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寬
情境教學是為了實現教學目的的需要,創設或再現教材所需求的富于形象性和情感色彩的具體場景、氛圍,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和情感體驗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適合語文和外語教學,可以成為語文教學的特殊方法。
語文本身就是有情境的。一篇優秀的文學章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總要反映一定的情境并據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劉勰曾經指出:“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這正說明了情境在文章寫作和閱讀中的作用。寫作從其本源說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是作者對自己所接觸的實際生活的反映。而閱讀恰恰相反,它必須透過文章的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再現其所反映的具體情境,才能使閱讀者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受到啟發、感染,從而理解和體驗到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語文教學情境按其內容可分為閱讀教學情境、作文教學情境和聽說教學情境。這三種教學情境在語文教學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運用得好就能調動學生的各方面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一、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
情境教學具有綜合性,往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才能創設或再現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江蘇省南通市特級教師李吉林率先在小學語文中實驗情境教學,概括出了“生活顯示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情境教學方式,建立了情境教學的方法體系。實際上,情境教學的方式和手段很多。例如:教朱自清的散文《春》,除了運用朗讀、圖畫、音樂以及有關《春》的詩文創設情境外,還可組織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體驗,獲得對課文情境的具體感受,使課文情境與生活情境一致,學生“身入”與“心入”貫通,通過真實的情境的展現和學生的觀察體驗,真正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
二、緊緊抓住語言因素
語文教學情境,不管是閱讀、作文方面,還是聽說方面,都同語言直接相關。閱讀要披文入情,作文要情動辭發,聽說要快速理解和運用口頭語言,都必須抓住語言因素,才能通過對情境的感知、理解、體驗和表達進行語文創造性學習。例如: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創設或再現課文的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進而必須緊扣課文的語言,深入分析、領會、體驗課文的情境。語言是表達思想情感的,課文情境是靠語言來表現的。因此,在情境教學中不管運用什么教學手段來創設情境,都應緊扣課文語言,分析課文情境。如魯迅的小說《故鄉》描繪了一幅奇異的圖畫,形成了少年閏土月下刺猹的情境。可先通過朗讀、語言描繪、圖畫等方式,再觀課文情境:
這時候,我的腦海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把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是一幅美妙的富于藝術魅力的圖畫。教學時教師要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因素,指導學生反復體會“深藍”“金黃”“碧綠”和“戴”“捏”“刺去”“逃走”等詞語,在頭腦中再現這一幅神奇的圖畫,讓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一望無際碧綠的西瓜地構成美麗壯闊的背景,實現項戴銀圈、手捏鋼叉、猛力刺猹的十一二歲少年英雄的可愛形象,以此體會作者描述這幅神異的圖畫的意念,領會課文的情境。通過這種“披文入情”,由語言進入情境的過程,就能使學生產生情感體驗,體會到故鄉的自然美和人情美,體會到“神異的圖畫”的藝術美,也體會到作品的語言美和寫作的技巧美,受到良好的訓練。
三、采取潛移默化的陶冶方法
情感和認知是語文情境教學基本的心理因素。語文教學情境能觸及學生情感的深處,激活學生的潛意識,使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和直覺的認知,受到感染熏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運用情境教學要采取潛移默化的陶冶方法,發揮情境的感染作用、暗示作用,像“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樣,使學生在潛意識的驅動下自然而然地進入情境,這樣才能達到“入境始與親”的境界。在方法上,應著重考慮把潛意識引向顯意識,因語文情境教學觸及學生的潛意識,能使學生產生直觀的感受。這就有必須要對情境進行分析,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直觀感受,或寫成學習心得、讀書札記等,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所獲、有所得。
四、教師要進入“角色”,融入情境
在語文學科中,情境教學要求創設、再現課文情境,這就要求教師真切地體會課文的情感,進入課文的情境,然后通過自己的教學語言,恰當的面部、身段、動作表情,運用其他適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之中。教師在教學時要反復朗讀,體會課文,猶如演員進入“角色”一樣,使課文的語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課文的情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這樣,在情境教學進就能真切地傳達課文的情意,使學生受到感染熏陶,充分實現情境教學的情感教育功能。
總之,語文情境教學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情境,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觸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的思維、想象特別活躍,從而對所接觸到的情境有深刻的理解和發現,甚至會產生新奇的思想和創造性的見解,有助于學生創造性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