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惠
戲劇教育是一種集德、智、體、美育目標于一體的綜合有效的教育模式,對培養受教育者健全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格,全面開發心智,全方位培養能力具有獨特的價值。海淀區在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背景下,把戲劇教育納入德育新體系當中,成為學校德育的一種新形式。戲劇教育正逐漸成為構建海淀德育新體系的新生力量。
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借助教育改革實驗方式,深入研究基礎教育領域開展戲劇教育課程實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逐漸探索出一條戲劇教育課程實施的有效途徑和方式。
戲劇教育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
堅持育人性。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培養學生觀察與分析社會人生的能力,培養學生自我表達與組織協調的能力。
北師大實驗小學戲劇教學法有效地讓學生了解數學或科學的抽象概念,讓學生把抽象的思維與具體的生活經驗對照,對科學和數學的學習能漸入佳境。戲劇教學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探索知識和整合知識,學生通過虛擬的戲劇情境和角色,能探索各類議題、事件和關系,可以把不同學習領域的知識統整在一起,尤其是那些與人生有關的知識。戲劇教學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品德情意方面的發展,領會何謂勇氣、同情、忠誠、懦弱、刻薄、善變等人格特質,并在何種情境下顯露出來。戲劇教學法可以照顧個別差異,能使不同能力的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每個學生特長都能夠得到關照。
堅持普及性。堅持調動每個學生參加戲劇教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將戲劇教育納入正常的課堂教學,避免戲劇教育的精英教育思想。
清華附小的戲劇課程讓小學課程實現整合與綜合。“1+X課程”模式在戲劇課程的建構中,是指把音樂、舞蹈、美術、語文等不同藝術門類的學科,通過戲劇這一課程進行整合,構建起藝術與各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
戲劇與音樂的聯系——戲劇中音樂的作用至關重要,音樂可以拓寬戲劇的表現力,具有超越語言表達的優勢。戲劇與美術的聯系——舞臺藝術的(布景)設計、人物與服裝服飾的設計都離不開美術。戲劇與語文的聯系——劇本的編寫,其中臺詞、對白的設計,朗誦、表達等能力的培養。戲劇與科學的聯系——把自然界的科學知識通過劇情引申,學生可在教師引導下自己編創科學知識的小型科普劇。戲劇與外語的聯系——用英語進行戲劇演出,拓寬了戲劇的表現形式。
堅持綜合性。讓學生在學習、編導、排演不同劇目的過程中體驗戲劇故事中人物情感變化,了解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提高學生對藝術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
十一學校綜合藝術課程讓戲劇教育有了文化的品位。通過對不同劇目等綜合課程學習與戲劇節的演出,讓學生體驗戲劇中故事矛盾的沖突與變化、不同角色人物的性格與心理特征、舞臺綜合藝術的表現特征和情感,了解表演、歌唱、音樂、舞蹈、場景、舞美等不同藝術類別在劇中的作用及相互間的影響與關系。
通過對劇目的排演,讓學生感受藝術與生活、情感、文化、科學的關系,獲得藝術感知與體驗,逐步提高創作與表現、反思與評價、交流合作與探究的綜合能力,培養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堅持適切性。制定和實施戲劇教育課程計劃必須考慮現實基礎,關注學生的參與,拓寬校園推廣途徑,而不是追求豪華、商業的戲劇形式。
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的金帆話劇團讓學生表演有了專業內涵。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戲劇教育基地,校園話劇的舞臺呈現是為了增強學生的真實體驗。學生在讀、思、編、演劇本的過程中,更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產生是情境熏陶,即所謂的“觸景生情”。人進入某一種實際情境,或接觸虛擬情境,甚至在頭腦中想象情境,都能激起人的體驗。校園話劇的目標不是最終將學生培養成演員,而是培養學生處世為人的態度,讓學生體驗集體合作的樂趣。
堅持文化性。戲劇教育課程實驗要在堅持弘揚和繼承本民族戲劇文化精神的同時,引導學生關注不同民族文化的戲劇表達方式,關注世界文化的發展,尊重、理解和寬容多元戲劇文化。
中關村一小莎士比亞戲劇節讓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莎翁劇作的神奇語言聽起來悅耳動人,使學生體會到莎翁劇作的特殊的律動。他的作品能夠考驗師生的語言能力,把師生引進詩一般有趣的新境界。戲劇節活動,意在使全校師生對戲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達到普及戲劇的目的。一位喜歡表演、喜愛模仿、勇于挑戰自我又熱愛戲劇藝術的數學老師,成為戲劇節的總策劃、總導演。
戲劇教育中學校的具體任務
在戲劇教育過程中,學校探索中小學戲劇教育課程實驗的實施策略與模式,總結各級各類學校戲劇教育的實踐經驗,構建適合中小學特點的戲劇教育課程理論和實施體系,為中小學戲劇教育的全面開展提供實踐依據,豐富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內容,培養學生道德、藝術和文化素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成立戲劇教育課程研發組。研究組由專人負責,由不同學科組教師組成,負責從人類優秀文化藝術寶庫中,選擇適合中小學生學習和排演的古今中外優秀戲劇作品,建設學校戲劇教育課程的教學資源庫。
建設戲劇教育課程的學校教學管理體系。戲劇教育課程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選修課的方式,集中不同班級、不同年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自愿選擇劇目,成立學生劇組,定期開展戲劇教育課程的教學和排演。
建設戲劇教育課程必備的學習場所和排演條件。制定戲劇教育課程實驗計劃和實施方案,合理配置教師,提供豐富的戲劇課程教學資源,統籌規劃學校戲劇教育課程,確保戲劇教育課程的統一性和連續性。
構建適合中小學學生學習和排演的經典戲劇內容體系。制定戲劇課程具體實施的《課程指南》,包括課程目標、學生選課指南、劇本選編、實施框架、課時安排、課程配備、教學評價等。
建立能夠開展戲劇教育課程的專職教師隊伍。培養熱愛戲劇藝術、富于創造能力、接受較為系統戲劇訓練的專職教師。他們應善于引導學生在戲劇表演中接受藝術熏陶,培養學生反思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立與戲劇教育課程相適應的課程評價體系。注重過程評價,淡化結果性評價;注重發展性評價,淡化甄別與選拔性評價,充分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作用。
海淀區戲劇教育課程實驗項目在海淀區教工委和教委的直接領導下,在教委各個部門共同參與下,充分發揮實驗學校的創造性,按照整體推進的實驗方案,緊密合作,分頭推進,為基礎教育領域開展戲劇教育提供豐富實踐經驗,為學生的品德養成、文化藝術素養提升做出應有的貢獻。
■ 編輯 江泓 ■