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明
所謂體驗性學習,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參與知識探究、發現與形成的過程,并通過體驗與感受,構建屬于自己的認識體系。
一、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
曾經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學生的認知過程總是伴隨著情感進行,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授課內容的特點,編成饒有趣味的小故事,再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能夠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
如教學 “商不變規律”時,教師創設童話故事:樹林里,松鼠媽媽帶了一群小松鼠,其中一只名叫圓圓的小松鼠既貪吃又自作聰明。一天,松鼠媽媽分別給每只小松鼠12個松果,要它們平均分2天吃完,其他小松鼠都拍手表示滿意,只有圓圓大叫著“12個松果太少了,不夠吃。”媽媽說:“那好,我給你24個松果平均分4天吃完。”圓圓又叫又跳:“不夠,不夠。”媽媽說:“那我給你36個松果,平均分6天吃完,怎樣?”這下圓圓滿意了。媽媽和小姐妹、小兄弟都笑了,而圓圓卻莫名其妙。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為什么媽媽和小姐妹小兄弟都笑了呢?同學們聽了都笑圓圓笨,爭著說自己的想法,表現自己的才能……,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此外,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講一些數學家刻苦研究的名人軼事,看一些數學家的照片或插圖,能夠使學生終身難忘,他們會追蹤數學家的思維,去體驗研究成功的境界。科學家們的忘我探索情境,能激勵學生,陶冶性情,鼓舞斗志,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探索的精神。
二、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體驗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以生活經驗為基礎的。正是通過已有的“經驗”,學生才能經歷知識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得到新的經驗。因此,教學要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即“數學現實”)出發,根據小學生好動、愛玩的特點,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并在參與操作實踐的過程中思考、發現和創造。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地動手、動腦,像數學家那樣“真刀真槍”地去研究,去探索,去創新。
如:兒童還在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有過不少買東西的經驗了,在教學“認識了人民幣”一課時,教師在教室里創設了一個模擬文具店(里面擺有各種文具卡,并分別標上單價),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用3元錢來買文具,必需用完這3元,看你們組能買些什么文具?并試著“買一買”。學生們一下子被這熟悉的情景吸引住了,紛紛發表自己獨特的意見,高高興興地“去買一買”,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達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還要多開展數學課外實踐活動,如生活中的一些調查統計、實際小測量、制作幾何形體或數學學習用具等,還要鼓勵學生多看有關數學的課外書,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動手實踐的機會。這樣做,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還能培養學習興趣,激發探索意識,開闊視野,拓寬其知識面,而且能使學生的創新能力等素質得到更廣泛意義上的培養和發展。
三、創造“交流情境”,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體驗
由于每個學生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觀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學生對事物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們站在不同的思維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反映面,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反映面來引發學生交流,使學生互相促進。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體驗,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感知和更新的認識,更是同學之間情感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
如:講解一道應用題:有一批煤要一次運完,如果每車運27噸,要30輛卡車。現在只有27輛卡車,平均每輛卡車多運多少噸煤?老師先讓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后進行交流。生1 :27×30÷27-27=3(噸);生2 :27×(30-27)÷27=3(噸);生3 :30-27=3(噸)。生3 的話音剛落,便招來同學們的一片反駁聲。生3 也一時說不出理由。師:孩子們,說說你們的意見吧。生4 :我認為他是知道計算結果后在湊答案。生5 :30輛減27噸,單位不同,不能相減,這式子沒有意義。其他同學表示贊同。師:生3 的列式究竟有沒有道理呢?我們分組好好討論討論,看有沒有什么新發現?同學們展(下轉第80頁)
開了熱烈的討論,老師也參與其中。過了幾分鐘,有些小組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生6: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認為他的算式可以這樣理解。因為煤的總重量不變,一共是(27×30)噸,一次運完,如果用30輛卡車,平均每車運27噸,如果用27輛卡車,平均每車運30噸,這樣一比較就知道每車多運(30-27)噸。
以上案例中,老師尊重每個學生,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了充分的探索、合作交流機會,“化腐朽為神奇”,不僅使學生理解了一種更為簡單的解題方法,更鼓勵了學生有創見的思維,保護了孩子們的創新意識,促進創新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四、創設“應用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驗
數學是一門應用非常廣泛的學科。小學數學中的許多知識也都直接地被應用于人們的生活領域和生產實際。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揭示出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動機,產生學習興趣。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實地應用的機會,使學生在數學知識的一次次實際應用中,深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的作用。通過應用,既可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又能激起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教學了“時分的認識”后,教師讓學生完成一份作業:“設計一次春游活動方案”,要求時間安排、活動內容和程序等在活動方案中體現得當。由于“春游活動方案”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這一開放性的作業由時間知識為線索,結合具體內容,讓學生展開想象和創新的翅膀,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時,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總之,小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就是“知識構建”的過程。這不僅僅是接受知識,更是通過自己的經驗在構造自己對認識客體的理解。“體驗學習”不僅是用“腦”去學習,更是用“心”去學習,用心靈去體會,用整個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們老師的職責就是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和學習機會,同時給予適時的指導與激勵的評價,讓學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體驗,在體驗中自然和諧地發展。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