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會祥
組織變革是指運用行為科學和相關管理方法,對組織的權利結構、組織規模、溝通渠道、角色設定、組織與其他組織之間的關系,以及對組織成員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成員之間的合作精神等,進行有目的的、系統的調整和革新,以適應組織所處的內外環境、技術特征和組織任務等方面的變化,提高組織效能。當下的中國正處于一個全面轉型的時期,在這個崇尚變革的時代,學校組織的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如何變革?向哪里變革?成為學校管理者深刻思考的問題。
學校組織變革“因需而生”
北京市育英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十二年學制的學校。全校有4000多名學生,400多位教師。2011年以前,學校實施“以條管理”的多層機構管理方式。2011年,學校做出了新的發展規劃,確立了“讓十二年一貫制的教育為學生撐起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的辦學理念,提出培養“熱愛學習、陽光大氣、行為規范、關心社稷、勇于擔當的國家棟梁”的育人目標,明確了“靜心教書、潛心育人;主動學習、持續發展;凝心聚力、共同成長”的辦學行為,以及“愛心、耐心、用心、齊心”的教育底色,努力“將育英學校辦成學生向往、教師幸福、社會滿意的中國名校”。
基于新的發展規劃,學校需要構建一個充滿積極的組織文化氛圍、充滿激勵創新精神、能夠完全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與機制,因此,原有的多層級管理模式“標準化、固有性、效率低、效益低”的缺憾被完全暴露出來。為了適應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需要,學校內部的組織變革成為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
學校組織變革“因校而定”
在學校組織變革過程中,完成組織內部成員的“目標認同與價值認同”是學校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基于此,育英學校采取了“以校為本、自我診斷”的組織自我更新策略,通過“解凍—重構—聚焦”來實現學校組織模式的變革。
1.解凍
之一:“人事”解凍。為了縮短培養過程,若干年來,育英學校的聘用標準都是基于“經驗”而定,即優先考慮聘用有3-5年甚至更長時間教育教學經驗的教師,應屆大學畢業生基本不在考慮范圍之內。長期以來,這一聘用標準導致了學校教師年齡結構極不合理——中老年教師占全校教師的62.1%。近年來,這部分教師的身體狀態、工作狀態與工作熱情受年齡影響呈下降趨勢。2011年,學校痛定思痛,在從全國各地引進特級教師、省級教學能手的同時,錄用了10多位大學應屆畢業生(研究生),此后每年均以此數量繼續開展這項工作。這一新鮮血脈為育英學校的發展注入了新生力量與青春活力,更為學校教師年齡結構的日趨合理化撒下了種子。
之二:“機構”解凍。“機構”解凍是組織變革的核心內容,更是組織變革成功與否的重要保障。2011年,育英學校邁出了組織變革的第一步——成立人力資源服務中心。這一舉措是對原有組織機構的解凍,其效果也很快彰顯出來:三年來,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為學校引進特級教師22位,省級以上教學能手、骨干教師12位,畢業于北大、社科院、人大、南開大學、北師大等知名綜合院校的博士及碩士41位;組織學校所有學科教師(分35批次)外出到自己心儀的“標桿學校”學習考察;每周一次新教師培訓,同時編寫出54期教師培訓簡報;接待山東、山西、廣東、天津、湖南等兄弟學校來訪2000余人次……一系列的探索在學校教師中間形成了“鯰魚效應”,教師隊伍被激活,工作熱情被點燃,教研能力得到綻放。至此,學校組織變革的第一步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與贊同,也成為學校隨后進行全方位組織變革的支撐和保障。
2.重構
之一:組織重構。在機構解凍的基礎上,學校開始了組織重構,將原有的多層級管理改變成現在的“扁平化-矩陣式”管理,見下圖。
“扁平化-矩陣式”管理,由于層級少,信息的傳遞速度快,從而使得高層能盡快發現信息所反映的問題,并及時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同時,由于信息傳遞經過的層次少,傳遞過程中失真的可能性也較小。此外,“扁平化-矩陣式”管理是一種分權管理,在這樣的管理體制下,各層級之間的聯系相對減少,各學部、中心之間相對獨立且具有較大的領導幅度,這就使得領導者對下屬不可能控制得過多過死,有利于下屬主動性和首創精神的發揮。
之二:制度重構。組織重構是組織變革的核心,制度重構是組織變革的保障。近年來,育英學校不斷厘清制度管理要求的價值取向:即以尊重為前提,給教職工在遵循制度要求的過程中留下創造發揮的空間,用制度來引導、激發全體師生員工的工作激情,使其不斷迸發出工作智慧。在此基礎上,學校制定了《年級主任工作常規》《學科主任工作常規》《和諧年級組(處室)建設標準》《北京市育英學校關于設立“教師教育專家”稱號的決定》《關于設立北京市育英學校“‘好好學習校長獎學金”的決定》《北京市育英學校“擔當獎”的評選辦法》等規章制度,在全校師生員工中創造了良好的競爭與合作機制。
3.聚焦
聚焦的中心是構建小、初、高一體化學校發展機制。育英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十二年學制學校,基于回歸教育本真及整體育人的設計與規劃,近年來,學校通過假期封閉研討等方式,使得廣大教師的課程觀念不斷轉變,學校的課程脈絡更加清晰;基于“對教學六個基本問題的理解”的課堂診斷研究,眾多教師的課堂迸發出教學的智慧;“扁平化-矩陣式”學校管理模式,增強了各部門及各學部的管理意識;2013年著手研制的育英學校12年一貫制英語學科方案、體育學科方案、國學課程方案等,進一步明確了學校辦學及課程建設的發展方向。學校申請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課題“小、初、高一體化課程建設與育人模式變革研究”,這一課題將學校之前的探索與實踐引向一個新的里程,并聚焦到一個整體。
學校組織變革“因發展而成”
讓組織得到更好的發展是組織變革的出發點和歸宿。育英學校組織變革的成效體現在教師、學生、學校的共同發展上。
1.教師發展
學校教育的著眼點是學生,但著力點是教師。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為此,學校采取兩大舉措促進干部、教師隊伍的發展。
第一,讓人學會游泳,一定要把他放到游泳池里。這是學校對干部使用與培養的原則之一。為此,學校減少各種會議,促進干部在實踐中轉變觀念,快速成長。目前,學校校務委員、行政干部、學部主任、學科主任、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數量占一線教師的二分之一。他們銳意進取、樂于奉獻、勇于擔當,成為育英學校不斷發展的中流砥柱。
第二,讓每一位教職工都有權利調動學校的所有資源,參與民主管理。這一措施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讓有能力的教師到重要的崗位上去發揮更大的作用,二是用換位的心去思考、去工作。三年來,在教材整合、小初高一體化課程建設、校本課程開發中,眾多教師脫穎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凝練出符合育英學校實際的校本教材、課程方案、學生學習指導用書……這些固化的成果詮釋了育英學校教師的成長與發展。
2.學生發展
近年來,育英學校集全力為學生創造發展的平臺。“京城最美校園”成為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物質空間;西翠國學書院、理化生大學先修實驗室、首個中學經濟學實驗室、20間綜合創意教室……為學生人文精神與科技素養的形成提供了棲息地與養料。
3.學校發展
近幾年,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著名大學紛紛向育英學校伸出橄欖枝,給予自主招生的指標;北京市培養創新拔尖人才的重要項目——翱翔計劃里開始有了育英學校學生的身影;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市數學競賽高一年級初賽中,在高手如云的海淀賽區,育英學校有5位競賽選手榮獲一等獎;2014屆高考,在生源一般的情況下,學校創近十五年來的最好成績。育英學校將繼續挖掘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在核心教育價值觀引領下,堅持教育的本真,堅守“做最有價值的教育”情懷,為中華民族培養更多“關心社稷,勇于擔當”的國家棟梁。
■ 編輯 王雪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