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梅
精彩的課堂評價猶如一杯香茗,清新香醇,令人欣喜,令人激動,令人回味。
一、確保準確和簡潔
準確性是評價語的靈魂。沒有“靈魂”,教師的評價語就沒有了生命力,無論你說的多么生動,如何有吸引力,都是蒼白無力的。所以教師既不能一味地肯定評價,也不能一味地批評,要讓學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對的,錯又在何處,只有這樣,才能強化知識的落實。錢夢龍老師課堂評價語準確簡潔:學生朗讀課文后,他評價說:“朗讀,能做到聲音響亮,吐字準確,有頓有挫。”學生歸納段意后,他評價說:“我們同學很會讀書,編提綱,用五言、七言回目式編提綱,不僅通俗而且概括性強,是個好方法。”這些評價語要言不煩,準確恰當。
二、充滿賞識與激勵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語文課堂教學中,富有激勵性的評價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內在潛能。在教師適時的評價語言下,學生意識到我們在關注著其細微的進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著這種進步帶來的快樂,極力爭取學生更大的進步。如《草原》這一課中,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種境界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來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我問道,“此刻,面對草原如此美麗的景象,如果是你,你最想做什么?”有學生說“高歌一曲”,隨即深情閉眼吟唱《草原贊歌》,我把掌聲送給他,贊賞道:“草原的美融匯在你的歌聲與你表情中”,全班同學也情不自禁地拍著掌;有學生說“吟一首詩”,隨即附上了古今結合的七言絕句,我又情不自禁地拍手稱絕“在你的身上我看到了未來作家的影子。”
三、富有幽默和詼諧
文化的重要因子是趣味,語文課堂教學是索然乏味還是興味黯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個性。前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就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如果教師缺乏幽默感,就會筑起一道師生互不理解的高墻。”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課堂評價時,機智詼諧的幽默更是不可缺少。幽默得和風細、詼諧輕松,可以使它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能達到匡正糾謬、明辨是非的目的。例如特級教師薛法根在執教《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篇課文時,聯系劉禹錫的一首詩引導學生理解“司空見慣”這一詞語,結束時,說道“明白了吧?”一學生恍然大悟的樣子“哦”了一聲,薛老師詼諧地補上一句“不問不知道——”一學生接著說“一問嚇一跳”眾生大笑,薛老師錦上添花道“你嚇什么呀?那叫——問了才知道!”眾生再哄堂而笑,薛老師笑道:“問號才能變成感嘆號呀。”隨即板書“?”與“!”。
四、注意引導和矯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獨特的體驗是符合閱讀教學的規律的,在現實的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的見解,感受和體驗有時偏離社會的主導價值觀,教師應以一種寬容的眼光,去保護學生稚嫩純真的心,再用評價語及時引導,矯正。例如在學習《中彩那天》,許多學生非常不理解:當時“我”家經濟拮據,很需要這部車,爸爸完全可以不用告訴庫伯,因為庫伯不知道,況且彩票是爸爸幫忙買的,爸爸可以告訴庫伯所幫忙買的那張彩票沒有中;庫伯家那么有錢,根部不在乎這部車。同學們就像小作者一樣不理解爸爸的做法,甚至覺得庫伯不應該把車拿回去。面對同學們看似有理的發言,我急忙趁勢引導和矯正:“同學們,人無信而不立,一部車對于經濟拮據的我們家而言的確重要,對于夢寐以求能擁有車的爸爸而言更是欣喜,但,如果這部車沒有還給庫伯,爸爸在開這部車的時候,他的內心會高興嗎?也許終日糾纏他的是那擦去筆跡的彩票的陰影,是欺騙別人的噩夢,是內心遮掩的糾結,換作是你,你的內心還會喜悅嗎?你愿意要這部車嗎?”學生沉默了,有些搖搖頭,有些低聲“不會。”。經過我的這一評價引導,學生明白了“爸爸”的做法是正確的,也明白了“道德看似簡單,實踐起來卻很難。”的意義。價值取向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在對話過程中產生的共識,具有共性。作為教師,既要追求共性,又要張揚個性。當學生的獨特想法與時代和民族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發生矛盾時,教師不能放任自流,而應做好引導者,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文本所呈現的價值取向,此時教師的評價語,矯正的是思想的走向,更是學生未來發展的方向。
(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情感教育的學校文化建設研究(課題批準號:2012ZQJK016)之審美課)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