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錚
班級文化的精神層面是指滲透在班級的精神氛圍,包括班風、人際關系、心理氣氛等,這是班級文化的重要層面。
一、班級精神氛圍構建所要達到的功能和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構建策略
1. 整合功能
觀察發現,小學生的合群性高,高中生的獨立性強,而初中生在班級群體中多以亞群狀態存在,這是由學生不同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特點決定的。初中生由依賴向獨立過渡及其更希望得到同伴接納和認同的心理特點,導致初中生從初一第一學期開始逐步按志趣不同、學力大小、道德差異分化成若干亞群,到初中二年級層次分明且相對固化。這時候,學生的自我評價標準不再看重老師和其他亞群的認可,而更多的在乎所在群體的接納。
構建策略:上述問題是基于亞群的自然分化生成而假設的。為了預防問題的產生,老師就在亞群的形成過程中施加積極的教育干預。有經驗的班主任會有意引導亞群的形成,通過教育引導調整亞群的成分,不斷地進行分化和整合,充實積極亞群,瓦解消極亞群,使優秀亞群變為強勢亞群,在班級影響中占據主導地位,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級風氣。
2. 調節功能
小學生在自己編織的五彩夢中醒來變成了初級中學的學生,似乎一下子長大了,他們試圖清醒地對待人生,卻發現一切都變得陌生:學習難度增加了、異性同學的關系變得微妙了、老師的綁繩松了、自己無所適從了。
構建策略:初中班主任應重視分析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關注并注意引導其從依賴到獨立的過渡。鑒于初一上學期學習任務不重,應引導學生閱讀大量的由老師推薦的課外讀物,盡快建立寬闊的知識平臺,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初一上學期更加重視活動課程的開展,通過文體活動,各種競賽如演講、學科知識競賽、課外知識競賽等,強化學校的吸引力、班組凝聚力、團隊精神和求知欲望。進行學習方法指導,盡快養成善于質疑、獨立思考、尋求幫助的良好學習習慣。整個初中階段都要重視青春期心理輔導,創設團體交往與合作的環境,引導建立相互信任、尊重、關心的人際關系,給心理不適的同學以溫暖和慰藉。
3. 鏡像功能
初中生處于自我意識增強,價值觀逐步形成的時期,學會了經常反省、檢查自己。他們在否定師長權威的同時,把目光更多地盯在班級群眾和亞群同伴上。
構建策略:初中生學習和成長和驅動力來自積極的社會評價,換句話說,初中生把班級群體當成一面鏡子,時常評價自己并鞭策自己。所以班主任在構建班級的精神氛圍時,必須把握積極健康的輿論導向并使其占據主導地位。努力引導并盡快促使班級整體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做人的道理,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二、班組精神氛圍構建常用的幾種有效方法
1. 對話法
對話法直接來源于人文主義心理學、教育學思想的一種較為現代的教育方法。這一方法的核心是將真誠、信賴、尊重等觀念引入師生關系,要求老師作為學生的伙伴、朋友,平等地討論而不是居高臨下地進行價值說教。對“問題學生”是最為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2. 兩難推理法和價值澄清法
兩難推理是設計一些學生道德“最近發展區”的兩難問題、情境、活動,并提出一個道德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思考、檢驗自己的立場,反思不同意見。培養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檢查、自我調控的能力。在討論中由于存在不同道德水平的解釋和結論,可以引導學生朝更高一級的道德水平發展。
價值澄清法強調每個人都有機會和權利通過討論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念,珍惜和實踐自己的道德判斷。
評價過程:自我選擇(自由選擇——從許多可供選擇的項目中選擇)——自我評估(對可供選擇的項目作思考,并考慮選擇的后果——珍惜個人選擇)——自覺行動(把個人選擇公開——根據選擇去行動——重復這種行動,化為行為方式)。老師在評價過程中保持價值中立。
借鑒:有利于培養發展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重視德育過程;主張注重學生道德認識上的道德動機和道德沖突;符合學生在積極的社會評價中成長這一心理特點。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