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仲杰
摘 要:根據調查和有關資料,對影響會計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析和歸納,提出了江蘇省高校在會計教育中質量標準、人才培養定位和培養過程等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江蘇省;高校;會計;教育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763-291X(2014)29-0190-02
引言
教育質量問題是在全國生源減少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即近年有些學校出現的招生難問題,這標志著大學基本把所有資源用于規模擴張而疲于奔命的狀況將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大學之間的競爭將不得不以服務質量和教育質量的優劣來展開。高等教育由外延式發展轉到內涵式發展,即由規模擴張到提高質量為主的發展,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體現在學生和家長的強烈需求上,也體現在教育工作者對教育自身的反思上,更體現在政府工作中。2014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等方法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江蘇從民國時的會計教育大省、強省,經過新中國成立后幾次院系調整而取消財經教育,發展到改革開放后恢復會計教育并成為現今不斷發展的會計教育大省的過程,見證了中國會計教育的發展過程,具有典型性。江蘇省目前共有普通高等學校、獨立學院和成人高校163所,其中131所開設會計專業(包括成人),占江蘇省高校總數的80%多,各年招生規模占全國會計專業招生數的7%左右。江蘇省高校會計教育有全國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從專業教育的角度研究一個區域教育的特殊性,可以對國家教育質量戰略提出更有針對性的結論,特別有利于我國目前差異巨大的區域教育發展。我們以會計專業本、專科兩個層次的會計職業教育為研究對象,描述了江蘇高校會計教育問題、初步分析問題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初步思路。
江蘇會計教育質量問題,有的是會計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有的是本省存在的特殊問題,主要包括在不同質量觀引導下的質量標準問題、人才培養定位問題和教育過程問題等。
一、教育質量標準和江蘇高校會計教育質量問題
什么樣的會計人才是有質量的?不同的質量觀會給出不同的評價標準。教育學中有工具理性和人本主義兩種基本質量理論(孫來鵬等,2008),對高等教育質量有不同質量觀,比如階段論、適應論、需要論、目標論、全面質量和產品質量等(韓映雄,2003)。大體可以概括為符合學校規定標準、符合社會需要和符合發展三種質量標準,從而形成不同的質量評價方式與方法。就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有學者提出應具備實用性、創造性、外向性、通用性等主要質量特征(李心合,1998),這些特征也存在著評價多元化問題。麥可思研究院從2009年開始出版年度《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在“能力與知識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兩部分,調查和統計分析了大學生在畢業時的基本工作能力、核心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滿足程度,以及就業后的滿意度、職業期待吻合度、薪資水平和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等指標。該報告已經對高考生填報志愿和社會各界了解高校各專業的需求以及滿足需要等方面產生了很大影響,它基于滿足社會需要的質量觀,兼顧部分個人發展的因素,未考慮學校的標準。從第三方角度,教育滿足社會特別是用人單位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需要是主要的,這點不同于高校教學質量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與外部主題需求(包括潛在需求)的契合程度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程度之和的定義(方鴻琴,2013)。根據麥可思數據公司與江蘇就業招生指導中心合作的研究表明,從2009— 2012屆的江蘇省會計專業畢業生中,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本科會計學專業在94.6%—96.5%之間,專科的財務會計類專業在90.7%—93.9%之間,盡管工作與專業相關度較全國高,但還是有15%左右的本科畢業生和近30%的專科畢業生未從事本專業工作,而且離職率較高,特別是專科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穩定在40%左右,會計專業本科生的收入和全國相比并不占優勢,而專科生的收入明顯低于同期所有畢業生江蘇省和全國平均數,有的年度甚至低于全國會計專業畢業生收入平均數,作為會計教育大省,會計教育并沒有給自己的畢業生帶來相應的“大”收入。
關于基本能力的差異,根據調查數據的統計擬合值分析,在五大畢業生應掌握的基本能力(包括理解與交流能力、科學思維能力、應用分析能力、動手能力和管理能力)中,以可比的2011屆畢業生來看,江蘇省的畢業生在科學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兩個方面與全國相比有一定差異。
總體上,江蘇作為高校會計教育大省,相比較存在著不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質量問題。
二、會計人才定位問題
與第三方研究機構不同,人才定位是學校對自身培養人才的質量標準的一種概括。會計人才培養定位問題即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問題,會計教育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本科教育“通才”和“專才”進行了討論。有的認為應該以寬基礎的通才教育為主;有的認為應該是通才基礎上的專才(王光遠、陳漢文等,1999);有的認為應該培養多層次的既能實踐操作,又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高層次會計專門人才(林昊,1998);隨著會計準則逐漸與國際接軌,又出現了國際化目標(盛明泉、王燁,2010);還有的提出使學生將來能夠提供決策支持服務、融信息技術于會計研究和應用以及能解決會計法律問題的復合型會計人才(黃曉榕,2002);還有提出中專、大專會計教育是專才教育、大學本科會計教育是通才教育、研究生會計教育是專才教育的觀點的(李心合,1998)。而更多研究則是通過直接描述加以說明(何衛紅,2006)。實際上江蘇省內各高校在培養方案中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描述也是五花八門。人才培養定位是與質量觀相聯系的,質量觀決定人才定位。在大眾化教育時代和面臨生源逐漸減少的現實,質量觀應該是滿足社會需要并兼顧個人發展,人才培養定位應該是滿足社會需要和個人發展需要。endprint
三、會計教育過程問題
關于會計教學方法,楊政等(2012)以南京審計學院的學生、教師以及實務界會計師為調查對象,經過研究表明,三方對創新教學方法(包括案例教學、小組討論、模擬與實訓、校外實踐和項目研究等方法)、課堂講授和傳統教學方面有明顯的差異。根據江蘇就業報告,江蘇省2011屆大學畢業生認為,教學培養中最需要改進的3個方面為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45%以上)、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17%以上)和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17%以上),其中就包括了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屬于教學過程的問題。當然,這些問題也是全國存在的問題,同年全國這3項的比例分別為,本科46%、19%和17%,專科43%、20%和18%;此外,全國2007屆本專科畢業生3年后認為母校專業教學中最需要改進的地方為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本科比例為72%,專科比例為69%)、培養主動學習能力不夠(本科比例為54%,專科比例為57%)、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本科比例為46%,專科比例為43%)和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夠(本專科比例都為44%)。
如果會計人才定位在滿足社會需要和個人發展需要,以上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封閉教育系統中封閉的學校以自己的標準進行脫離社會發展的閉門造車式的人才培養觀念,也與社會心理、體制等有關。總之,江蘇目前作為高校會計教育大省,還存在一些問題,與江蘇省確定的“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仍然有較大距離,這些問題需要統籌規劃與微觀主體充分發揮作用相結合來解決。
參考文獻:
[1] 陳駿.加強專業國際比較優化人才培養方案[J].中國大學教學,2013,(4):4-6.
[2] 楊政,殷俊明,宋雅琴.會計人才能力需求與本科會計教育改革:利益相關者的調查分析[J].會計研究,2012,(1):25-35.
[3] 朱衛國.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預警和重點產業人才供應年度報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2013.
[4] 麥可思研究院.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013.
[5] 劉永澤,池國華.中國會計教育改革30年評價成就、問題與對策[J].會計研究,2008,(8):11-17.
[6] 孫萊祥,張曉鵬.以提高學生發展能力為目標 分析影響本科教學質量主要因素的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8,(3):18-23.
[7] 許家林.現代會計教育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
[8] 方鴻琴.我國高校質量保障體系一般模式構建與質量審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9] 邵瑞慶.我國會計本科教育目前的環境與亟待解決的問題[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9,(6):87-88.
[10] 邵瑞慶.我國會計本科教育應確立的理念與改革思路[J].會計之友(下旬刊),2009,(6):64-67.
[11] 課題組.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分析[J].交通高教研究,1999,(2):53-55.
[12]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