學習。比較明顯的替代性經驗是榜樣教育,個體通過觀察,聆聽他人成功經歷,從中汲取替代性的成就感受,移植到自身成就價值判斷的模式中,產生不同程度的替代性感受。比如,在收看革命題材的影視作品時,當出現革命先烈為保家衛國,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場面時,觀眾會不禁為之動容,潸然淚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觀看者情感上產生了共鳴,最為重要的是在原有的知識經驗中加入了新的認知體驗,儲存在長時記憶中。一旦類似情境出現,個體就會自動調取記憶片段,成為判斷成功與否的佐證和依據。替代性經驗是從間接體驗中提取的相關經驗和感受,對自我效能感產生一定程度的作用。我們平時所說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指的就是示范的巨大效應。[2]
(三)言語說服
言語說服指的是他人通過言語的引導和勸服,使個體內心產生較低或較高的對未來行為實施成功與否的主觀判斷。社會心理學家米德等人提出的“鏡中自我說”(1ooking-glass self)認為,人關于自己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周圍的人對他的評價如何。個體是以他人作為一面鏡子,從他人的評價中認識自己的言語說服也屬于間接經驗的一種自我效能感獲取的途徑。[3]其心理學原理是基于語言本身的引導作用。人們通過語言進行日常交流,語言除了基本的交流功能外,還具有輿論宣傳,情感導向的作用。通過他人鼓勵性的語言,個體會受到鼓舞,增加信心,更會提高對即將進行的行為成功的預期;通過他人消極性的語言,個體會倍受打擊,信心大跌,則會降低自我效能感的程度。因而,言語說服也是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之一,正確利用積極向上,循循善誘的鼓勵性語言能夠提高個體自我效能感水平,從而增強學生對自身能力的積極判定。
(四)情境喚醒水平
在前面的自我效能感的定義中曾提到,自我效能感是對未來行為成功與否的主觀判斷。這里蘊含的內在信息就是個體在預期判斷之前,會在頭腦中預想某種類似情境,并盡可能豐富其中的各個細節和環節,結合自身的能力現狀,與行為事件成功的標準預想進行匹配,從而判斷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成就。可見預想情境的豐富程度與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關系。情境喚醒水平,也就是預想情境與個體原有經驗的匹配程度越高,越豐富,個體自我效能感水平就越高。因為情境喚醒水平與個體對未知情況的把握程度相關,更能增強個體的自信心與把控力,從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五)情境條件的設置
在本文的前面談到了個體成敗的直接經驗,替代性和言語說服的間接經驗。其實,在情境喚醒水平中只涉及到了個體對未知事件背景環境的猜想,但如果在行為事件發生之前,就對相關情境的條件進行說明和設置,則會自動排除個體不符合心理預想情境的細節和方面,從而減輕個體的心理認知壓力,更較具體地帶入時間情境。情境條件的設置會產生兩方面的作用,即與個體能力相符和不相符兩種情況。如果情境條件,即完成任務的條件是個體能夠勝任的,那么就會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自我效能感則會較低。
除了以上幾大影因素之外,情緒和生理狀況也可能對個體的自我效能感產生影響。情緒不良或是疾病,身體不適等的干擾,會影響人們對自身的判斷,從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二.班級管理情境下中小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
自我效能感水平對個體形成積極的成就預期有重要作用。因此,自我效能感同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效果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正確引導和提升自我效能感,對促進學生學業成績,自我評估,學習能動性等培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組織心理教育系列專題活動,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
個體由于過往失敗的經歷,在內心深處蒙上了一層痛苦的傷疤,不敢觸及。因而,改變學生對失敗經歷的審視角度,正確看待和分析導致失敗的原因。理性剖析成敗歸因,在對待主觀原因時,要盡量向問題出現的真實情況貼近,避免出現因沮喪,悲觀,自卑等負性情緒干擾個體正確評價主觀原因的情況。對于客觀情況,要綜合分析可能性因素的產生,過程和結果,總結失敗經驗,調整行事計劃,盡可能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為成功達成任務積極努力。
在課堂環境下,教師要盡可能引導學生正確進行成就歸因。通過開設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系列班會,定期安排成功教育或是挫折教育的演講比賽,成立心理傾訴小組,邀請學生心理輔導專家與學生座談,適當開設心理教育課程等活動,提供給學生傾訴的空間,排解的渠道,成長的階梯,成功的鑰匙。經過這些有效活動的展開,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其對成就歸因的分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從而能夠正確面對失敗和挫折,有效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水平。
(二)完善學生評價機制,強調評價的正確客觀,積極鼓勵。
處在中小學階段的學生還在經歷心理成熟期的成長和歷練。對于老師的評價有很大程度的期待值。 [4]當教師對學生所要達到的心理、智力、知識、能力、行為狀況或變化有著某種預先設定時,教師的這種內在主觀傾向性往往反映在其外在行為上,從而給學生造成某種特定的心理環境,影響著學生的自我概念和學業成績。由此可見,教師給予學生正面積極的評價,與高期望效應同樣,會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信心,推動其在學業完成上的順利進展。
完善學生評價機制,重點在于適度評價,合理評價,方法得當,有效點評。遵循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一方面要從保護其心理健康和自尊的角度出發,選用適度的語言進行評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歸根結底是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是教師所營造的教育手段和氛圍的有效管理。只有建立健全學生評價機制,采取有效的評價手段,強調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性,以學生心理成長和發展為評價目的。學生自我效能感才會不斷提升,直至達到積極健康的良好狀態。
(三)布置難度適中的學業任務,兼顧因材施教,點面結合。
學生自我效能感在學校情境之下的作用,就是反映在完成教育教學的一系列任務上,包括文化知識課程的學習,成績達標,德美體勞等課程的學習,學校班級各類活動的參與,人際交往,生活自理能力,勞動能力等方面的參與和完成。針對學習任務而言,為避免出現學生自我效能感低下,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傾向。教師在設定教學任務的時候,要盡量選取適中難度的內容。保證學生既能享受能力勝任范圍內答題過程的成就感,增強其對學習過程的興趣,帶動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因而,教師的作用體現于在學生幼小脆弱稚嫩的心靈之下培植使其茁壯成長的富含養料的土壤,不斷澆入自信的雨水,添加自立的肥料,普照自強的陽光,為培育一棵棵堅強挺拔的參天大樹鞠躬盡瘁。
學生群體是存在個性化差異的人群。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點面結合。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即將進行的任務成敗與否的期望判定。個體的自我效能感的當前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任務的時候要注意區別培養,對心理素質強,具有自信勇敢,富于冒險精神的學生,要適時安排一些難度較大的任務,讓其經受挫折的洗禮。對于天生膽怯,害羞,容易自卑的學生,教師應當布置一些難度適中的學習任務,并適時運用鼓勵,獎勵的言語,激勵其走出膽怯的心理世界,勇于挑戰自己,完成華麗的轉身。
(四)樹立榜樣人物,啟迪學生心靈。
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偶像力量在學生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小學不同階段的學生,其偶像人物的重心會發生轉移。低年級的學生會將教師作為偶像,在他們眼中,教師是桃李滿天下的園丁,是燃燒自己,點亮他人的蠟燭。因而,這個階段的學生對教師言聽計從,崇敬信服。因而,教師應當嚴于律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到了小學中年級,學生對事物形成了一定的看法和態度,獨立精神嶄露頭角,教師不再是他們之間唯一的精神力量。同伴偶像的影響力愈發凸顯出來。教師應當注意觀察和發現班集體中具有優秀品格的學生,并邀請其與同學們共同分享成功經驗和感受,讓學生感同身受,產生共鳴,提升自我效能感。
三.結語
學生自我能效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機制和影響因素。從宏觀角度看,自我效能感影響到學校教育結果的有效性;從微觀意義上講,自我效能感對學生個體心理素質有深刻含義;而教育的主戰場----課堂情境之下學生效能感的研究,更具有廣泛而普遍的現實意義。教師通過合理有效的實施教學安排,課堂管理,教學活動組織,德育教育等環節,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自我能效感水平,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正確評價成敗經驗的能力等。綜上所述,從班級管理角度提升學生自我能效感對于實現新課改的教育目標,促進課程教授從注重學習內容到注重學習能力,從強調學生知識到強調學生知情意行的教育理念轉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在花, 單志艷. 小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現狀及其與學習態度的關系[J]. 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21(5): 83-86
[2]周文霞, 郭桂萍. 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論和應用 [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6, (1): 91-97
[3]宋倩. 小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現狀及其與學習態度的關系 [J]. 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12): 103-103
[4]陳敏. 皮革馬利翁效應[M]. 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