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濤+霍敏霞
在近兩年里,我們嘗試著用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模式上課,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創新意識,形成有利于創造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并獲取嘗試創造的初步方法,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的關鍵。
一、把握農村的特點,正確運用“生本”教學
從學習者出發,從人的生命自然的限度、活動規律去思考和設計。學生的事,學生來做,最大限度地調動生命的潛能。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理念,變成教學行動。采用先做后學、先學后教、教少學多、以學定教、不教而教和內核生成課程等,把學生作為教育本體,充分依靠學生,相信學生具有無限的學習潛能,把學生作為教學的第一資源,通過改變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精選適合學生學習的知識,減少對學生學習的時空占領,給學生以更多的獨立有效的思維時間,開展不斷提升學生感悟層次的常規化討論,實現教師、知識、學生以及家庭、社會的多元、多向、多層次的課堂生態系統的開放與互動,建立一個自由和諧富有個性的獨立自主的學習生態環境,從而取得課堂教學效益與生命質量的整體提升。
二、創造應用環境應用數學知識自主解決實際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科活動,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開設生活數學實踐課,是培養學生自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重要保證和有效途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應尋找調動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最佳途徑,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使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課堂上要重視直觀操作,讓學生在“活動”中參與。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是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利用教具、學具操作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學生不僅眼看、手動、口講、腦想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在活動中把學生推向主體地位。我在課堂教學盡可能地開展“說一說”、“擺一擺”、“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疊一疊”……盡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創造條件讓學生有參與的時間和空間。
三、提供討論、訓練機會,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恰當地把握時機,選擇有討論價值的內容,組織學生討論,既發揚了民主又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機會。人人參與,個個發言,各抒己見,互相啟發,取長補短,活躍了課堂氣氛,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廣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當某一種新概念剛剛引入時,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還比較膚淺,需要進一步剖析,這時教師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討論、質疑,弄清概念的本質屬性。
課堂上,我們看不到老師刻意地表演自己,展現自己的才華,而學生卻因而有了充足的活動和參與的時間。生本教育的好課觀認為好課一般不“好看”,因為我們看不到教師動人的表演,看到的卻是稍微“亂哄哄”的學生活動。學生就是在這種輕松、無拘無束的課堂學習氛圍中,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四、大膽放手,展開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中,要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盡量大的空間范圍去思考問題,發揮潛在的智能,表現自己的才能。如設計“給應用題提問題”的題目、“自編應用題”、“一題多解的題目”等,在學生的作業設計里我就要求他們可以自主設計一些題目。我在教學分數除法一課時,有一道題是:÷5,大部分學生都是用書本的知識去計算,用乘以,但是有一個學生用一種不同的方法:將的分子分母同時擴大5倍再除以5即是÷5,這時就可以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數5結果就是。對這位學生的新發現,我給予了充分肯定,教了十年書,都沒有一個學生提出這一種解法,雖然沒有直接用書本的方法簡單,但是真正的經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答案,這位學生也從中嘗到了創造的樂趣和喜悅。長此以往,今后學生便會更加專心地鉆研問題,花大力氣進行創新。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