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雄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毙抡n標這一要求,揭示了數學與生活的關系,那就是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數學又為實際生活服務。因此教師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的學習熱情“漲”起來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是學習成功的鋪路石,是求知欲望的基礎,濃厚的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樂意走進課堂,去品味學數學的樂趣。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蘊含的生活素材,精心創設各種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北師版第11冊選擇購物方案的內容時,我通過課件播放一段人們在超市選購物品的場面,創設了一個生動的生活情景。同學們很快被熟悉而熱鬧的生活場景吸引住了,注意力也很快被集中起來,老師很自然地出示了例題并引導學生分析,同學們學習熱情高漲,很快地計算出了答案。
二、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讓課堂“動”起來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知識。數學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都離不開學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數學教學就應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減少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這對于更好地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應用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如果充分利用好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讓學生在家里找出有圓形的物體并帶到課堂中來,再利用繩子繞一圈或在桌面上滾動一周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進而計算出圓周率。同學們找來的圓物體可謂五花八門,有茶葉罐的蓋子、有餅干盒的蓋子、有雪花膏的盒子、還有圓圓的小鏡子……因為這些物品都是同學們自己找出來的東西,所以每個同學都有動手的機會,而且大家動起手來特別積極,測量起來特別認真,討論問題也相當熱烈,學習特別投入,學生在“做數學”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 走出課堂獲取信息,讓課堂“活”起來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不只是把教科書看作唯一的教學資源,還要求教師結合有關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周圍的條件開發各種有用的教學資源。所以在教學新知識時,可以讓學生課前先了解學習內容,搜集有關信息,讓學生帶著收獲進課堂,帶著經驗進課堂,帶著問題進課堂,使學生的學習處于主動探索之中。如在教學“比例尺”時,我在前一天下午分好學習小組,然后帶同學們到操場上,要求學生先找到自己小組喜歡的物體或者圖形,再利用帶來的皮尺、卷尺等工具測量出有關長度,并記錄下來。操場上頓時熱鬧起來,同學們忙得不亦樂乎,有的測量了足球場球門的寬度、有的測量了足球場禁區的邊長、有的測量了足球場中間的圓的直徑、有的測量了籃球場的長和寬、有的測量了沙池的長和寬、有的測量了升旗臺的長、寬、高……第二天在教學時,我提問每個小組的測量的項目和數據,并寫在黑板上。接著發給每個同學一張紙,然后請同學們把自己測量出的物體的長度畫在一張紙,你想畫多長的線段就畫多長。接著我提問學生,為什么生活中的那么長的長度可以畫在這么小的一張紙上?長度是放大還是縮小了?然后再順勢引導學生弄清楚什么是實際距離,什么是圖上距離,最后讓同學們計算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注意強調比例尺一般化成前項或后項為1的比,不能的修改畫的線段長度再計算),從而很好地讓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因為這些數據都是同學們自己獲得的,畫的線段也是自己喜歡的長度,這樣做法既尊重了學生的學習個性,又把一個枯燥的概念教學變得生動起來,而且很具體化和形象化了,因而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同學們的積極性都相當高,而且學得興趣盎然,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效果也特別好。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