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輝
現結合自己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1. 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學生的思維過程,是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過程。為了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要運用最優的教學方法,采取最優的措施,進行最優的設問,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對學生提問時,我特別注意問題的“啟發性”和“準確性”。簡單的問題,無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高難度的向題,學生高不可攀;籠統的問題,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負遷移。只有結合學生實際水平,恰當地提出向題,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授“商不變的性質”這一課時,我設計出兩種不同教法。一種是“扶”的教學方法,在一組算式中,一道一道題出現,一步一步地讓學生觀察回答,被除數和除數是怎樣變化、商又怎樣變化,最后才綜合出商不變的性質。另一種是“啟”的教學方法,出示一組算式后,先提出兩個問題:①從上往下看,被除數和除數是怎樣變化?商又怎樣變化?②從下往上看,被除數和除數又怎樣變化?商呢?再讓學生觀察議論,最后讓學生歸納出商不變的性質。兩種教法相比較,前一種課堂氣氛呆板,不利于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能力;后一種教法,通過學生觀察、分析、議論,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精力集中,積極性高,使學生在探索發現中牢固地獲得知識,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2.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①試題發散思維訓練。如:
( )+( )=9
( )×( )=24
( )÷( )=64
125×88=( )(用幾種不同的方法計算)。②問題發散思維訓練。講應用題時,給出條件,讓學生提出多個問題,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③條件補充發散思維訓練。在應用題教學中,給出一個條件和問題,讓學生補充另一個條件;或只給一個問題,讓學生補充兩個條件。這是使學生了解應用題的結構和學習運用分析法的一種訓練方式。④編題發散思維訓練。由低年級到高年級循序漸進,先看圖編題,看式子編題,再按類型編題等。⑤解題發散思維訓練。就是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應用題。⑥拆題發散訓練。就是把一道多步計算的應用題,拆成幾道簡單的應用題。⑦改變條件或改變問題的發散思維訓練。在應用題教學中,改變某一條件或問題、改變某一詞句,進行訓練。通過以上訓練,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機會,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3. 課堂教學腦、口、手結合
例如:一個長方形長5厘米,寬4厘米,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先讓學生用自己剪好的學具擺一擺,用若干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板去量長5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紙板的面積,再算一算。問:怎樣最快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呢?這時每個學生都動腦、動口、動手。教師把學生說的方法顯示在幻燈幕上。結果學生分別說出了幾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全部擺滿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正好是20個1平方厘米;一種是每行擺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共可以擺4行,算出5×4=20(平方厘米);一種是每豎行擺4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共可排5豎行,面積是4×5=20(平方厘米)。最后通過比較分析,師生共同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直觀形象。
4. 讓學生精練巧練
精練巧練,是啟發式教學的體現,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技能技巧,鞏固“雙基”知識,發展學生的能力。精練巧練的形式必須多樣化,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我設計了以下練習題:
①填空
A.6.4÷0.2商的最高位是( )位。
B.3.95÷0.05商比被除數( )。
C.0.74÷3.7商比被除數( )。
②判斷題。對的在題后打“√”,錯的打“?”,并改正過來。
③計算
18.22÷3.02 1.204÷2.8
10.112÷0.158
④
( )÷( )=4.6……7
責任編輯 潘孟良endprint
現結合自己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1. 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學生的思維過程,是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過程。為了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要運用最優的教學方法,采取最優的措施,進行最優的設問,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對學生提問時,我特別注意問題的“啟發性”和“準確性”。簡單的問題,無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高難度的向題,學生高不可攀;籠統的問題,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負遷移。只有結合學生實際水平,恰當地提出向題,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授“商不變的性質”這一課時,我設計出兩種不同教法。一種是“扶”的教學方法,在一組算式中,一道一道題出現,一步一步地讓學生觀察回答,被除數和除數是怎樣變化、商又怎樣變化,最后才綜合出商不變的性質。另一種是“啟”的教學方法,出示一組算式后,先提出兩個問題:①從上往下看,被除數和除數是怎樣變化?商又怎樣變化?②從下往上看,被除數和除數又怎樣變化?商呢?再讓學生觀察議論,最后讓學生歸納出商不變的性質。兩種教法相比較,前一種課堂氣氛呆板,不利于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能力;后一種教法,通過學生觀察、分析、議論,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精力集中,積極性高,使學生在探索發現中牢固地獲得知識,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2.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①試題發散思維訓練。如:
( )+( )=9
( )×( )=24
( )÷( )=64
125×88=( )(用幾種不同的方法計算)。②問題發散思維訓練。講應用題時,給出條件,讓學生提出多個問題,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③條件補充發散思維訓練。在應用題教學中,給出一個條件和問題,讓學生補充另一個條件;或只給一個問題,讓學生補充兩個條件。這是使學生了解應用題的結構和學習運用分析法的一種訓練方式。④編題發散思維訓練。由低年級到高年級循序漸進,先看圖編題,看式子編題,再按類型編題等。⑤解題發散思維訓練。就是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應用題。⑥拆題發散訓練。就是把一道多步計算的應用題,拆成幾道簡單的應用題。⑦改變條件或改變問題的發散思維訓練。在應用題教學中,改變某一條件或問題、改變某一詞句,進行訓練。通過以上訓練,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機會,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3. 課堂教學腦、口、手結合
例如:一個長方形長5厘米,寬4厘米,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先讓學生用自己剪好的學具擺一擺,用若干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板去量長5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紙板的面積,再算一算。問:怎樣最快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呢?這時每個學生都動腦、動口、動手。教師把學生說的方法顯示在幻燈幕上。結果學生分別說出了幾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全部擺滿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正好是20個1平方厘米;一種是每行擺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共可以擺4行,算出5×4=20(平方厘米);一種是每豎行擺4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共可排5豎行,面積是4×5=20(平方厘米)。最后通過比較分析,師生共同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直觀形象。
4. 讓學生精練巧練
精練巧練,是啟發式教學的體現,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技能技巧,鞏固“雙基”知識,發展學生的能力。精練巧練的形式必須多樣化,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我設計了以下練習題:
①填空
A.6.4÷0.2商的最高位是( )位。
B.3.95÷0.05商比被除數( )。
C.0.74÷3.7商比被除數( )。
②判斷題。對的在題后打“√”,錯的打“?”,并改正過來。
③計算
18.22÷3.02 1.204÷2.8
10.112÷0.158
④
( )÷( )=4.6……7
責任編輯 潘孟良endprint
現結合自己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1. 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學生的思維過程,是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過程。為了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要運用最優的教學方法,采取最優的措施,進行最優的設問,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對學生提問時,我特別注意問題的“啟發性”和“準確性”。簡單的問題,無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高難度的向題,學生高不可攀;籠統的問題,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負遷移。只有結合學生實際水平,恰當地提出向題,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授“商不變的性質”這一課時,我設計出兩種不同教法。一種是“扶”的教學方法,在一組算式中,一道一道題出現,一步一步地讓學生觀察回答,被除數和除數是怎樣變化、商又怎樣變化,最后才綜合出商不變的性質。另一種是“啟”的教學方法,出示一組算式后,先提出兩個問題:①從上往下看,被除數和除數是怎樣變化?商又怎樣變化?②從下往上看,被除數和除數又怎樣變化?商呢?再讓學生觀察議論,最后讓學生歸納出商不變的性質。兩種教法相比較,前一種課堂氣氛呆板,不利于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能力;后一種教法,通過學生觀察、分析、議論,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精力集中,積極性高,使學生在探索發現中牢固地獲得知識,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2.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①試題發散思維訓練。如:
( )+( )=9
( )×( )=24
( )÷( )=64
125×88=( )(用幾種不同的方法計算)。②問題發散思維訓練。講應用題時,給出條件,讓學生提出多個問題,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③條件補充發散思維訓練。在應用題教學中,給出一個條件和問題,讓學生補充另一個條件;或只給一個問題,讓學生補充兩個條件。這是使學生了解應用題的結構和學習運用分析法的一種訓練方式。④編題發散思維訓練。由低年級到高年級循序漸進,先看圖編題,看式子編題,再按類型編題等。⑤解題發散思維訓練。就是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應用題。⑥拆題發散訓練。就是把一道多步計算的應用題,拆成幾道簡單的應用題。⑦改變條件或改變問題的發散思維訓練。在應用題教學中,改變某一條件或問題、改變某一詞句,進行訓練。通過以上訓練,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機會,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3. 課堂教學腦、口、手結合
例如:一個長方形長5厘米,寬4厘米,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先讓學生用自己剪好的學具擺一擺,用若干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板去量長5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紙板的面積,再算一算。問:怎樣最快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呢?這時每個學生都動腦、動口、動手。教師把學生說的方法顯示在幻燈幕上。結果學生分別說出了幾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全部擺滿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正好是20個1平方厘米;一種是每行擺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共可以擺4行,算出5×4=20(平方厘米);一種是每豎行擺4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共可排5豎行,面積是4×5=20(平方厘米)。最后通過比較分析,師生共同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直觀形象。
4. 讓學生精練巧練
精練巧練,是啟發式教學的體現,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技能技巧,鞏固“雙基”知識,發展學生的能力。精練巧練的形式必須多樣化,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我設計了以下練習題:
①填空
A.6.4÷0.2商的最高位是( )位。
B.3.95÷0.05商比被除數( )。
C.0.74÷3.7商比被除數( )。
②判斷題。對的在題后打“√”,錯的打“?”,并改正過來。
③計算
18.22÷3.02 1.204÷2.8
10.112÷0.158
④
( )÷( )=4.6……7
責任編輯 潘孟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