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云
【摘要】 本文以福建省內藝術類院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重點研究學生的創新意識現狀以及學校的教學方法、方案,分析藝術類院校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改進意見。
【關鍵詞】 創新意識;藝術專業;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當今社會,創新型人才在藝術行業內可謂炙手可熱。然而,隨著藝術類專業的快速擴招,學校對藝術生的培養質量尤其是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卻在下降,導致很多學生畢業即面臨失業。因此,藝術類院校應該轉變人才培養目標,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學校新的教學理念和目標,以此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本文選取福建省內藝術類院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重點研究福建省內藝術類院校學生的創新意識現狀以及學校的教學方法、方案,分析藝術類院校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改進措施。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為藝術類院校教育體制的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
一、福建藝術類院校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調查問卷分析
(一)調查的對象和目的
本次研究以福建省內藝術類院校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將調查問卷發放到4所藝術類院校,在各個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中隨機發放。共發放調研問卷1200份,其中有效問卷1124份。
通過調研,了解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學生對創新的認識、學生對學校教學安排以及對教師授課的意見等,探究藝術類院校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為學校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建議。
(二)調查的方式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其中,問卷調查預先設計好調查的問題,以便取得相關問題的調研數據;而訪談調查主要是作為問卷調查的補充,通過有目的性地選取部分專業的學生進行訪談,以便更好地完成調查任務。
(三)樣本選取
調查問卷由18道相關調查問題構成,每6道題組成一個部分。第一部分評測學生對創新的認知與理解;第二部分了解學生對學校課程安排與教師教學的評價;第三部分調查學生在課余時間的活動安排,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學生。
(四)調查問題分析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結論:
第一,關于大學生對創新的認識。調查問卷顯示,藝術類專業學生大多數都認同學生應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但是也有不少學生對“創新發明是只有科學家應該做的事情”、“創新是神秘莫測的”等錯誤認識持中立態度或肯定態度。對創新認識的模棱兩可,說明有很多學生缺乏個性、不敢推陳出新。而對于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因此,加強對藝術專業大學生的創新認識是培養的當務之急。
第二,關于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指標。調查問卷顯示,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學校主要是按照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他們進行評價的,其次才是實踐能力,而個性發展與創新能力是最不被重視的。這表明學校應轉變考核辦法,加強對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考核。
第三,關于教師的授課方式。通過對學生對教師授課方式的態度的調查顯示,啟發式教學比較受他們歡迎,約為44%;而講解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也很受學生歡迎,約占31%;其余學生則選擇問題式教學和講授式教學。這表明,學生們最不喜歡的是灌輸模式的講授法,最喜歡的是啟發式教學,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學校的重要任務之一。
第四,關于教師創新意識測評。對藝術類專業教師創新意識的調查顯示,教師經常引導學生思考前沿性話題、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以及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三項合計所占的比例較低,而在對這三項問題的調查中認為“沒有”或“一般”的占了較大的比例。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認為教師未能主動開展對學生創新思維教育的培養,教師在創新意識的教學中做得還不夠好。這一方面說明教師的創新意識不強,另一方面也說明教師自身缺乏創新能力。
二、福建藝術類院校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要提升藝術院校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必須深入分析藝術院校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根據實際,提出解決方法和對策。這不僅是改善目前藝術院校學生素養的關鍵方法,同樣也是高校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藝術院校培養創新型人才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福建藝術院校學生的情況來看,各藝術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創新意識目標不正確的問題,這與學校的培養目標有關。如,培養目標不夠準確化、細化,大都比較宏觀;同時,培養目標也與社會需求脫節。如今,創新型人才相較于單純的知識型人才以及專業口徑較窄的專門應用型人才,更能夠適應新的時代發展。
其次是課程設置不合理。據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普遍存在“重視專業教育而輕視人文教育,重視必修課而輕視選修課,重視理論學習而輕視實踐活動”等錯誤的意識傾向。而造成這些錯誤傾向的原因正是由于多數院校的課程安排不合理。從福建省一些藝術類院校的教學計劃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課程安排上,理論課相較于實踐課大都占了更大的比重,教學結構安排的不合理造成了學生在學習觀念上的錯誤認知。
再次是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陳舊,人才評價指標不科學。傳統的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仍然是目前大多數藝術院校較多采用的。學校對學生的個性特點發展了解得很少,在評價人才時仍舊是以知識為主要的考查指標,這并不能評價出一個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這種單一又陳舊的評價體系很難發掘出創新型人才的潛力,因而學生的思想和創新能力受到束縛。由此看來,馬上改進這種傳統的單一的評價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探索出一個更加科學的、有利于藝術人才全面發展的評價模式。
(二)成因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型、創新型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歡迎。但大多數藝術學院并沒有真正實行“素質教育”,其課程設置仍舊是以學生專業的核心課程為重點。藝術類專業知識本身是非常有限的,知識結構相對穩定,所以在單一的訓練模式下學生的知識會越來越窄,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隨著近年來福建藝術院校的大量擴招,明顯出現師資力量不足、教師整體水平偏低以及教學環境不完善等現象。因此,促進藝術院校教師的知識更新、改善學校教學的軟硬件設施,都顯得極為迫切。
三、福建藝術類院校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建議
顯然,如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經不能夠適應新時期對藝術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需要。對藝術類院校來說,教育創新要從轉變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方法和改善教育環境三方面來進行。
(一)轉變教育理念
轉變教育理念是改善目前教育現狀的關鍵條件。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期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各大藝術院校必須建立新的教育理念。高校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即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以學生的利益為第一,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成為教育的主體。
社會實踐統一了學生掌握的知識與自身處理問題的能力,能夠使理論與實踐得到有效的結合。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為學生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更加直觀感性的方式,使學生將書面上的理念外化為行為習慣。實踐是教育的基礎,創新教育需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而傳統的教育并沒有很好地結合實際,不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需要。因此,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不能夠單一地根據成績去評價一個學生。
(二)轉變教育方法
創新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文素養的培養,而這也正是目前福建藝術院校教育所缺失的。通識教育是彌補藝術教育缺失的人文精神的最好方法。通識教育能夠培養一個大學生廣泛的專業性知識和豐富的人文底蘊。中國的大學生比較欠缺實踐能力,正因如此,我們才要更加強調“以實踐為重點”的教育理念。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想象力,鼓勵他們主動地去思考、去質疑,積極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培養了他們的創新實踐能力。
全面的評價體系,更重要的是評價學生的“會學”能力,即是否真正的會學習。隨著社會的進步,對于藝術類大學生的要求已經不能是簡單的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強他們學習知識的動力與效果。在西方教育發達的國家,對于學生的評價體系就非常重視“會學”這個層面,看重學生的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評價體系才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
(三)創新教育環境
首先要強化師資隊伍的建設。一個具有良好的引導作用的教師可以激發藝術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創造潛能。因此,提升藝術教師的素養對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有著良好影響的。
其次要豐富校園文化建設。要著力倡導師生平等的和諧氛圍,使學生學會自我探索式學習;要營造出一個相對自由寬松的環境,鼓勵學生進行自發式的創新;要多建立一些藝術社團,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組織活動,培養實踐能力;開辦高質量的講座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活躍學術氣氛,培養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
總之,目前我國已進入建設創新型國家時期,高等藝術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也要注重對他們個性發展的培養,尤其是要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以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