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朋
摘要:本文通過以中職學校開展志服務活動為切入點,以期實現對中職道德教育體系的有效補充和生動實踐,同時使志愿服務活動成為中職學校踐行“生活德育”“全員德育”等教育理念的有機載體。學生能夠在多層次、多方式的志愿服務活動中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關鍵詞:職業教育;志愿服務;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10-0083-03在過去的十年中,職業教育適應國家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局,堅持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為發展目標,不斷開展創造性的工作,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貢獻出了重要力量。然而,隨著中職學校人數的不斷增加,給中職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夢”的闡述與勾勒出的未來中國發展的新藍圖,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進步的機會”成為新時期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標。
一、德育工作與志愿服務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
(一)中職德育工作的成績與問題
十一五規劃以來,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通過不斷創造性的工作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現已初步形成了德育管理體制健全化、德育課程規范化、德育師資隊伍素質專業化、德育科研普及化、德育實踐常規化的德育發展格局。很多中職學校陸續探索出“精細德育”、“全員德育”等創新型德育工作模式。同時通過逐步提升校園文化層次、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隊伍建設、技能大賽引領等方式來形成的合力德育的新格局。
(二)中職德育在新時期遇到的問題與困惑
中職始終把培養符合社會和企業需要的德才兼備的技能型人才作為自身的發展目標,也就是說中職畢業生既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又要有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觀、人生觀、價值觀。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互聯網絡的迅猛發展,很多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不健康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甚至“黃賭毒”等道德淪喪思潮的影響。尤其對沿海地區的中職學生影響更為巨大,所以這也給新時期的德育工作帶來了問題與挑戰。
目前,中職德育理念深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知識灌學生、高壓管學生,制度捆學生等片面的、傳統教育方式阻礙了新時期德育工作的發展與創新。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要不是道德知識的獲取,而是引導人們去選擇、構建有道德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學校道德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完善人的發展,這就要求創造一個合乎人性、寬松、健康、向善的環境。那么解決當前德育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困難,不僅需要教育工作者轉變教育觀念,更加需要充分解放學生的天性,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為學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和創設健康的平臺。
二、志愿服務活動與中職德育工作的聯系
志愿服務幾乎是每一個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珠三角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增加,帶動了志愿服務活動的蓬勃發展。1993年共青團中央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動”以來,無數青年學子紛紛加入到志愿者的隊伍中來。近年,受到這種志愿服務精神的影響,無數中職學生也利用業余時間投入到志愿者的隊伍中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志愿服務活動的不斷深入,志愿服務活動越來越能夠彰顯出其德育育人的新特性。
(一)志愿服務活動為德育提供了有效補充
目前中職德育已形成了以德育課程、主題班會、團日活動等為主要形式的開展關于“道德的觀念”的教育,然而其教育途徑存在著缺乏教育的實踐性、靈活性、切入性等問題。杜威認為:“道德觀念和關于道德的觀念之間的區別,是討論道德教育的根本問題。凡是能夠影響行為,使行為有所改進和改善的觀念就是‘道德觀念;而‘關于道德的觀念則是人們對道德知識體系本身的認識,這種認識‘在道德上可以是漠不關心的,因為‘在關于道德的觀念、關于誠實、純潔或仁慈的知識中,沒有使這些觀念自動地轉變為良好的品格或良好的行為的性質。”由此可見志愿服務活動是對于系統性的德育教學體系的有效補充,是實現德育知行統一的有效方式。
(二)志愿服務活動為德育提供了教育契機
·德育研究·以中職學校志愿服務活動為切入點的創新德育模式分析教育契機是指對學生進行某種教育或解決某一個問題時的最佳時機。它是在教育的實踐過程中自然涌現出來的或是有意創設的某種事件或情境。作為德育工作者,除了向學生傳授專業的技能知識外,另外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就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自然就會設計不同主題教育課或者主題教育活動。由于主題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存在距離感使教育效果受到影響。志愿服務活動可以讓道德教育與學生實踐產生共鳴,并引導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不同的志愿服務活動為德育提供了不同的教育契機。例如交通文明志愿服務活動就為德育提供了一次生動的“交通安全”主題教育活動,珠海市圓明新園志愿服務活動為德育提供了一次生動的“低碳、環保”主題教育活動。
(三)志愿服務活動為德育搭建了展示平臺
職業學校學生進校之前普遍缺乏自信心、學習動力不足、缺乏自我認同感,這直接導致了學生對職業技能學習和學校生活的消極和抵觸情緒的產生。羅丹說過: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怎樣發現職業學校學生的“美”是轉變學生情緒和學習態度的主要方法。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智能范疇內有所特長和發展。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可以發揮學生人際智能、內省智能等方面的能力。
三、志愿服務活動在中職學校開展的實踐研究
珠海市理工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珠海理工)在德育工作中逐步摸索出以發展5C(能力、信心、人際、品格、關心)積極品質為引領的社團育人特色模式,期中志愿服務活動在德育實效性中發揮的重要的積極作用。珠海理工堅持“市校結合”的志愿服務活動發展模式,在德育工作中產生了很好的泡菜效應。
(一)珠海理工“市校結合”的志愿服務活動發展模式
珠海理工在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中堅持“市校結合”的發展模式,形成了校內志愿服務微體驗、校外志愿服務助社會、國際賽事增自信為目標的志愿服務活動發展體系。形式多樣、層級鮮明、范圍廣闊的志愿服務活動與學校實行的生活化德育育人模式緊密相連。
(二)珠海理工“市校結合”的志愿服務活動體系的實施路徑
珠海理工者志愿服務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堅持學生自主管理為原則,志愿者協會校團委的指導下,實行社長負責制,下設秘書處、志愿服務小分隊,班級理事等部門。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堅持以志愿服務微體驗項目、常規項目與自選項目相結合的原則,擴大志愿服務項目廣度的同時提升學生志愿者的參與性。志愿者協會(社團)通過規范性的管理來培養學生志愿服務意識的同時,更注重對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我校志愿者服務活動的開展具體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志愿服務微體驗階段。我校在德育理念中始終堅持“生活德育”、“全員德育”的育人理念,道德教育要抓住學生生活活動與學習活動的契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引導學生的行為習慣。同時學校不僅動員全體教職工參與道德教育,更積極地動員學生參與到道德教育的大課堂中,學生不僅是道德教育的受教育者,更是道德教育的實踐者和主導者。
我校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日行一善”志愿服務微體驗活動,以“文明就餐”和“愛護校園環境”為志愿服務主題,各班學生以周為單位開展志愿服務微體驗。具體體驗環節包括前期動員與引導、具體服務體驗和體驗分享。志愿服務微體驗的形式不僅能夠讓參與者感受并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更能促進參與者形成榜樣效應,為學校道德教育種下健康的種子。據統計,我校2013-2014第一學期“日行一善”志愿服務微體驗活動共有約1550人次參加的微體驗活動,全員累計志愿時數約3500小時。
第二層次:走進社區、服務社會階段。職業學校的育人模式不僅要依托學校教育,更要進一步借助企業與社會的力量,充分利用好各種教育資源,真正實現“全員德育”的目標。我校志愿服務的第二個階段主要依托社會與企業,每周定期開展“圓明新園志愿服務活動”、“板障山志愿服務活動”、“交通文明使者志愿服務活動”、“吉大、婆石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學生志愿者不僅能夠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公園、社區內的環保宣傳、交通文明等服務活動,也能夠利用自身專業特長,定期在社區內開展空調義務維修、計算機維修、文字錄入等服務活動。學生志愿者在社會大課堂中不僅倡導了公益力量,更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志愿者的自我效能感。
第三層次:國際大型賽事活動階段。我校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充分利用珠海臨近港澳的區位優勢,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到珠海市內舉辦的國際國內大型賽事的志愿服務活動。學校此為契機在校內舉辦志愿選拔與評選活動,借助國際國內大型賽事的志愿服務活動的影響力激發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與競爭意識。以2013年珠海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為例,全校有100名志愿者經過選拔后參與到賽事的組織與服務工作。學生志愿者在大型賽事活動中即可以鍛煉并提高語言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又能夠開拓學生眼界,進一步提升學生主人翁意識、責任意識。
四、結語
道德教育不僅是職業教育體系的重中之重,更是新時期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的有效保障。中職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是在新時期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傳承與實踐,中職學校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是道德教育形式的有效補充和創新實踐。中職學校堅持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為切入點開展創新德育模式探索將會對整個中職學校道德教育體系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領效應。
參考文獻:
[1]汪永智.中職德育教育調查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陸焱根,吳正玉,黃偉歡,劉旭泰,段冰輝.中職學校學生社團研究報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