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芳
數學教學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能完善人的心智、凈化人的靈魂。數學老師只有在日常的教學中充分滲透數學文化,才能使學生了解數學教學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關系,體會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人文價值,尋求數學進步的歷史軌跡,開闊視野,激發數學創新的動力,從而領會數學的美學價值,提高文化素養和創新意識。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滲透數學文化呢?
一、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教師可以在教授數學知識時介紹有關的背景文化;可以作專題演講;也可以鼓勵和指導學生就某個專題查找、閱讀、收集資料文獻,在此基礎上,編寫一些形式豐富的數學小作文、科普報告、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在此基礎上,要靈活采取各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動口動腦,積極思維。傳統的數學教學更多的傾向于“系統學習”,不可否認這是一種高效接受式學習方式。但面對日益紛繁復雜的知識經濟社會,僅有這種學習方式已遠遠不夠,我們把學生從大量機械重復練習中解救出來,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進行創造性地學習已成為必然。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中,可先用現實生活中圓形的物體舉例,使學生認識到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至于怎樣畫圓,教師不作示范,而讓學生自己想方設法大膽嘗試?!澳銈儠嫵鰳藴实膱A形嗎?看誰的方法最好最多?”學生相互協作,人人動手、動腦,很快都學會借用圓形(如硬幣、墨水瓶蓋等)或圓規畫圓;然后,教師進一步激勵學生進行探索:“如果要建設一個圓形大花壇能用圓規畫出來嗎?”進而再探索“汽車的車輪為什么是圓的,而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這樣啟發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想象空間,鼓勵學生求異創新,大膽探索。在這種方式下,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探索精神及學習興趣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
二、大力挖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如在講授“黃金分割”中,可適當講述黃金分割在現實生活中的無窮魅力:漂亮的五角星圖案;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克/厘米3,月球的平均密度為3.4克/厘米3,月球與地球平均密度的比值恰為0.618;每晝夜24小時中需保持睡眠9小時,而9與15之比為0.618的近似值;人的正常體溫是37℃, 37℃×0.618≈22.9℃,在此溫度中,肌體的新陳代謝、生理節奏、生理機能都處于最佳狀態,人們感覺最舒適;報幕員站在舞臺的一個黃金分割點,最能給人一種美的感受……一件件實在的事例、一幕幕精美的畫面,有力地印證了黃金分割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
再如在探討了圓的直徑、半徑、圓心的一些特征后,可引出這個故事:早在2400多年前,我國古代學者墨子對圓就有了精辟的描述。電腦出示墨子的頭像和墨子對圓的描述:圓:一中同長也。意思是:圓有而且僅有一個中心,從圓心到圓周上任何一點距離相等。將圓的歷史研究成果呈現出來,能讓學生的視野在時空上有了更廣闊的延伸,對圓的認識也更加具體豐富起來。
三、借用現代化手段,展示數學文化的美
教師可以借助圖片、幻燈、錄像以及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展示數學文化的奇異和美,積極傳播數學文化。
比如在講述圓時,可通過電腦展示一系列生活中典型而非常漂亮的有關圓的圖片:自行車輪胎、景德鎮出產的圓形瓷器、月球上的環形山、向日葵、光環、電磁波等;還可動畫演示一顆石子丟在平靜的水面上,水面蕩漾出的美麗的圓形波紋,真正地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圓的無處不在,世界上因為有了圓才變得有此美妙。讓學生帶著高漲的熱情進入新課的學習。
四、開展學科之間的文化交融與滲透
如在講授有關溶液配制的應用題前,我先認真地鉆研了初三化學中有關溶質、溶劑、溶液等概念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并將糖水、鹽水這兩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作對照,再將紅墨水滴入清水中演示溶質、溶劑和濃度間的關系,學生就能直觀地把握好各個概念的實質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并能準確地解答相關的問題。
作為一名新形勢下的數學教師,對數學文化的研究應該更加深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合適而巧妙地讓數學文化走進課堂,滲入數學教學,努力使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體會數學的文化品位,體察社會文化和數學文化之間的互動。當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滲入教材到達課堂融入教學時,數學就會更加平易近人又生動有趣,數學教學就會通過文化這個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