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杰 盧俊強
摘要:隨著我國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城市在發展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更加注重了環境的保護,制定了很多措施來對環境進行改善,其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就可以很好地解決中小河流受污染的狀況,并對中小河流的治理問題提出了寶貴的規劃建議。中小河流是我國重要的河流環境之一。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失去了保護中小河流水質環境的意識,在河流中隨意投放垃圾和污水,造成了中小河流的嚴重污染。所以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相關的環保部門應該充分注重中小河流治理規劃建設的重要性,積極開展治理規劃工作,并不斷總結工作經驗,探索出更加有效的規劃方法。本文通過對中小河流治理情況的分析,探索河流治理規劃的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小河流;治理;規劃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 TV212.5+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45
我國有很多的中小河流,這些流域構成了我國美麗的畫卷,所以我們要提高保護中小河流域水質的意識,通過實際的規劃和治理行為,加大對中小河流的保護。各地頻發的自然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同時也對中小河流的水質造成了更大的破壞,為了早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政府必須實施具體的治理措施,保障生態平穩協調的發展。
1 中小河流存在的嚴重問題
1.1 中小河流的防洪工作開展不夠全面
中小河流具有源短流急的特點,一旦發生洪水災害,很容易出現暴漲現象,這樣既破壞了中小河流的結構,又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脅,同時洪水的暴漲也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經過實地的考察可以發現,很多地區的中小河流防洪工作開展不夠全面,在發生洪水災害時已經給當地造成了損失,尤以中小河流水土流失的程度也比較嚴重。地方政府沒有及時組織人員對中小河流進行設防及攔河設施,使得周圍生活的居民隨意往河流中投放垃圾,政府部門在發現了這種狀況之后,也沒有制定出嚴格的制度進行管理,使得中小河流河道出現了萎縮現象。
1.2 中小河流規劃的前期準備工作比較滯后
在很多地區的中小河流治理規劃工作中,工作人員缺乏河流治理的經驗,不能準確地抓住河流治理重點,導致前期的準備工作非常滯后。在河流治理和規劃之前,工作人員也沒有及時的考察河流情況,不能充分明確河流治理目標,嚴重阻礙了治理工程的進展。隨著地區人口的不斷增長,河流沿岸的城市建設力度越來越大,我國加大了糧食基地的投入,并對其進行了有效管理,這時如果沒有明確的河流治理方案會嚴重影響到糧食基地的發展。
1.3 治理投入的資金不足
在很多地區的中小河流治理過程中,都缺乏明確的投資機制,治理投入的資金嚴重不足,根本不能滿足河流治理和規劃的需要。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河流現狀,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導致治理工作始終沒有全面落實。
2 中小河流治理的建議
2.1 地區政府要開展全面的中小河流防洪工作
經過對地區河流治理的現狀分析,已經可以明確指導地區河流治理存在的問題,所以政府應該基于這種情況,大力開展中小河流防洪工作,結合地區實際的河流污染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緩解。其中,針對居民亂投垃圾的現象就應該制定出明確的制度來規范居民的行為,并通過相關人員的管理和監督,徹底杜絕這種現象發生。同時在河流毀壞嚴重的地方,要設置攔河設施,使其可以很好地保護中小河流。
2.2 認真落實中小河流規劃的前期準備工作
在實際的河流治理之前,相關的規劃人員必須提前考察當地河流情況,并根據出現的狀況制定出合理的治理方案,明確河流治理的目標和方向。并對糧食作物的生產基地進行調查,了解到洪澇災害可能對糧食作物產生的危害,以保障糧食作物產量為目標,充分作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2.3 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多渠道落實建設資金
在河流治理的過程中,往往因為投入資金的不足,影響了河流治理工作的進展,所以政府部門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利用多種渠道,保障治理資金的充足。政府可以加大對外界的倡導,調動地區企業投資的積極性,進而為河流治理籌集更多的資金。
3 結語
目前,我國很多資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各地區又不能根據污染的程度對其進行有效地保護和治理,中小河流的治理問題就是其中一個重點,有些地區即使開展了治理工作,中小河流水質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所以政府要認真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根據實際的河流污染程度,制定出規劃方案,進而提高我國中小河流的水質情況,使其可以更好地應對災害沖擊,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
參考文獻
[1] 遲永山.淺談松花江流域水環境管理現狀及管理措施[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1,21(10):100-103.
[2] 李剛,宮偉,高永勝.基于多樣性的河流修復理論基礎[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2,32(16):123-125.
[3] 彭葉偉.淺談中小河流綜合治理的思考[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0,41(13):114-116.
[4] 左艷軍,張祥珍.談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設計的建議[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0,15(13):20-24.
作者簡介:盧俊杰,本科學歷,臨江市水利局,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水土保持;盧俊強,本科學歷,臨江市水利局,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河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