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嘯宇
摘 要:傳統形成的“注釋法學”的法學教育模式是一種學術主導型的模式。受高等教育目標規律的制約,法學教育的目標應當是培養合格的“法律人”,法學教育模式的改革也應當圍繞“法律人”職業道德培養而展開。綜合考察市場對法律人才的需求、司法工作的實際需要和法科畢業生就業的趨勢等因素,結論是應確立職業主導型的法學教育模式。
關鍵詞:法學教育模式;改革;法律人;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9-0113-02
傳統形成并流行于今的法學教學模式仍然屬于“注釋法學派”,課堂講授的內容被法條內容注釋、背景資料介紹和立法意圖闡釋所充斥,雖偶有少量案例講解的存在,卻囿于具體法條內容的理解,無法形成一種獨立的教學品格。于是,目前的法學教學所意圖塑造的法律人的模式,被善意地戲謔為生產“法學家”的“工廠”。市場對法律人才的需求、司法工作的實際需要和法科畢業生就業的趨勢呼喚著法學教育模式的改革,筆者不揣淺薄,欲就此問題試做一分析。
一、法律人道德培養應是法學教育模式改革的目標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高級專門人才”[ 1],而法學教育是以傳授法律知識、訓練法律思維、培養合格法律專業人才為內容的教育活動[2]。顯然在法學教育的這三項內容中,傳授法律知識、訓練法律思維都只是手段和途徑,培養合格法律專業人才才是最終目的。換言之,培養合格的法律人應是法學教育的最高追求。同理,對法律人的職業道德培養應當成為法學教育模式改革的最高理想和教育革新模式設計的中心和出發點。
法律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是指,法律工作者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有長期從事的、有專門業務和特定職責的社會活動,有著獨特的職業責任的職業紀律,形成了特殊的道德準則和規范,能夠被社會所認可的外在形象和行為。當然,法律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不是法律工作者先天就具備的。應該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才可以認識并且改善法律;一定要有必要的社會認識能力,才可以客觀的運用法律;但只有法律知識,不能算作有很高的職業道德;一定要于法律學問之外,再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因為一個法律工作者沒有較高的道德水準,那么他的學問,反倒會成為危害社會的重要根源。因此,職業道德對于法律工作者的重要性不可或缺。
一個代替的可能更具涵蓋性且更具分析力的概念是“法律人”。該術語強調了人的職業的專業性。政法口的專業工作人員可能落入法律人的范疇,有時可能被視為同政法機關作對的律師如今倒成為法律人中的天經地義的核心成分之一[3]。應該明確,現今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合格甚至是優秀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律師、法官、檢察官、公證員及一部分法學教師。
二、現存法學教育模式實現轉變的原因分析
現存法學教育模式應該進行變革應由學術主導型教育轉變為職業主導型教育,其原因如下。
1.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對職業法律人需求的增加。在現代社會中,教育總是與市場需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伴隨著中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加快和深入,勞動( 職業)體制市場化程度愈來愈高,法律人職業必定是未來中國社會的“黃金職業”和“朝陽職業”。面對整個國家和社會對法律人的強大需求,我們法學院必須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培養職業法律人不但是法學院在教育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下所必須進行的,而且還是高等院校和法學院生存競爭的“籌碼”。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中國法治市場前景廣闊,對法律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并一直保持迅猛勢頭,如美國平均每200 人擁有一位律師,而現今中國每9 000人才擁有一位律師。
2.非市場因素也強烈地呼吁法律人的成長和法律人群體的壯大。中國走法治之路,法律人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意識形態框架內的地位不斷提升,法治的內在基礎在于職業法律家階層,中國的法治之路要靠中國的職業法律家階層開創。中外歷史經驗的對比告訴我們:沒有法律自治,就不可能有法治;而沒有職業自治,就不可能有法律自治。建立一個強大而自治的職業法律家階層,是中國步入法治社會的基本前提。更有學者進一步指出,“依法治國乃是以法律家治國,而不是一堆死的規則對社會的調整。”[ 4]
3.就業形勢的“逼迫”。近幾年來,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法學專業的畢業生也不例外。 職業法律人尤其是律師將會成為畢業生的主流選擇,該市場需求在目前已有明顯地顯露。筆者與許多法學院的已畢業的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交流得知,大家在復習司法考試時,很多人感覺好像自己是自學通過司法考試的,至于在校期間學得的專業知識倒好像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中國的法學教育與職業法律人資格考試制度在理念上產生了巨大的裂痕。有學者更為干脆地指出:目前的中國法學院,由于知識類型和傳授方法的限制,其傳授的知識本身就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司法需要的知識[ 5]。法學教育模式的轉變已經迫在眉睫了。
三、現存法學教育模式實現轉變的路徑
在美國,市場要求學生是實用型的,能打贏官司就可以了,并不關心律師理論的素養和功底的深淺。盡管( 美國)這種制度并不鼓勵法學院的學術性教育和研究,但并不意味著法學院沒有學術性研究,更不意味著法學院學生和教授學術水平比較低[ 6]。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亟需正確教育和引導,必須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這是法學教育模式轉變的關鍵。為此,要抓住幾個重點:
1.要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這是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成才基本方向。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價值觀是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旋律,必須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內容進入大學生的頭腦,幫助他們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個人的發展與民族的振興緊密聯系在一起,承擔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加強權利和義務意識教育,幫助大學生養成自覺行使公民權利和履行義務的意識;加強國家意識教育,使大學生樹立國家觀念,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加強民主與法制教育,推動大學生提高對民主與法制關系的正確認識和理解,使大學生知法、守法、用法。endprint
2.要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這是提高個人職業道德水平的前提。沒有法律理論指導的法律職業道德是盲目的、不自覺的行為。人的職業道德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只有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論,自己的道德實踐活動也才有明確的方向與目標。要善于把所學的法律知識運用于道德實踐活動,指導自己的道德實踐活動。毛澤東有句名言:“我們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也才是檢驗一個人職業道德水平高低的標準。人們的職業道德修養提煉的過程,是一個吐故納新、新陳代謝的積極揚棄過程,它既需要自己主觀的努力,也需要客觀外界的幫助。學習法律知識,接受教育,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境界。
3.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能夠使大學生倡導文明風氣、擺脫低級趣味的影響,培養大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社會歷史責任感。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要努力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資源,加強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的吸納,以及西方的先進東西的學習。要加強感恩教育,強化大學生報恩家庭、報效祖國、報答社會的責任意識。從而使法律專業的大學生盡早夯實職業道德的基礎,為走向社會做好充分地準備。
結語
有學者斷言:如果沒有一批像柯克那樣敢于向國王說不的法官,沒有一批像斯塔爾那樣敢于在總統頭上動土的檢察官,沒有一批像林肯那樣成為政壇領袖的律師,中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7]。言辭雖過于激烈,但亦具有一定啟示意義。且吾等可宣稱:沒有培養職業法律人的良好的法學教育模式,中國亦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法治。法學院的遍地開花使更多的人能夠步入法律之門,但法學教育是要為法律職業服務的,它不是一種純知識的形而上學[8]。于是,最重要的是,我們法學院學生畢業時應當是這樣的:“像法律人那樣思考”![ 9]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學: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4.
[2] 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3] 蘇力.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209-302.
[4] 賀衛方.具體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0.
[5] 蘇力.法官遴選制度考察[J].法學,2004,(3):4.
[6] 朱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322-323.
[7] 黃文藝.法律家與法治——對中國法治之路的一種思考[J].法苑,2004,(1):3.
[8] 牛悅.拉下神秘的面紗——《法學院——19 世紀50 年代到20 世紀80 年代的美國法學教育》[J].中外法學,2004,(2):251.
[9] 波斯納.法理學問題[M].朱蘇力,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25.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