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立
(接上期)
三重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也并不僅僅是老師通常認為的學習的過程與方法,而是在學習知識技能過程中學生自身所經歷體驗的過程與方法。老師們經常念茲在茲所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認為“過程與方法”就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不是給學生魚,而是教給學生釣魚的方法。但請問,釣魚的方法是能教的嗎?釣魚的方法是教師一教學生就能學會的嗎?以釣魚為例,釣魚的方法誠然可以總結歸納成幾條規則和要領,但這幾條規則和要領并不是方法本身,只是方法的規則和要領而已。作為三重目標的過程方法包含著內涵和信息更加豐富的“過程與方法”內容。在教學中最需要關注的是教師教的過程與方法、學生學的過程與方法以及知識發現生成的過程與方法,促進學生內在思維品質的變化——在學習知識中領悟到的教師所教的過程與方法、對知識理解后所生成的新的運用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和學生用來應對實際問題的過程方法。只有在豐富多樣的過程與方法中,通過教師的積極巧妙的引領、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運用,再現和還原知識發現生產的生動過程,進而把過程與方法作為從中獲得一種能力,從而讓靜止的知識鮮活起來,讓僵化的知識靈動起來,從而化知為能,化能為智。
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與技能就是以過程與方法的方式存在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與掌握就是深度體驗和理解知識技能背后的過程與方法。比如著名的雞兔同籠問題,“有雞兔被關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條腳,問雞兔各多少”。這道數學題,表面上看是故意難為人的偏題怪題,但實際上是通過這道題教人領會和體驗數學的思維方法和蘊藏其中的卓越智慧。如果用列二元一次方程來解,本題的數量關系比較簡單,教學價值并不高。但如果用算理來解決的話,就非常讓人驚嘆且富有挑戰性。古人是這樣思考得出答案的:想象讓籠中的每個動物都藏起兩條腿,則藏起來的腿為35×2=70條;那么此時籠中動物的腿就剩下94-70=24條腿;因為雞只有兩條腿,都藏起來后,所剩下的就是每只兩條腿的兔子,因此籠中的兔子是24÷2=12只,而雞就是35-12=23只。這樣思考的過程與方法,把復雜的數學題變成了最簡單最基本的算術題,讓人感受到數學思維激動人心的力量,學生從中感悟出的“過程與方法”將超越數學本身。在此問題的學習的過程中,思維的過程以及學會思考問題比獲得那個正確的答案更重要,這也是本題千年流傳的數學教育價值之所在。因此鄭毓信認為,我們應努力做到以思想方法的分析來帶動具體數學知識內容的教學,即通過相關內容的“理性重建”真正將數學課“講活”“講懂”“講深”,使學生能夠看到活生生的數學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數學知識,能真正理解有關的數學內容,而不是囫圇吞棗、死記硬背,并使學生不僅能掌握具體的數學內容知識,也能領會內在的思想方法。
在通向三重境界的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是重點與難點,更是實現有效教學的要點。知識的教育價值必定是在過程與方法中展開和實現的,它外通學生識記的知識符號系統,賦予表征符號以意義與理解,達到對知識本體的把握;內達學生的靈魂深處,升華與深化(知識的情感價值,促進個體生命的覺醒)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感悟。因此,在教學中,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必須瞄準和聚焦在“過程與方法”上,圍繞對“過程與方法”的理解、感悟和體驗組織和展開教學活動,通過對“過程與方法”的把握,使“知識與技能”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成為水到渠成的自然結果。以《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為例,教學目標可以作如下設計:
1. 整體閱讀課文,體會和理解文章的主要故事內容和思想。
2. 認真品讀課文,分析和梳理文章的脈絡結構,感受、理解和欣賞文章的結構和特點,仔細體會其中的表達效果。
3. 每人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段課文,分析和體會它的表現手法和寫作特點,并與其他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認識。
4. 嘗試學習使用這種方法寫一段話,或修改自己以前所寫的作文。
5. 學習課文中的字詞,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字詞的意思,并體會課文中字詞使用的準確與精妙。
本案例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它雖然沒有直接貼上新理念的標簽,但卻能給學生精神上強烈的沖擊和震撼。因為它不是讓學生去摘取現成的果實(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而是讓學生在內心結出自己的果子。它不是在平面上的拓展,而是向知識內核的深層掘進。這也正如小多爾所言,課程不再被視為固定的、先驗的“跑道”,而成為達成個人轉變的通道。真正的有效教學,就是要使學生在過程與方法的經歷中,驚嘆于知識的力量,迷醉于知識的美感,油然生發對真理的追求,豁然頓開對生命的覺悟。三重境界的教學不是讓學生填注知識,而是讓知識感動學生、讓知識喚醒生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才有意義。
(本文為廣州市創新學術團隊項目“以語言教學為核心的語文教學體系構建研究”(13C27)成果)
(作者單位:廣州市黃埔區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 鄒韻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