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岳源
小組合作學習是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常用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理由是此方式可以在課堂上能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zhì)和學習習慣。
一位教師執(zhí)教《圖像的移動》一課,以“爸爸去哪兒” 學生喜愛的教學情境引入,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以小組(教學情境中的“家庭”)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在探究過程,學習能力強的優(yōu)等生成為小組內(nèi)最活躍的一分子,他們的潛能得到了發(fā)揮,個性得到了張揚,而相當一部分學困生和中等生缺乏主動參與合作,甚至脫離合作學習的全過程,最后則搭上組內(nèi)其他成員的學習結果這輛“順風車”,這種現(xiàn)象在教學中稱之為“搭車”現(xiàn)象。
一、“搭車”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
為什么在合作學習中會出現(xiàn)“搭車”現(xiàn)象,筆者曾在教學實踐中作出的調(diào)查與分析,找到根源所在。
1. “搭配分組”促使搭車現(xiàn)象出現(xiàn)
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在分組時,有意識地安排優(yōu)等生與學困生搭配,從形式上看,貌似“一幫一”幫扶帶教的學習活動,但實施起來,優(yōu)等生沒有顧及學困生,我行我素,高唱“獨角”凱歌。而學困生在“集結號”旋律中坐上“順風車”,最后還可以在勝利榮譽下分得一杯羹。
2. 師生為完成教學任務促使搭車現(xiàn)象出現(xiàn)
完成教學任務是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特別是在各類公開課、示范課,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顧此失彼,出現(xiàn)教師扼殺了學生探究的空間,扼殺了學生暢所欲言的時間。而小組內(nèi),為了爭當班上的第一,優(yōu)等生則“以一代組”,幾乎不存在合作關系。
3. 課堂評價促使搭車現(xiàn)象出現(xiàn)
在個人交流發(fā)言或小組匯報時,學困生往往因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失去勇于發(fā)言的信心,即使有個人的想法,也害怕回答不全面或不正確,而不敢表達。
二、“搭車”現(xiàn)象的解決策略
針對小組合作出現(xiàn)的“搭車”現(xiàn)象,筆者參與了課題“項目學習(PBL)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通過“項目”的計劃、研究與實施,找到解決合作中“搭車”現(xiàn)象的有效策略:
1. 以興趣作為分組的依據(jù),讓所有學生成為合作學習的主人翁
筆者讓學生以“嶺南文化”為主題開展項目學習,并把“嶺南文化”細分成若干子項目,如:嶺南美食、嶺南建筑、工藝美術、民族節(jié)慶等等。在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以他們的興趣愛好進行分組,自由組合,如:對嶺南美食感興趣的學生可以組成一組,對嶺南建筑有一定認識的學生也可以組成一組。由于學生有了共同的興趣和主題,交流逐漸“升溫”,一起探究的欲望也隨之增強,為合作學習奠定穩(wěn)固的基礎。而且學生都視學習為“美差”、視合作為“樂事”,真正讓他們成為合作學習的駕馭者,而不是搭順風車的“乘客”。
2. 根據(jù)項目,設計有目的性、合作性、有梯度的任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嘗試到“跳起來摘桃”的喜悅
學生自由分組后,存在著小組之間的差異,對此,筆者對每一項目小組預設不同的任務,如:對思維活躍的小組賦予更高的任務,對收集、整理、編輯資料的深度以及廣度提出更高要求,并且還要求他們寫小組合作學習的體會,為作品注入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而對于思維一般的小組可稍微降低要求,并且在設計小組任務時,為了使小組合作更加融洽,有意識地設計目標明確、合作性強的任務,讓學生在合作中感悟、成長,嘗試成功的喜悅。
在小組內(nèi),同樣根據(jù)不同差異的學生,賦予不同的學習任務,做到人人有任務,為“搭車”掃清障礙。如:在課堂探究學習中,誰負責上網(wǎng)搜索資料,誰負責資料的分類、整合,誰負責制作作品;在外出實踐活動中,誰負責拍照,誰負責記錄,誰負責整理資料,做到分工明確。另外筆者為他們建立一套小組合作規(guī)則,使每一位學生明確各自的責任與分工,同時也讓他們明白合作的意義、感受合作帶來的快樂。
3. 建立多種評價機制,重在激勵性評價
每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都渴望得到教師與同伴的尊重與肯定,尤其在學習方法、態(tài)度、情感、價值、信心等方面給予激勵性評價。筆者在開展項目學習過程中,運用激勵性的評價,建立評價機制:營造輕松的評價氛圍;多方參與,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多種方式進行,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如:單元評價法、成果星級評價法等。讓“搭車”者感受到被尊重、認可、稱贊,變被動為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